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曲艺[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12-11 10:17:0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曲 艺 曲 种
据调查统计,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相声、小品、二人转、苏州评弹、双簧、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 花鼓、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评书、评话、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
曲艺的表演
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评书艺人所用),一副竹板儿(快板书艺人所用),甚至什么也不带(如相声艺人),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重整河山待后生
京韵大鼓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苏州评弹
双簧
山 东 快 板
相声
小品
评书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相 声 名 人
马三立
马 季
姜 昆
侯宝林
牛 群
李金斗
常贵田
李德钖
  成于北京,流行全国。根据《江湖丛谈》记载,最早说单口相声的艺人是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的张三禄,“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其后,是同治……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 书 名 人
袁阔成 田连元 刘兰芳 双厚坪
潘诚立 单田芳 陈士和 叶景林
评 书 名 段
三国演义 薛家将 刘秀传 白眉大侠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