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7 15: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于________。
A.清朝晚期 B.民国初年 C.南京政府统治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2.“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这反映了“第四媒介”改变了人们的( )
A.学习方式 B.办公模式 C.娱乐途径 D.经济生活
3.“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推动该变化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变革 B.经济发达 C.教育先进 D.科技进步
4.《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规范;现在的大众传媒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操……甚至连“比基尼”也被国人接受了。上述变化说明( )
①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③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
④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这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风云儿女》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6.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海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上中山装 D.品尝西餐
7.下列是关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②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诞生
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④中国第一条民航线路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8.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上海处于日本的占领之下
B.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C.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9.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互联网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报纸、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三媒介”
B.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D.有些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0.如果生活在近代,你能体会当时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经商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可以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④可以到《申报》上登广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 )
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12.“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13.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1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新风貌中,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是
A.穿洋装 B.西洋建筑
C.新的通讯工具 D.开通商口岸
1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等。
B.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C.再拜。先后拜三次。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即可成婚。
16.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便利房市交易 B.开启民智
C.推动商业合作 D.方便各地区交流
17.“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材料主要表明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18.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20.清末民初之际,“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女以纺纱工作而 礼教鲜存矣。”“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不能阻也。”这说明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B.小农经济破产促使广大民众向城市流动
C.西方文明传入使中国传统礼教荡然无存
D.欧风美雨浸润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化
2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贾来宁经商者日益增多,为迎合外国人餐饮的需要,亦适应国人的交际需求,西餐馆在古城金陵也应运而生,其中最早的西餐馆,是创办于清末、位于贡院东街的“金陵春中西餐馆”,当时民间俗称“番菜馆”。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餐饮种类变多,吃西餐成为一种选择
B.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食俗逐渐共存
C.尊孔排外盛行,西式餐馆被普遍抵制
D.社会发生巨变,饮食文化呈现多样化
22.下列图中的哪一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 B. C. D.
23.民间流传的歌谣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貌。下列歌谣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进步风尚的是
A.自己寻、自己找、自由结婚都说好
B.文明阳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D.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
24.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25.大众媒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A.电影 B.电视 C.电话 D.报刊


二、简答题
2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投资群体主要有哪些?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内忧外患,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以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醒天下。
材料二2010年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
材料三2011年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来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现今大众传媒上,明星的生活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结合所学的知识你如何看待明星越来越高的离婚率?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A 6.A 7.A 8.C 9.A 10.D 11.C 12.B 13.A 14.C 15.C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C 23.D 24.D 25.D
26.地主、商人和官僚。
27.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
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评分细则:观点明确;论据符合论题每个阶段论述(能正确表述词汇史实和论述各;小结。)
28.(1)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主要目的:宣传革新主张,唤醒民众。
(2)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
主要原因:政府的大力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解放;外来文化的影响;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
(3)离婚率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明星具有社会效应,更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