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广佛都市区”指由广州中心城区与佛山中心城区及其外围的次级城镇中心共同构成的核心区域。读1957~2008年广佛都市区路网发展方向图(中心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该区( )
A.东南方向上路网发展最快
B.东北方向上的路网密度最大
C.1982~1995年,西南方向上路网发展最快
D.1995~2008年,正东方向上路网发展最慢
2.下列事实中,对该区路网的发展影响较小的是( )
A.城市绿化带的建设
B.广州城市空间扩展
C.次一级城镇中心的分布
D.地形、河流和行政边界的限制
1.C 2.A [第1题,根据图中方位密度的变化可知,2008年东北方向上的路网密度是最小的;东南方向上路网发展不是最快;1982~1995年,西南方向上路网发展最快;1995~2008年,正东方向上路网发展最快。第2题,广佛都市区路网的发展与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次一级城镇中心的分布以及地形、河流和行政边界的限制有较大关系,受城市绿化带建设的影响较小。]
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
A.700~900千米 B.600~800千米
C.500~700千米 D.400~600千米
4.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3.B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速铁路在600~800千米处客运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而甲运输方式客运市场占有率则迅速上升,因此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600~800千米。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运输方式在远距离运输的客运市场占有率高,远距离运输具有明显优势,速度快,应属于航空运输。]
根据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远景年2050年,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行线网,其中一、二、三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四、五号线为辅助线。结合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如图),回答5~6题。
5.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无锡市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有利于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C.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D.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6.无锡市轨道交通布局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行线网的好处是( )
A.环行线有利于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
B.环行线有利于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
C.放射状线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放射状+环行线网有利于缩短城市不同方向之间的交通距离
5.D 6.D [第5题,无锡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解决的是无锡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第6题,环行线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对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影响不大,对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影响更不大;放射状线有利于加强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
长江干线货运通过量居世界内河首位,2017年达25亿吨。下图为长江干流货运通过量(2005~2015年)图,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长江水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干流货运通过量从2005年至2015年逐年增加
B.长江干流货运通过量从2005年至2015年同比增长逐年增加
C.长江干流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增长最快
D.长江干流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增长最慢
8.有关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部分
B.有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C.能联系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D.是我国“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7.A 8.D [第7题,由图可知,长江干流货运通过量从2005年至2015年逐年增加,但同比增长有些时段增长,有些时段减少。图中不能反映其他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变化情况。第8题,长江“黄金水道”主要是指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长江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不属于交通运输的范畴。]
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残酷激烈(见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①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 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④可能会造成区域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第三产业基础好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产业技术领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A 10.C [第9题,首先考虑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和管理;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第10题,由图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有色金属和铁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其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下图为2004~2011年宁波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有关宁波市海洋产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连续下降
B.第二产业生产水平较高
C.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D.第二产业变化幅度最大
12.宁波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有( )
①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②加快发展海洋运输业
③稳定提高海洋捕捞业 ④大力开采滨海油气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B 12.A [第11题,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并不代表各产业的产值,如第一产业比例构成呈下降趋势,并不代表第一产业产值连续下降。从图中可知第二产业比例构成一直最高,说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故第二产业水平较高。从图中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变化幅度最大。第12题,宁波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是由传统的第一产业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与第二产业滨海油气开发向现代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方向发展。]
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曾播放新闻《海南三亚:人工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报道指出,近年来,三亚市附近部分海域人工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得到恢复,点赞三亚珊瑚礁恢复工作。右图为人工修复珊瑚礁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珊瑚礁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污染 B.科学研究
C.海洋旅游 D.全球变暖
14.下列保护珊瑚礁海洋环境的措施正确的是( )
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②严禁开发生态旅游 ③严禁破坏性开采珊瑚礁 ④加强对海洋养殖和捕捞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B 14.D [第13题,科学研究会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措施,不会造成珊瑚礁破坏。第14题,保护海洋环境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适度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不会造成珊瑚礁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依据图中信息,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临近河流,聚落呈团块状分布
D.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
16.该区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建筑物增多,季风受阻减弱,降水增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过度樵采,荒漠化加剧
D.占用耕地,粮食自给率下降
15.B 16.B [第15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区域最有可能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坡为迎风坡,故南坡降水多;聚落沿河呈带状分布。第16题,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
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18.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
17.D 18.A [第17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第18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治理措施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河流沟道阳坡与阴坡在水土保持措施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海拔不同 B.坡度不同
C.光照和水分不同 D.土壤质地不同
20.关于该河流综合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②坡面上部及高山地区以封山育林为主 ③坡面地区以梯田与农业耕作区为主 ④坡面下部地区以发展山地经济林为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C 20.D [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沟道阳坡与阴坡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阳坡以林木种植为主,阴坡则可进行农业耕作。这主要是由阳坡和阴坡的光照和水分条件不同引起的。第20题,读图可知,在坡面地区,阴坡以农业耕作为主,阳坡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22.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
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21.A 22.C [第21题,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第22题,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右图为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沼气池、畜牧场、耕作业
B.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C.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
D.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24.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宜发展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内蒙古草原 D.南方低山丘陵
25.图中所示生态农业体现出(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23.A 24.D 25.D [第23题,①能提供能源,所以为沼气池;②能提供给食品厂还能提供给沼气池,所以为畜牧场,为食品厂提供乳畜产品,为沼气池提供粪便;③为耕作业。第24题,该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水资源丰富,最适宜发展的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第25题,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体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完成问题。(13分)
