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枫树上的喜鹊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
3.能根据课文情景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树立爱护鸟儿的意识。
1.自主识字,能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对话,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初步认识省略号,了解标点的作用。
课件、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喜鹊图片:大家见过这种鸟吗?知道它叫什么吗?在它身上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齐读课题(9枫树上的喜鹊)把“的”念得又轻又短更好听。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与同桌互读生字,相互评价。
3.出示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合作读)读准“荫、冈”一声。“撑”借助“撑伞”来读准字音。
4.用什么方法能熟记会写字呢?(生交流,师总结)
5.去拼音,再齐读生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什么呢?(我喜欢枫树和喜鹊,我能听懂他们交流的语言)
四、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
交流回答:渡口、枫树。
理解词语:渡口
2.这棵枫树长得怎么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出示词语:很大很高
板书课题:枫树上的喜鹊
3.理解“遮蔽”,指导读准“蔽”的读音。
4.(出示:枫树图片)这么美的枫树你喜欢吗?请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5.从这一段你了解到“我”喜欢什么?交流后回答(出示图片:喜鹊窝和枫树)。
(二)学习2—4自然段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喜欢喜鹊?
2.指名回答:
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喜鹊阿姨。(贴生字卡片“喜鹊阿姨”)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他们喜鹊弟弟。(贴卡片“喜鹊弟弟”)
3.进入角色表演,跟喜鹊阿姨打招呼,跟喜鹊弟弟打招呼。体会“我”的心情。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5.我一下子有了六个小喜鹊弟弟,这下可把喜鹊阿姨忙坏了,她在忙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续编故事。
你看,太阳落山了,天黑了,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又会说什么呢?也许它们会谈到——
六、教师小结。
在枫树下,我们就这样听着喜鹊阿姨问,听着小喜鹊答,这样的生活多么快乐,这样的童话是多么有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喜鹊一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事,看看喜鹊妈妈是怎样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的。
二、研读课文。
学习5—12自然段
1.提问:喜鹊阿姨她在忙什么呢?
2.学生交流后回答。
课件出示:
教喜鹊弟弟唱歌,教喜鹊弟弟做游戏,还教喜鹊弟弟学自己发明的拼音,教喜鹊弟弟认太阳。
(1)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师当喜鹊阿姨,生当喜鹊弟弟配合读。指导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伙伴点评。
3.大家想一想,喜鹊阿姨还会教她们学什么呢?
(1)学生讨论回答。
(2)认识省略号。大家说的这些书上没有呀,它藏在哪了呀?对,喜鹊阿姨教了这么多都藏在了六个小点儿中,它叫省略号。
4.大家带着对喜鹊一家的喜爱再读一读吧。(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回顾课文,编写故事。
1.跟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1)借助插图创设新情境,自由创编,鼓励选择运用“?”、“!”或者“……”等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展示。
①我看见喜鹊阿姨逮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虫子,虫子,给我吃!
②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口中,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快,快张开着,把它吃了。”
四、积累强化,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郭风的另一首诗《童话》。
五、学写生字。
1.学生读生字,正确掌握8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生字的方法,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出示生字“游”。
注意右边不是“攵”,写字时,“氵”和“方”在竖中线左边。
4.出示“姨”。
(1)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书写,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随堂练习书写生字。
9 枫树上的喜鹊
教唱歌 教游戏 喜爱枫树和
喜鹊阿姨 教拼音 认太阳 喜鹊弟弟 喜鹊热爱家乡之情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童话教学要真正让孩子入情入境,让童话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神奇的种子。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一开始就让学生投入到对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角色的真切体验中,让学生跟他们打招呼,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动情的朗读犹如一股清泉在课堂上流淌。在学生读的同时,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尝试去发现感叹号的惊喜,问号的疑问,不同标点符号朗读语气的不同,感叹号朗读时语气要稍上扬。
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文本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以好奇灵动的童心去想象,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