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5《虽有佳肴》实战训练(原卷板+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5《虽有佳肴》实战训练(原卷板+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7 12:21:50

文档简介

《虽有佳肴》实战训练
一、(2019年福建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
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3)诚能如是(_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2019年内蒙古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1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1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三、(2018年黑龙江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7.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8.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9.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四、(2018年湖北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
(3)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
(4)舍问,其奚决焉(______)
1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1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五、(2017年贵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17.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六、(2017年湖北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11.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12.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七、(2019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
(2)学学半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所表述的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_________
7.请根据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简要概括两篇短文句式的共同特点。



八、(2019年江苏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亭林文集》)
(注)①孤陋:学问、见识浅薄。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
(3)若既不出户 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下视其辙
B.十室之邑 实是欲界之仙都
C.学学半 犹须好学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幸 而 在 穷 僻 之 域 无 车 马 之 资 犹 当 博 学 审 问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5.(甲)(乙)两文都围绕“学习”的话题展开,但观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九、(2019年山东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田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鞣(róu):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
16.翻译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
18.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十、(2018陕西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4)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
(5)非问无以广识______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______
9.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学 必 好 问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学半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1.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




十一、(2018年内蒙古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 (4)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
15.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一处)。
君子之学必好问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7.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②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③_____________。(乙)文: ④_________。


十二、(2018年湖北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1.解释加点的词。
(1)朕向为群凶未定________ (2)躬亲戎事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顶是( )
A.然后/能/自强也 B.日以/十本/为率
C.故日:教/学/相长也 D.朕/向为/群凶未定
13.翻译句子。
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14.甲文表达方式以 ____________为主,乙文以为_________主。
15.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
《虽有佳肴》实战训练
一、(2019年福建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
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3)诚能如是(_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味美 (2)反思,反省 (3)这,这样 (4)跑
2.B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译文参考】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二、(2019年内蒙古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1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1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答案】: 11. (1)所以(2)闲适,轻松 12.(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1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 1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故:所以。“师逸而功倍”: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逸:闲适,轻松。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由兴”:兴盛的方法(原因)。“道”:引导。“和”:融洽。“抑”:压制。“开”:启发。 13.考查对文言文论述的思路。。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是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是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4.考查对文章文重要概念的理解。可结合《虽有嘉肴》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如“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是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 【参考译文】 (甲)译文:君子已经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乙)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并且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并感谢老师;而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三、(2018年黑龙江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7.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8.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9.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
15.(1)旨:甘美 (2)负:背
16.(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7.B
18.D
19.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负:背。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
17.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
19.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译文参考】
【甲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四、(2018年湖北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
(3)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
(4)舍问,其奚决焉(______)
1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1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
10. (1)旨:甘美,美味,甘味 (2)反:反省 (3)好:喜欢,喜爱 (4)舍:放弃,舍弃
11.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13.【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14.(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解析】
1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旨”是“甘美,美味”;“反”是古今异义词,“反省”的意思。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依据句意和虚词即可句读。
【点拨】: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至道、弗、善”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而、好”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作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题要用原句作答。【甲】文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论证,归纳出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是开篇就提出了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及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作答。【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乙】文则是在开头提出论点,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另外,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综合分析,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五、(2017年贵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17.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
13.(1)甘美(2)勉励(3)停止(4)所以,因此
14.C
15.(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6.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7.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强”意思是“勉励”。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之”意思分别是“代词”和“去、往”;B项“知”意思分别是“知道”和通“智”,智慧;C项“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而”分别表示“转折”和“递进”。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第一个“学”意思是“教”,第二个“学”意思是“学习”,“于”是“比”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和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感悟启示,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六、(2017年湖北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11.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12.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
9.B
10.(1)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11.D
12.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省”之意,第二个通“返”,返回。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10.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得分关键词有:(1)弗,不;旨,甘美的味道。(2)习,熟悉;数,技法。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分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18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找到两文的共同点。两文的链接点是“学”,甲文强调努力学习方知不足,知不足才会自我反省,(教学者)知道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从而更加努力去学。乙文强调的是学习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明确了两文的主旨然后结合乙文的故事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文王操》啊!”