(1)图中居民点的分布有何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4分)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条件的差异。(5分)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点最易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几乎都沿公路分布,这主要受地形和交通条件的影响。第(2)题,地形条件的不同,会对聚落产生不同的影响。丙村东北方向的区域狭窄,相邻山坡较陡,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而南偏西方向,由于等高线较为稀疏,区域宽阔,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第(3)题,图中丁位置处于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且处于道路的交叉口,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答案] (1)沿交通线分布。地形和交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3)丁 丁地地势低平、开阔,位于道路交叉口,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发源于广西海洋山的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其中湖南省境内为8.5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0%。在历史上,湘江的水质优良一直是比较有名的,直至20世纪70年代,湘江整体水质仍为二至三类,有“绿色湘江”之称。然而,短短二三十年来,湘江水质污染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1)分析“湘江水质污染的速度之快”的原因。(3分)
(2)简述湘江水污染引起的危害。(3分)
(3)你认为再实现“绿色湘江”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 本题以湘江为例考查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第(1)题,水污染的原因主要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等方面回答。湘江流域是“有色金属之乡”,当地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工业发达,这是造成湘江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最主要原因;城市是人口密集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排放的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第(2)题,从对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分析水污染引起的危害。社会方面主要是危害人体健康,经济方面能降低农业产量和影响渔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生态方面能加速湘江的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第(3)题,治理湘江的水污染可针对污染的原因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产业、农业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加强新技术研究、强化环保监管等途径进行,另外湘江是一条流经多省的河流,也需要加强省际合作。
[答案] (1)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迅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矿渣沿河堆放,导致有色金属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沿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等。
(2)危害人体健康;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渔业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造成经济损失。
(3)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城市内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沿岸发展绿色农业;流域内各省相互合作,共同治理;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等。
28.读A、B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图A
图B
(1)图A中反映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由自然原因造成的有________、________等。(7分)
(2)图A中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按照其性质属于哪些类型?(4分)
(3)图B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图A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 第(1)题,图A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等;主要由自然原因造成的有火山爆发、海啸等。第(2)题,按性质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资源减少。第(3)题,图B反映了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等问题。结合图A分析可知,其成因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CO2,及乱砍滥伐,使森林减少,对CO2的吸收量减少有关。
[答案] (1)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土地荒漠化 全球变暖 火山爆发 海啸
(2)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资源减少。
(3)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沿海城市及平原被淹没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CO2,乱砍滥伐使森林减少,对CO2的吸收量减少。
29.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3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材料二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4分)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4分)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4分)
[解析] 第(1)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加上地表疏松物质多、干旱季节大风,所以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多且多暴雨,地表易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第(2)题,考查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具体表现有,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干旱地区还包括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第(3)题,考查生态退耕的经济效益。实施退耕还林,调整了农业结构,使农业多样化,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案] (1)从左到右、由上至下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环境污染
②生态可持续发展
③协调发展带
[学思心得]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1.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合理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1)A (2)A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即一方面人类活动影响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第(1)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的情况。第(2)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
2.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F、G、H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B (2)C [第(1)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E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
概念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效益
生态上的良性循环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规律,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
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农、林、牧、副、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全面发展,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其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成本
3.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1)~(3)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效益最大化原则
(2)该农业生态园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⑥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3)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A (2)C (3)D [第(1)题,该产业链做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生态农业不能体现;共同性原则体现的全球全员参加,与生态农业关系不大;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而不是最大效益。第(2)题,本题强调的是生态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餐饮、休闲旅游业发展属于经济效益。第(3)题,养黄粉虫、套种都不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再利用。]
4.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原料丰富 B.科技发达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第(2)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课件30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单元小结与测评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
学习目标:1.了解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2.结合实例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重难点)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家乡的基本地理环境。
2.了解并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3.目的:在地理社会调查中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方法和步骤
1.基本方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
2.基本步骤:室内准备→实地调查→成果总结。
3.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调查内容、问题分析、结果与建议、结语、参考文献。
三、动手做:调查城乡土地利用现状
1.调查步骤
(1)查找地图。
(2)规划考察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3)实施调查:沿途观察、观测、记录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查方法
(1)在路线考察中发现和分析问题。
(2)典型地段调查中可结合多种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报告。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法。(×)
提示: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抽样法。
2.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问卷法。(×)
提示: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访谈法。
3.访谈形式主要是会议座谈。(×)
提示:访谈形式一般分为单独采访和会议座谈。
4.抽样调查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提示:抽样调查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式。
5.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不需要掌握被调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提示:综合性调查要在掌握被调查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口、交通、土地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并根据调查目的而有所侧重。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下图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学校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后所绘制的“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对于该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查可采用哪些方法?
提示: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
问题2 (综合思维)在考察中,该小组同学开展了路线考察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提示:有助于沿途观察、观测,记录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获取第一手资料。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如果该地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是哪个地区?为什么?
