《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椎体、柱体、台体、球体。
2、能说出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指出一些复杂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2、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并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能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举例说明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人合作。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实验记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折形状》教案
一、前测导学,课始检测
1、师:课前同学们通过自己观察周围物体、预习课本,了解到了那些信息?(生说)。 教师及时评价。
2、师:是呀,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
3、师: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锥、台、柱、球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割或拼装组成其他形状。
4、课件出示:台灯、仙人柱、乌龟......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5、过渡:(出示一张A4纸)怎样用一张纸托起科学书?现在谁愿意来挑战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改变形状。你能给它命名吗?。
师:刚才我们只是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那么要想增加纸的承受力,我们就得改变纸的形状。同学们课前都折了自己想折的形状。(生折)那你知道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生物入手来研究形状,也暗示着生物的形状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组内互学,合作探究
1、折纸筒
师:这就需要我们把纸折成不同形状,并在各种形状上添加书本来比较承受力的大小。下面一起看大屏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重点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柱形,这四种纸筒的承受力。教师展示四种形状并板书。
师:在折形状时,我们需要注意---用同样的纸张,同样的高度,接头一样多,纸筒上下两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黏牢固,不能留缝。
师: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纸上把接头处要统一画出距离来,每组中做各种形状的纸各有一张,一定要小心去粘,以免影响到实验。小组合作折纸筒。依次折好后摆好。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学生活动
2、预测
师:纸筒做好了,那么哪种纸筒的承受力最大?把它们按大小排序。预测并做记录。
师:要想验证我们的预测,还要做实验。那怎么做这个实验呢?实验注意(课件出示)
师: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探究法,合作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全班共学,智慧生成
师: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都做好汇报准备。及时板书数据。出示:课件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十六边形呢?为什么?课件出示内容。
师:蛋壳的力量有多大?看课本观察,说出发现。
四、教师助学,点播启慧
这样的形状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大家来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了解生物给人类的启示,第二层是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五、课堂测学,内化提升
本节课大家收获多少呢?我来检测一下。(课件出示)
六、反思拓学,总结评价
同学们,平时我们可以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看看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一定能够利用科学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折形状
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锥、台、球、柱
表格:(比较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柱形承受力大小并得出结论)
承受力最大:圆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