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3张PPT。 《礼记》二则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yáoqiǎnɡyuèxiàofúzhǎnɡxué生难字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的菜肴味美最好的道理好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
美好可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困惑自我反思自我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译文】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和“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表示猜测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惟读书是务(
)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是非君子之道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人不知而不愠
不知其善也了解,理解知道知1.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2.不知其善也用作名词,好,好处。3.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用作动词,吃。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
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意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道理论证——教学相长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教和学
相辅相成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
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
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孙中山
民族、民生、民权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jǔmùɡuānwùzhǎnɡfènxīnɡ生难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 同''举'', 选拔。大道之行也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 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职分,职守女子出嫁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 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有终老的保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作乱害人兴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户外,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今天下三分(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动词,分裂名词,职分,职守动词,讨厌、憎恶名词,罪恶选贤与能( )颇与中国同俗(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举”,推荐连词,和副词,单,只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第一层:
(第1、2句)第二层:
(第3、4句)第三层:
(第5、6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
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
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
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
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5.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
你对“大同”社会的认
识,你觉得“大同”社
会能实现吗? 1.我认为不能实现。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唯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可以说,人人都希望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和谐社会里。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理想社会,与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孔子提出这种思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仍然没有达到,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没有谁能够完全无私地为别人付出,所以“大同”社会只能是一个理想,而不能成为现实。 2.“大同”社会是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社会形态日趋完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说是越来越进化,一个比一个高级。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等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类的觉悟进一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之后,“大同”的理想就应该不再是理想了。 大道之行也社会纲领基本特征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尽其力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太平盛世 心驰神往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孔子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参考答案: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势,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使文章的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全面、有力,突出了“大同”思想的中心。教学:教和学。子:子女。归:女子出嫁。货:指财物。贼:指害人。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