提示:④地最合理。因为居住用地应处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区,②、③都不合理;①是林地,在这里布局新的居住用地会破坏林地,也不合理;④是未利用的盐碱地,盐碱地不适合种植作物,用来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为合理。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
说明
特点
文献法
通过上网查询等多种手段获取文献资料,对被调查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初步印象
文献资料内容广泛
问卷法
将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编制成调查表,分发给被调查人员填写,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根据调查任务,用自己的感官或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访谈法
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访谈法。访谈形式一般分为单独采访和会议座谈,并根据内容确定采访对象
主观性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
抽样法
对涉及范围广,包含数量大的地理事象,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获取信息。抽样调查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式
采样点的选择须注意随机性和分布的均匀性
2.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步骤
人文地理调查一般可分为室内准备、实地调查、成果总结三个阶段,并可细化为以下步骤:
→→
↓
←←
下图为某地理户外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土地利用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2)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 )
A.钢铁厂 B.造纸厂
C.印染厂 D.自来水厂
(3)该考察小组在考察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下列关于该调查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调查法必须用相机进行观察记录
B.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C.必须再用访谈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
D.不具有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1)B (2)D (3)B [第(1)题,工业区位于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布局才是合理的,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居民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可判断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第(2)题,P地位于居民区河流上游,水质好,宜布局自来水厂。第(3)题,观察法所采用的方式需要根据调查任务选择;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访谈法,并非所有现象都必须采用。因此A、C、D项错误。]
题组1 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1.下列关于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环境
B.了解并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C.获取地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
D.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A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是要了解家乡的基本地理环境,以此来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2.下列属于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的是( )
A.学会绘制地理草图
B.学会绘制专题地图
C.掌握人文地理考察的基本原则
D.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
D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在地理社会调查中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地理观察、调查、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题组2 调查方法和步骤
3.下列不属于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的是( )
A.文献法 B.问卷法
C.访谈法 D.讨论法
D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抽样法。]
4.关于典型地段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了解地理事象分布及变化
B.有助于较深入地认识被调查区域
C.只适合调查城乡土地利用类型
D.只适合用观察法进行
B [地理调查一般可根据被调查区域的大小,开展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调查,也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较深入地认识被调查的区域,可结合多种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报告。]
课件30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2.结合实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难点)3.理解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
一、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的作用: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推动了区域发展。
[特别提醒]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性质、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布局的分类:外部交通布局和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2)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3)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
(4)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3.城市内部交通
(1)作用: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2)城市路网:是在一定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为满足城市运输需求而建设的。
(3)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发展公共交通。
②合理规划停车场。
③明确道路分工。
④加大道路建设。
⑤错开出行高峰。
⑥减少出行距离。
三、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1.古代扬州:繁华都市
(1)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成为南北水运中心。
(2)明清时期,凭借水陆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及商业繁荣的世界级大都市。
2.近代扬州:逐渐衰落
(1)19世纪初,海运兴起,交通地位下降。
(2)20世纪初,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地位一落千丈。
3.今日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1)21世纪,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运河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扬州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2)“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连通,与苏南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
1.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代,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分布。(√)
提示: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城镇多沿江河、湖泊及沿海港湾伸展,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分布。
2.铁路比水运速度快、运费低(×)
提示:铁路比水运运输速度快、运费高。
3.京广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南北铁路干线。(×)
提示:京沪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南北铁路干线。
4.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要优先加大道路建设(×)
提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便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材料 北京与张家口近百年来交通运输的变化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近百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从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线、网等角度分析。比较1905年交通示意图和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很大,出现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增多,交通运输网越来越密集。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区域兴衰有何影响。
提示:由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古驿站已成遗址,说明古驿站衰落。由古今两副图的对比可知,部分城市(张家口、崇礼)等级提升。
1.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
主要运输方式
聚落位置
举例
古代
北方
陆路交通
陆路干道附近
邯郸
南方
水路交通
临水分布
扬州、苏州
现代
铁路
铁路沿线
郑州、石家庄
公路
公路沿线
海洋运输
海岸沿线
上海、天津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知识拓展]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最慢
较快
较慢
最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较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居中
投资大
投资大
1.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影响下形成的。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C.③是汽车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1)A (2)B [①图城市布局紧凑,是步行-马车时期的城市形态;②图形成城市群,是高速公路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③图是火车-电车时期,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而形成的星状城市形态;④图为多层次星状城市形态,是汽车时期形成的。]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下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哪些明显不足?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不足:铁路标准低,布局不合理。
影响: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哪些不利条件?
提示:要克服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路基地质条件差等不利条件。
问题3 (区域认知)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什么?
提示:交通区位:多条铁路交会,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经济区位:密切了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
问题4 (综合思维)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提示:促进苏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影响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布局不合理会给区域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交通布局
影响
外部交通布局
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还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布局不合理,会给城市带来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措施
2.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运河德州段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1)~(2)题。
(1)德州段运河前期景象繁荣,后来却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2)下列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唯一发展轴
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C (2)D [第(1)题,本题考查了交通布局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大运河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第(2)题,交通条件对德州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德州的发展轴是由运河、铁路、公路、河流共同构成的;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德州的发展,故德州不能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和京杭运河的变化对德州城市空间形态都起着重要作用。]
读教材P92图4-1-10 石家庄城区范围及地理位置示意
探讨1 石家庄原是正定县的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而今发展成河北省最大的城市,原因是什么?
提示:京汉铁路(今京广线北段)和正太(现石太线)铁路的建成,使石家庄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探讨2 现在的街区分布和1949年以前的街区分布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提示:1949年前石家庄的街区主要沿京广线延伸,现在石家庄的城市范围不仅进一步扩大,而且除了沿京广线南北进一步延伸外,还沿石太线、石德线东西延伸。
探讨3 京港澳、京昆等高速公路经过,对石家庄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提示:改善了石家庄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了石家庄的社会经济活动,进一步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阅读此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图中1949年街区范围与京广线、石太线的位置关系,说明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2)结合图例,观察石家庄不同年份街区的范围及其与区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区位关系,街区沿主要交通线正进一步延伸。
(3)比较正定县城与石家庄市城区的变化,说明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时间较早?请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4)新城区发展沿什么方向延伸?