七、(2019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
(2)学学半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所表述的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_________
7.请根据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简要概括两篇短文句式的共同特点。



【答案】
4.(1)味美 (2)教导 (3)培养(4)以……为亲
5.(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 (1)教学相长 (2)天下为公
7.两篇短文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解析】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学(xiào):教导。秀:培养。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恶:憎恨。
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乙文,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展示一个和平、安定、 祥和的理想社会,体现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
7.甲文,语言上使用较多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两两相对,给人美感。乙文,语言上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如排比句: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句式在文章中普遍运用,使文章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有助于突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八、(2019年江苏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亭林文集》)
(注)①孤陋:学问、见识浅薄。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
(3)若既不出户 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下视其辙
B.十室之邑 实是欲界之仙都
C.学学半 犹须好学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幸 而 在 穷 僻 之 域 无 车 马 之 资 犹 当 博 学 审 问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5.(甲)(乙)两文都围绕“学习”的话题展开,但观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1)所以 (2)反省 (3)门 (4)即使
2.B
3.不 幸 而 在 穷 僻 之 域/ 无 车 马 之 资/ 犹 当 博 学 审 问
4.(1)即使有好到了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
(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在进步,就是天天在后退。
5.甲文强调了“教学相长”,从“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句子可以看出来。或甲文强调学习还要自我反省,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等句子可以看出来。乙文强调了学习应多与“别人”(可以是‘友’,也可以是书等)交流,从“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等句子可以看出来。或乙文强调学习还应当持之以恒,从“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等句子可以看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若既不出户”的意思是“如果既不出门”,“户”的意思是“门”;“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的意思是“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虽”的意思是“即使”。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表示推测/他们的;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C:教/学习;D:这,这样/对。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虽”“至”“善”“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强调了“教”对“学”的促进作用,乙文侧重论述交流和坚持的作用。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天天上进,就是天天后退。自己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的一种勉励吗?

九、(2019年山东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田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鞣(róu):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
16.翻译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
18.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
15.(1)味美
(2)勉励
(3)停止
(4)所以,因此
16.(1)《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17. 教学相长(也)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8.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十、(2018陕西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4)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
(5)非问无以广识______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______
9.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学 必 好 问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学半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1.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


【答案】
8.(1)美味的(2)好处(3)勉励自己(4)促进(5)增加(6)有时
9.(1)教/然后知困
(2)君子学/必好问
10.(1)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11.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解析】
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自强:勉励自己。
9.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①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句意: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学:教人。好:喜欢。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例如甲文:教学相长也。充分说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乙文: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十一、(2018年内蒙古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 (4)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
15.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一处)。
君子之学必好问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7.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②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③_____________。(乙)文: ④_________。

【答案】
14.好 自我勉励 扩充 有时
15.君子之学/必好问
16.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
17.教与学 问与学实践出真知学习要勤学善问
【解析】
14.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广”:扩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嘉”在现代汉语中有“好”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君子之学/必好问。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好”“而”“者”等字词的翻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否定的判断句的翻译。
17.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一问,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学相长也”。乙文论述了问与学的关系,即“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二问,问两篇选文的对你的启发。甲文可分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作答,乙文可分析“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从学习要勤学善问的角度作答。
【译文参考】
(甲)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乙)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的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十二、(2018年湖北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1.解释加点的词。
(1)朕向为群凶未定________ (2)躬亲戎事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顶是( )
A.然后/能/自强也 B.日以/十本/为率
C.故日:教/学/相长也 D.朕/向为/群凶未定
13.翻译句子。
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14.甲文表达方式以 ____________为主,乙文以为_________主。
15.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从前,过去亲自
12.B
13.不学习,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
14.议论记叙
15.甲文側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躬”在这里是“亲自”的意思。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有误,正确的停顿应该为:日/以十本/为率。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面”“莅”“烦”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以下五种:描写、议论、记叙、说明。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甲文侧重于议论;从“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可知乙文侧重记叙。
1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从“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作者的观点;乙文侧重强调多读书才能少走弯路。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