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 预测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 预测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7 08: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首页?|?关于我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预测》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资源,一种凭借,是开放的科学教育的起点。根据这一理念,我将教材重组和改造,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预测;然后用放玻璃珠的活动巩固预测的概念,利用不同大小、厚薄纸张对折,最多能对折几次的活动,让学生区别预测和猜测,了解到不是所有预测都是准确?;最后,联系生活感受预测的作用。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测,通过自主探究认识预测,并进行有根据的预测。
二、教材分析:
《预测》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这是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一课。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创设情境了解预测的含义。第二部分,通过预测活动区分预测和猜测,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预测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预测错误。第三部分,通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预测。最后总结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本课是学习科学预测,所谓科学预测,不是随意猜想,而是基于证据和经验。重点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要有根据。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些预测的经验——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预报天气,但是什么是预测,学生却没有概念,学生会猜测,但猜测往往没有根据。此外,四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知识、经验、科学合理地预测,不能毫无根据、胡乱的猜测。
四、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能够对预测的结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能说出预测的根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预测,懂得猜测与预测的区别。
2.了解预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预测有正确和错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预测;
难点:能有根据地进行预测,并科学地表述预测的依据和推论。
六、教学准备:A4纸、报纸、餐桌布,面巾纸,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预测
1.出示算命图片
谈话:上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途中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说是只要写一个字就能预测出未来的运势。于是我的妈妈就给他算了一卦。他思索了半天后说我妈将会在一个雨天有好的财运,例如中彩票、捡到钱之类的,你怎么看?你的理由?
2.出示厦门未来三日天气预报
(课件出示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这是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你们知道这些数据怎么来的?是啊,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的更新,我们所取得的数据越来越准确,我们的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
谁能来说说算命和天气预报这两个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对以后的事情的预测,不同的是算命是瞎猜,天气预报是有卫星仪器测量的。(师相机板书:未来变化?有依据)
师:像算命这样没有依据地推测是猜测,像天气预报这样有依据地推测叫预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测。
(二)实践活动,应用预测
1.量筒放玻璃珠
①师:这有一个装了水的量筒,现在的水位是多少?(请一名学生上台观察,提醒观察方法。或展台展示。)把1颗玻璃球放入水中,水位会有什么变化?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平时的经验知识知道水位会升高,已有经验)
生:水位会上升,因为珠子会占据水的空间。
师:你有做过类似的实验或看过类似的现象吗?你根据已有的经验来预测(板书:已有经验)这个量筒一格是2ML,能不能说说水位升高多少格?
生:不知道。?生:1格2格。。。。。。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猜的。??生:玻璃珠的体积差不多就是2毫升水的体积。
师:你懂得根据体积来考虑,了不起。有测量过吗?这是预测还是猜测?到底是不是升高这么多呢?一起来看一下。
②教师演示实验,提醒量筒要倾斜。学生上台观察,说明预测是否正确。
师:若往里面再放入20颗玻璃球水位会升高多少呢?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升高20格,因为刚才放一个的时候是升高1格,放20个就乘以20,所以是20格。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能不能再收集一点证据使我们的预测更准确?
生:再放一个看看。
师:好,再放一个。现在呢?你再来预测一下。
生:最好再放5个试试。
师:好,5个。现在能准确预测了吗?
生:肯定是40ML。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你是根据刚刚得到的证据来推测的(板书:现有证据)。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课可以来验证一下。
③小结:刚才的活动是猜测还是预测?为什么?没有科学依据地凭感觉做出判断就叫“猜测”,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论,这就叫“预测”。
2.“一张纸究竟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①师:这里有一张A4纸,像这样横着对折后再竖着对折,如此反复,请预测一下最多可以对折几次?你的依据是什么?指名回答。
生:7次,我在电视上看过。师:电视看来的也能作为预测的依据。
生:8次,我折过纸,如果对折7次就很厚了,努力一下可能还可以折8次。师:你有已有的经验做依据。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来验证预测的准不准确,要注意把四个角拉到一起,完全对折,不要损坏材料。
生动手实验。
交流汇报:你预测能对折几次?依据是什么?结果呢?为什么跟预测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A4纸太硬了,折到后面都压不下去。
②师:看来电视、书上得来的依据也不一定可靠,怎么才能使预测更准确一些?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这张又柔又软的面巾纸呢?每个同学把自己预测次数和依据在小组里交流,并填写在记录单上,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填写在小组预测这一格。
交流:指名小组每个成员说说自己的预测,再由组长汇报形成统一的意见。
师:这些小组每位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是很好的小组讨论方式,其他小组是不是也是这么做的?现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预测。
生动手实验。
交流汇报:你们实验的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为什么跟预测不一样?
生:面巾纸比A4纸小了。
师:从刚才的两次预测你有没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经验:第一次预测看来电视上书上的依据也不一定准确。第二次预测能根据第一次折纸的经验,想到面巾纸比A4纸柔软来进行预测,结果靠这一次经验也不行。)是不是真的只能折7次8次呢?如果我给你们这么大的一张报纸呢,能对折几次?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
交流:生:24次,它的大小是A4纸的4倍。
师:那就再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
师动手实验。
交流汇报:这次你预测对了吗?
师: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对折的次数跟纸的大小和软硬关系不大。
生:我认为是跟厚度有关系,因为不管大小软硬折到后面都变的很厚很难再折了。
师:现在如果给你一张又大又柔软的一次性餐桌布呢?请两个同学帮我拉一下。你预测能对折几次?
生:8次
师:看来有了刚才的实验作为依据,这次大家预测的次数比较统一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试试。(课件出示)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但是,如果个人经验不足,依据不够充分科学的话,预测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三)回归生活,感受预测的作用
1.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的,你知道吗?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物损失,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中国的汶川地震、雅安地震。
2.看来预测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准确预测,人类将会减少很多的损失。现在网上还有很多预言,比如古玛雅文明预言2012将是世界末日,关于雅安地震出现三位预言帝。这事你怎么看?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各种预言?
(四)总结延伸,发展科学志趣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教师追问: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有收获以外,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呢?…
3.教师总结:看来,这堂课大家都学得很认真,很有科学的头脑,对于刚才一些同学提出的这些新问题,课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