(5)旧城区发展速度缓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因。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有的城区主要沿河流分布,并且附近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这些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第(2)题,旧城区①位于河流交汇处,应最早形成。第(3)(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城区主要沿铁路线分布,所以新城区形成的影响因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它将会沿铁路线的方向延伸。第(5)题,新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以及河流淤积、资源枯竭等因素,都会导致旧城区发展缓慢。
[答案] (1)河流 煤铁资源 (2)①区域。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交通(铁路的修建)。(4)南北方向沿铁路延伸。(5)河流淤积导致河流的航运能力下降;铁路的出现,使河流运输地位下降;煤、铁资源枯竭。
题组1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3.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1.C 2.C 3.D [第1题,武汉地处两河交汇处,河流阻隔形成三镇格局。第2题,随着交通发展,武汉城市形态将进一步沿交通线多轴向发展。第3题,武汉城市形态变化说明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题组2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4.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D [从图中不同年份的城市用地与交通线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上是沿着交通干线扩展的,这些交通干线往往也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当新的交通线出现的时候,该城市就会沿着新交通线延伸,这说明一个地区的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显著,故本题D项正确。]
下图为某城市主干道公交站牌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位于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牌a与b不并排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交通拥堵 B.展现城市文化
C.分散人流、车流 D.减少交通事故
6.位于主干道同一侧的公交站牌c和e距离较近的原因可能是( )
①位于路口附近 ②广告宣传需要 ③客流量非常大 ④减轻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A 6.C [第5题,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牌一般要错开一段距离,若两站牌并排布局,两侧都有公交车停靠时易造成交通拥堵。第6题,图中公交站牌c和e距离较近,可能是由于该地客流量大,分散客流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能是位于路口附近,避开路口设置。]
题组3 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兴起而兴起,因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21世纪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读图,完成7~8题。
7.促使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 )
A.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贯通
B.宁启铁路替代长江航运
C.铁路沟通扬州与长江三角洲
D.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关于图中城市地域扩展的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
A.南北扩展—平原地形 B.东西扩展—铁路线
C.向南扩展—京杭运河 D.向东扩展—绕城公路
7.D 8.B [第7题,由题干中“21世纪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可知,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8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东西扩展是受宁启铁路影响,南北扩展是受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高速公路影响。]
教材P85问题
提示:(1)交通运输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2)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3)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4)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5)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教材P88活动
1.提示:
交通工具的变化
步行—马车时期
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火车—火车时期
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和郊区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
汽车时期
私人小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立体交通
地铁和高架路等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城市间联系加强,出现城市群
2.略。
教材P92活动
1.提示:代表性城市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长春、蚌埠、株洲等。这些城市共同之处都是处在铁路枢纽的位置。
2.提示:如: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教材P94活动
提示:略。
课件68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2)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并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提示: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提示: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提示: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条件及现状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问题1 (区域认知)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问题2 (区域认知)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地形类型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大峡谷,陡然降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问题3 (综合思维)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提示: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1.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现状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
1.读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完成(1)~(3)题。
(1)该工业地带的能源优势是(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太阳能
(2)图中的钢铁工业基地②的突出区位优势有( )
A.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B.资源、能源丰富
C.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
D.市场巨大
(3)水利枢纽③的首要目标是( )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旅游
(1)C (2)B (3)B [第(1)题,长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径流量大,水能蕴藏量大。第(2)题,②是位于雅砻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攀枝花,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钢铁工业中心。第(3)题,③是三峡水利枢纽,它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为长江流域及其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资料A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草原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源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草场退化。
问题2 (综合思维)资料B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湖泊面积不断减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问题3 (综合思维)资料C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森林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滥伐森林。
问题4 (人地协调观)A、B、C三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后果有哪些?
提示: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湖泊调节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多发。
[归纳总结]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2.读图,完成(1)~(3)题。
(1)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c,由此可知a处比c处(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2)关于甲、乙两个区域在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土地荒漠化 B.乙——水土流失
C.甲——大气污染 D.乙——水体污染
(3)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规划沿江产业 ②减少污水排放,保护长江水质
③加强管理、依法治水等 ④严禁排放工业用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D (2)B (3)D [第(1)题,发电量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a水电站位于c水电站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c,故落差大。第(2)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主要问题是生态恶化;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3)题,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有关,因此要加强管理、合理布局产业、减少沿江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用水要达标排放。]
题组1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上游自西向东依次接纳的大支流是( )
A.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B.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C.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
D.雅砻江、嘉陵江、乌江、岷江
2.长江干流流经我国的( )
①地势三大阶梯 ②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 ③三大自然区 ④三个温度带和三类干湿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A 2.A [第1题,长江大的支流自西向东分别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第2题,长江干流只流经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未流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流经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两个温度带;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三类干湿地区。]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长江经济带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长江流域有5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地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4.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 ②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A 4.C [第3题,成都平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故①错误;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长绒棉分布在新疆,故④错误。第4题,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的环渤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题组2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新格局。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轴”是指的京沪铁路
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市的支撑作用
6.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水量大,水位变化小
B.上游资源丰富
C.宜宾以下可通航
D.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5.C 6.D [第5题,“一轴”是指长江黄金水道,“两翼”中的“南翼”是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市的支撑作用。第6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沿途特别是中下游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社会经济发达,货流量大,人流量大,对运输需求大。]
题组3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的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针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部山区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中部地区需进行石漠化荒山治理
C.水质总体较好,不需治理
D.应大开发、大保护
7.C 8.A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严重。第8题,石漠化荒山治理主要是在西部山区;长江水质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水污染呈加剧趋势,需要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教材P96活动
略。
教材P98活动
提示: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省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这为湖南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等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这为湖南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上,湖南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湖南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人口优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6年湖南省的常住人口达到682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3.40万亿元,在三大产业中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已经成为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
教材P102活动
提示:1.船舶过坝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升船机完成,吨位较小的船舶通过升船机一次性提升过坝。另一种是通过五级船闸,将停泊在闸室内的船舶逐级往上抬升。例如,船从坝下往坝上行船时,先进入五闸室,入口处的闸门关闭后,船闸自动充水,将停泊在闸室内的船舶往上抬升,待该闸室内的水与四闸室平行时,打开闸门,船“上”到四闸室。如此反复,船像爬楼梯一般不断攀升,直至到达坝上水面,完成过闸过程。
2.建拦江大坝(如三峡大坝)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供水的作用,促进了长江沿江地带经济的发展。跨江大桥的建设连接了南北两岸交通,方便了两岸人员和物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
教材P104活动
提示:1.普渡江、乌江、岷江、沱江等河段水质污染最严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流域内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分布。污染源除工业污水排入外,还与当地的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入有关。
2.以乌江流域为例
存在问题:①磷污染问题突出。中游磷化工企业造成的污染严重,下游消化难度大。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③网箱养鱼监管不力,投饵养鱼造成严重水体污染。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和长期以来的矿产资源开采有关)。⑤省际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未建立。
解决措施:①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实施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②建立区际执法协作机制。③科学划分水功能区,根据每个区的纳污能力和污染排放现状,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布局。④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际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课件55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重难点)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重点)3.掌握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重点)
一、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概念:海洋权益是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2.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特别提醒] 从领海到公海,沿海国在不同海域管辖权限不同,权限逐步缩小。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
1.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的相关法律。
2.范围:(1)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2)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
(3)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4)我国海域分布的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岛屿
组成
备注
南海诸岛
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礁、沙滩组成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
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意义
(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4)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特别提醒]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解决岛屿争端的基本原则,但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三、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1.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
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2.海洋发展战略的地位: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2)发展海洋经济。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4)保护海洋环境。
1.领海的地位低于领土。(×)
提示:领海的地位与陆上领土相同,都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2.我国领海基线以正常基线法确定。(×)
提示:我国领海基线是以直线基线法确定的。
3.钓鱼岛是我国海南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提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是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4.我国历史上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
提示:我国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农耕文明影响,海洋意识薄弱,错失了海洋的发展机遇。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位于25°N~26°N,123°E~124°E,面积约3.91平方千米。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具体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岛照片。
图1
图2
问题1 (区域认知)图1中A点的领海线距我国的领海基线距离是多少?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12海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问题2 (区域认知) 为什么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提示:在历史上,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属中国所有,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水深2 000多米的冲绳海槽相隔。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所谓“归属不明”的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问题3 (综合思维) 简述建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提示: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有利于增加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维护我国渔民的正当的合法权益。
问题4 (地理实践力)请列举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
提示:加强海洋立法;加强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建立海上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海洋执法。
1.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海域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地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指毗连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持领土完整,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
主要范围
我国的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我国船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我国海域中的众多岛屿
意义
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3.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主要战略
基本内容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战略意识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领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三是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保护海洋环境
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017年1月13日,由辽宁舰与多艘驱护舰组成的航母编队,顺利完成跨海区训练和试验任务后返航,停靠青岛某航母军港。读图,回答(1)~(2)题。
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
(1)该航行路线图说明(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③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此次远航训练告诉我们(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C.解决海洋权益争议应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进行
D.只有远航训练海域是我国的领海
(1)B (2)B [第(1)题,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但这不能通过航行路线说明;东海海域只有一部分是我国领海,并非全部。第(2)题,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但远航训练并不能说明这一原则,远航训练海域不是我国领海全部。]
题组1 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据此回答1~3题。
1.一国可主张的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 )
A.本国的内水和领海
B.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
C.大陆架海床和底土
D.以上都是
2.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 )
A.12海里 B.12公里
C.24海里 D.24公里
3.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属于海洋权益的( )
A.海洋政治权益 B.海洋经济权益
C.海洋安全利益 D.海洋科学利益
1.D 2.A 3.B [第1题,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第2题,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第3题,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发展国家海洋经济产业等,属于海洋经济权益。]
题组2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4.我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依据的是( )
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②我国的相关法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读我国钓鱼岛附近地形及剖面图,完成5~6题。
我国钓鱼岛附近地形及剖面图
5.有关钓鱼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钓鱼岛在清朝初期已属中国
B.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
C.面积约7.3平方千米
D.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6.从地质上看,钓鱼岛( )
A.地处东海大陆架 B.其东侧是大陆架
C.处在太平洋板块 D.处在冲绳海槽
5.D 6.A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千米,其中钓鱼岛面积约4.3平方千米。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在历史上,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属中国所有。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水深不足200米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水深2 000多米的冲绳海槽相隔。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所谓“归属不明”的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题组3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读下图,完成7~8题。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2002-2016年)
7.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 )
①海盐生产 ②海洋水产 ③滨海旅游业 ④海洋信息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下列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传统产业产值仅次于日本
B.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
C.海洋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上升
D.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10%以下
7.A 8.B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盐生产、海洋水产等传统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属于新兴海洋产业。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多在10%以下,但2006年占10%;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课件50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1.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重难点)3.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及行动纲领。(重点)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主要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产生的原因
(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
(2)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主要特点
(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目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
3.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3)鼓励公众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示: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提示: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是中心环节。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提示: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破坏最严重,并且至今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消除贫困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示:消除贫困属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
……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2016年:为生命呐喊
2017年: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2018年:塑战速决
2019年: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问题1 (区域认知)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问题2 (综合思维)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主要是针对哪种环境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而全球变暖又加速了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上升。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为保护环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由于人类大规模、长期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减少及破坏,这种现象遍及全球。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水质性缺水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
2.环境污染问题
(1)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
①水污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
③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
或分布区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雨较多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江南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捕猎或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等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
三大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是产生原因及过程不同。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在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
(2)联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1.读我国某个区域1976年和2018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1)B (2)A [第(1)题,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而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题,图中1976年和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故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问题1 (人地协调观)由图分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
提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组成,这些系统需要通过人的管理调控。
问题2 (综合思维)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人的管理调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国际合作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2.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1)~(2)题。
(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
(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B (2)A [第(1)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2)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环境问题类题目
【例】 读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区域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找出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二是明确不同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A区域为南方丘陵山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壤侵蚀,易引发石漠化;B、C两区域均面临土壤侵蚀问题,但B区域危害更严重,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D区域位于内蒙古东部,该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区域位于横断山区,该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2)B区域更严重。原因:地表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3)D区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方法指导]
解答环境问题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文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或环境污染);其次分析其表现、分布特征等。
2.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环境问题的影响
要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重大影响等。
4.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3.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2)乙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1)A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故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2)题,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可采取保护草场、合理放牧等措施促进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题组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正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据此完成1~2题。
甲图 乙图
1.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冰川运动 D.全球变暖
2.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D 2.B [图中显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题组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回答3~4题。
3.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B 4.C [该漫画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5~6题。
5.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5.D 6.A [第5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6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题组3 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两名小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完成7~8题。
7.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实施清洁生产
C.选购绿色产品 D.公众认识和参与
8.做到既能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7.D 8.B [第7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第8题,烧烤是一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饮食文化,简单地淘汰或取缔是非常可惜的。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能规范经营,但是没有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进行治理。目前,烧烤摊点用的燃料基本上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烟煤或木炭,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
教材P114问题
提示:(1)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现在的伊拉克地区。位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生活资源,便于人类生存发展。(2)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缓坡种植、战乱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干旱、水源枯竭,古巴比伦文明衰落。
教材P119-120活动
提示:1.山西省永和县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上栽种经济林,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山下淤地坝与河滩地联治,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
2.经验可结合当地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教训可主要结合当地在经济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一些具体行为分析。
教材P122活动
提示:1.积极推广秸秆或枯枝落叶利用新技术,将其变废为宝。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用于作为建筑和装修材料、饲料、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培养料、翻耕还田、发电、工艺品原材料等。
2.以水土流失为例
成因:主要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面不平整、坡度较大,土体质地比较松软,雨季遇到强度较大的暴雨,易被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毁林开荒、过分开矿等。
措施: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课件71张PPT。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读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交通运输方式搭配合理的是( )
A.甲—水运 B.乙—公路
C.丙—铁路 D.丁—铁路
2.关于图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 )
A.甲适宜长距离运输
B.集成电路由北京运到拉萨选择乙运输方式最好
C.丙受水文影响最大
D丁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1.C 2.B [第1题,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四种交通运输方式、运量和速度特征,知甲、乙、丙、丁分别为公路、航空、铁路和水运。第2题,公路运费高,不适于长距离运输;集成电路属于微电子产品,适于航空运输;水运受水文影响大;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
下图为某城市略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是( )
A.水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
4.该城市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是( )
A.向西扩展 B.向北扩展
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
3.B 4.D [第3题,从图中看出,该城市临江靠湖,又有铁路通过,因此优越的区位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第4题,该城市北有长江、西有湖泊,限制了其发展,向东是平原,且交通便利,利于发展。]
石家庄市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又有两条铁路在此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据此回答5~6题。
5.石家庄市发展成为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B.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发达
C.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D.原有的工农业基础好
6.上述事实说明了( )
A.一个地区交通干线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兴衰
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整个地区城市的发展壮大
C.交通发达的铁路枢纽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D.能否成为100万人口大城市,关键是人口的发展
5.C 6.A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石家庄市原先是一个小村庄,由于铁路的修建以及成为铁路枢纽而发展并超过了原比它大的正定县城,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城市。第6题,从石家庄和正定县的发展对比,可以得出“一个地区交通干线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兴衰”的结论。]
图是我国某小城市地域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2008年的地域形态与1948年明显不同,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政治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8.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较突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有( )
①修建卫星城镇 ②修建环城公路 ③将铁路、国道迁往城郊 ④疏散城市居民,减少城区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D 8.B [第7题,1948年该城市的城区呈带状沿河流分布,2008年城区除了沿河流分布外,还沿铁路、公路分布,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地域形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第8题,铁路、公路穿越城区是交通拥堵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建环城公路和将铁路、国道迁往城郊是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正确措施。]
9.甲、乙两图是我国的两个城市分布略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据图分析影响A、B两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2)一般而言,A类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B类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原因是什么?
(3)若计划修建的一条东西向的铁路,经过距B地中心十几千米处的C地,并在C地修建铁路枢纽站,B地发展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 A地位于河流交汇处,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B地位于大道交会处,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影响A、B地的主要区位因素均为交通。若在B地以北的C地修建铁路枢纽站,将会使B地的客流、货流相对减少,交通地位相对下降,而C地的交通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
[答案] (1)交通
(2)南方 北方 南方降水丰富,河网稠密,干支流航运便利,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而北方河道较少,城市大多建在主干道交会处。
(3)计划修建的铁路经过C地并在C地建铁路枢纽站,使C地交通地位大幅度提升,B地的交通地位相对下降,部分客流、货流流向C地,促进C地城市发展,B地客流、货流相对减少,城市发展速度减缓。C地可能取代B地的交通枢纽地位。
[等级过关练]
10.图中城市铁路通车后,汽车长途客运总站拟搬迁至e地,主要目的是( )
①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②加强铁路与公路的联运,旅客集散便捷 ③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输压力 ④城市边缘地带土地租金较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长途客运总站搬迁至e地后,由位于市中心变为位于城市郊区,大大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e地紧邻火车站,有利于加强铁路与公路的联运,方便旅客乘车。]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12.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
11.C 12.B [第11题,高铁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到达城市的时间缩短,则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扩大,即城市服务范围扩大,故C项正确。高铁建成后,城市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但实际距离不会改变,故A项错误。第12题,图中乙、丁居于区域的中心位置,且城市等级最高,所以成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必然是乙城或丁城,图中又显示乙所在区域城市间及乙与周边城市有便捷的城际交通联系,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可判断乙城最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后,“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拉开了序幕。“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域内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都市圈。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815千米。
材料二 “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如图)。
(1)填写图中铁路线的名称:A_______铁路;B_________铁路。
(2)“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不同于既有的沪宁、沪杭铁路线,也不同于城市内的地铁和轻轨,原因是( )
A.城际轨道交通属于高科技,专门运输高科技产品
B.城际轨道交通功能定位是运送城际旅客和区域性快速运输专网,实行公交化运行
C.城际轨道交通主要服务于外来人口,特别是应对农民工的流动
D.城际轨道交通一般对市内外交通有冲击作用
(3)简述“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意义。
(4)“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中的苏嘉线不再绕道上海,你认为此举可带来什么经济效应?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铁路线A为京沪线,B为沪杭线。第(2)题,沪宁、沪杭铁路的功能是不同区域间的客、货运输,而“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是运送城际旅客和区域性快速运输专网,实行公交化运行。第(3)题,建设“长三角”轨道交通可以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都市圈,这有利于推动区域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缓解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从而改变“长三角”的经济格局。第(4)题,苏嘉线建成可以打造以杭宁铁路为中心的发展走廊,缩小杭宁与沪杭、沪宁线的差距,增强“长三角”经济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辐射,拉动周边地区经济。
[答案] (1)京沪 沪杭 (2)B (3)缓解这一区域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在推动区域城市化、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改变“长三角”经济格局。(4)打造以杭宁铁路为中心的发展走廊,将缩小杭宁与沪杭、沪宁线的差距,增强“长三角”经济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辐射,拉动周边经济发展。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描述中,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气候高寒,冬季断流
2.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是( )
A.上、中、下游水能资源均丰富
B.石油资源丰富
C.天然“黄金水道”
D.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1.C 2.C [第1题,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受此影响,长江水量夏秋多、冬春少。第2题,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水量大,水流平稳,航运价值大,有天然“黄金水道”之称。]
读长江流域经济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长江流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________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 )
A.重庆以下 B.宜宾以下
C.宜昌以下 D.下游地区
4.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粮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粮食作物只有水稻
B.蚕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C.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
D.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
5.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广 ②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方便,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 ③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资源丰富,接近全国商品棉基地④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B 4.C 5.C [第3题,长江流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第4题,长江流域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小麦、玉米,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一半,蚕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第5题,长江上游无商品棉基地。]
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工程路线图,回答6~8题。
6.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华北地区供水极其紧张 ②黄河水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余 ⑤主要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⑥我国工农业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8.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C 7.B 8.D [第6题,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因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方缺水;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7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第8题,大量调水,汉江水量减小,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引起的;中线工程对海河流域影响不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会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支流: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②湖泊:D________;
③城市:E________、F________。
(2)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中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游地区,森林、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游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游地区。
(3)我国的三大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均与此区域有关,其中该地区是________工程的调出地,是________工程的目的地,并且在该区域内的输电工程构成了我国西电东送的________通道。
(4)中游地区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而下游地区________、机电、化纤等工业在全国的地位突出。
(5)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解析]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森林、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落差大的上游地区。该地区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三峡水电站的电能大量输送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构成了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中部通道。为了有效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紧张及改善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西气东输的主要消费市场。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案] (1)①嘉陵江 赣江 乌江 ②鄱阳湖 ③武汉 重庆
(2)上 中、上 中、下
(3)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中路
(4)冶金 机械 轻纺
(5)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等级过关练]
江湖关系和谐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洪水接二连三暴发,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10~12题。
10.洞庭湖对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季节变化的影响是( )
A.汛期削减洪水流量
B.冬季长江水补给湖水
C.增加水量的季节变化
D.对枯水期流量没有影响
11.洞庭湖蓄洪能力下降的人为原因是( )
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入湖泥沙增多 ②暴雨 ③长江洪水倒灌 ④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湖 ③拆除围垸,迁移居民 ④疏通出湖河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A 11.D 12.A [第10题,洞庭湖对长江的影响主要是调节径流量,使径流量变得稳定。第11题,洞庭湖蓄洪能力下降的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湖面萎缩。第12题,要改变水小灾大的局面,要对河流的上、中游进行综合治理。]
13.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
图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
图3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第(1)题,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第(2)题,结合图2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3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第(3)题,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第(4)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需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答出3点即可)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关于沿海国家在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内水与陆地领土地位相同 ②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 ③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对所有国家开放 ④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海洋权益属于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的几种权益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据此完成2~3题。
2.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属于( )
A.海洋经济权益 B.海洋安全利益
C.海洋政治权益 D.海洋科学利益
3.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属于( )
A.海洋经济权益 B.海洋安全利益
C.海洋政治权益 D.海洋文化利益
2.C 3.D [第2题,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属于海洋政治权益。第3题,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属于海洋文化利益。]
4.我国领海基线的确定方法是( )
A.正常基线法
B.直线基线法
C.低潮基线法
D.正常基线法和直线基线法交替采用
B [我国领海基线以直线基线法确定。]
2012年6月21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获准成立,市政府驻在西沙的永兴岛。下图是中国的南海诸岛图,据此完成5~6题。
中国的南海诸岛
5.按形成原因划分,永兴岛是( )
A.大陆岛 B.火山岛
C.珊瑚岛 D.冲积岛
6.下列关于中国南海诸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②我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1 000多年历史 ③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领土主权 ④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及周围海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C 6.C [第5题,按形成原因划分,永兴岛是珊瑚岛。第6题,我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2 000多年历史。]
岛屿之争的实质是海洋国土及海洋权益之争。下图是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示意
7.关于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岛礁都享有专属经济区 ②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最大可获得43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③不能维持人类居住的岩礁,不享受专属经济区 ④四周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岛屿,可以同陆地一样拥有专属经济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国际社会解决岛屿争端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最先发现原则
B.历史习惯原则
C.充分考虑现状原则
D.上述原则出现相互矛盾时可武力解决
7.B 8.D [第7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四周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岛屿,可以同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例如,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最大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领海区和43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公约》还规定:那些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活动的岩礁,不享受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第8题,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岛屿争端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即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有些岛屿归属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或几种方式解决,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30日,在约7.5万平方千米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蛟龙”号5 000米级第四次下潜试验顺利完成作业,采集到在海底分布广泛的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1991年3月5日,我国的申请获得了批准,我国成为继法、日、俄、印之后的第五个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先驱投资者,并获得了东北太平洋的1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2011年8月2日,在牙买加召开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批准了中国大陆协会提出的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1万平方千米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的申请。
材料二 山东胶州湾沿海优质海砂资源丰富。某公司在该海域大规模采砂,其开采区域中心距岸最近距离为5.5千米,边缘距岸3千米,水深6.8米。该海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文昌鱼栖息地及其他多种经济鱼类、蟹类和虾类的产卵场。采砂活动造成海洋生态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被责令停止。
(1)我国继获得东北太平洋锰结核矿产区开采权以后,又获得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产区的开采权,取得这些开采权的意义有哪些?
(2)据材料二说明采砂活动被责令停止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多金属锰结核和多金属硫化物开采权的获得既可以使我国获得矿产资源的来源增加,又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强化了国民的海洋意识。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采砂活动造成的危害有使海岸线侵蚀后退、破坏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渔业资源、造成海水污染等。
[答案] (1)增加资源的保有量,缓解陆上矿产资源的紧张状况;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强化了国民的海洋意识。
(2)过度开采近岸海砂,沙滩向海里坍塌,海岸线被侵蚀、后退;近海海底从沉积环境转变成侵蚀环境,破坏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对鱼类的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破坏渔业资源;采砂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海水污染。
[等级过关练]
读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图,回答10~12题。
10.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的分布特点( )
A.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由陆地向海洋递增
C.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D.由沿海向外海递增
11.导致江苏省沿海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
A.石油污染
B.沿海陆地污染物的排放
C.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
D.重金属污染
12.下列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B.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
C.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D.停止实行“伏季休渔制”
10.C 11.B 12.D [第10题,读图,根据图例,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在沿海重、外海轻。分布特点是由沿海向外海递减,故C答案正确。第11题,根据图中距陆地越近,污染越严重的趋势分析,污染源主要来自沿海陆地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不一定是石油,可能是生产、生活的污水污染,也可能是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故B答案正确。第12题,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就是经济、环境等协调发展,而停止“伏季休渔制”必然会造成过度捕捞,鱼类生态环境破坏。]
13.读中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近海海洋污染物来源主要是________。
(2)为什么海口湾、珠江口油类污染标准指数很高?
(3)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水大量排入杭州湾、珠江口,会引起哪些后果?
(4)保护近海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双选)( )
A.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控制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C.控制人口,改革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投入
D.禁止过度捕捞,实现“伏期休渔”管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各地污染物中无机氮、无机磷、油类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石油泄漏等进入海洋都会产生这些污染物。第(2)题,海口湾、珠江口有海上油田,石油生产和调出石油海运航线上的船舶,以致意外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都会造成石油污染。第(3)题,近海无机盐类增加,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海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并汇集在一起,形成赤潮现象。第(4)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要做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B、D选项主要是针对海洋生态系统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2)沿海工业生产发达,海运繁忙,工业生产与航线上的船舶排放的油污量大。(3)形成赤潮、污染海水。 (4)AC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砍伐 B.草场退化
C.土壤污染 D.沙尘暴
2.若画面中的情景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会带来的后果有( )
①林产品短缺 ②珍稀动物减少 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④臭氧层破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A 2.D [图中显示的是滥砍森林的行为,属于生态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的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旱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加剧,同时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3.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厂,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A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和“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全面关停重化工厂,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是片面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鸭晚2个多月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4~5题。
4.“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5.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A 5.B [第4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证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5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做到无毒、无害。①③的生产方式有害人体健康,不属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读图,回答6~8题。
6.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7.巴伯在其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
8.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教育,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6.A 7.C 8.C [第6题,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第7题,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巴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第8题,“增加绿地面积”“预防和治理污染”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C项正确。]
[等级过关练]
9.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2)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解析] 第(1)题,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第(2)题,“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
[答案] (1)坐公交车出行;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2)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所绘制的我国东部某城市的功能区平面图。据此完成1~4题。
1.该考察小组在进行该地的实地调查前首先需要做的是( )
A.选定定点 B.选择交通方式
C.选择考察路线 D.设计调查方案
2.该小组在该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开展了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线考察有助于深入地认识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
B.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了解该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
C.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了解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D.路线考察可以实地观察沿途土地利用的分布与变化
3.为了优化城市环境在M处应布局( )
A.文化区 B.绿化带
C.高级住宅区 D.商业区
4.在考察结束后,该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发现该城市中功能区布局不合理。布局不合理的功能区是( )
A.化工产业区 B.高新技术产业区
C.轻纺工业区 D.以上都不合理
1.D 2.D 3.B 4.A [第1题,该地理考察小组的考察地点已经确定,在开展实地调查前应首先设计调查方案。选择交通方式和选择交通路线都是设计调查方案的组成部分。第2题,路线考察有助于了解地理事象的分布与变化、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较深入的认识被调查区域,如了解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和经营、管理状况。第3题,化工产业区有大气污染,与轻纺工业区之间应布局绿化带。第4题,化工产业区有大气污染,不能位于该地冬季风的上风地带。]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绘制的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应该是( )
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
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
6.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厂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
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
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5.C 6.D [第5题,由图可知,③功能区所占面积最大,为住宅区;②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郊区,地租便宜,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为工业区;④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故答案选C。第6题,工厂与河流相距较远,对水源污染较小,A错;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可以减轻对城市的影响,B错;绿地呈环状分布,面积较大,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C错;④功能区为商业区,布局在城市中心及交通便捷处,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8.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7.B 8.A [第7题,读图,该城市城区间绿地面积广,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对。城区间距离增大,加大了出行距离,A错。各区之间联系减弱,C错。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资,D错。第8题,物流园区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靠近高速出入口,①处适合。化工园区有大气、水污染,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河流的下游,③处适合,A对。②处位于城市中心,易造成交通拥堵,②处错。④处位于河流上游,④处错。]
[等级过关练]
下图是某社会调查小组绘制的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因素是( )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10.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11.要获得上图中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资料,适宜的方法有( )
①文献法 ②访谈法 ③观察法 ④讨论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B 10.A 11.A [第9题,老城区码头对面有沙洲形成,结合图中河流形状可判断出老城区码头处为河流凹岸,不易淤积。第10题,由图可知,待建码头附近既有公路,也有高速公路,此处建码头可将公路、高速公路和河流运输进行有效衔接。第11题,讨论法不是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12.合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上网查阅等方式获得了以下资料,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2~2015年,合肥市城镇人口由153.5万人增加到548万人,合肥市城镇化率由34%提高到70.4%。城镇人口增长率及城镇化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安徽省平均水平。
材料二 安徽省合肥市1952~2015年人口、城市化率统计图。
(1)分别指出1952~2002年和2002~2015年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指出2008年到2012年合肥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并推断其主要原因。
(3)指出合肥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
[解析] 第(1)题,主要从起步情况、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2008年到2012年合肥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非农业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率上升),可以推断其主要原因是行政区划调整和人口迁入。第(3)题,合肥市城镇化速度快,应注意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答案] (1)1952~2002年起步低,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2002~2015年,起步低,发展快,城镇化水平较高。
(2)特点:合肥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非农业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率上升)。
主要原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外来人口迁入等。
(3)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