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5课《自相矛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自相矛盾》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懂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矛盾 荣誉
2、回顾交流: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小故事,体会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吧!
板书:15、自相矛盾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造句
回顾课文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理解词句
1. 出示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认识矛与盾
出示矛与盾的图片了解
3.理解词语:
楚人【楚人:楚国人。】有鬻【鬻(yù):卖】矛与盾者,誉之【之:代词,代指他的盾。】
【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曰:“吾【吾:我。】盾之【之:虚词,起连接作用。】坚【坚:坚硬。】,物莫能陷【陷:刺破。】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之:虚词,起连接作用。】利【利: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或:有人。】曰:“以【以:用。】子【子:你的】之【之:的。】矛陷子之【之:的。】盾,何如?”其人弗【弗:不 。】能应【应:回答。】也。夫【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不可陷之【之:的。】盾与无不陷之【之:的。】矛,不可同世而立。
4.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二)理解文言文
1.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
把话说完整——这个楚人在卖盾与矛。(出示:楚人有鬻矛与盾者。)
2.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谁再来夸夸他的矛?
(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4.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5.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人听出了破绽。
(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你的矛和盾到底哪个更厉害呢?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hey,兄弟,用你的矛刺一下你的盾,试试怎么样?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矛是好矛,盾是好盾。大话可不是这样说的!
6.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啊?(出示:其人弗能应也),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7.用成语来形容一下此时的这个楚国人?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
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
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9.交流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10.小组表演一下这个故事,体会其中的矛盾。
11.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实例呢,看这是一则广告。前后说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脑白金广告:“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一个文具店的老板,一会说自己的钢笔多么好,写的字多么清晰,什么改正液也涂不掉;一会又说自己改正液多么好,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涂掉!
(三)总结全文
1.指导背诵:
第一句:夸盾 第二句:赞矛
第三句:提问 第四句:反应
第五局:道理
2.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四)写法借鉴
寓言故事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故事要具有代表性,也要通俗易懂。
从故事中能够体现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五)知识梳理
自相矛盾
楚人——赞誉—— 盾:坚
矛:利
路人——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楚人——弗能应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应实事求是,勿言过其实)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三、课堂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自相矛(máo)盾( dùn ) 弗(fú)能应也
(二)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1.誉之曰 誉:称赞。
2.物莫能陷也 莫:不。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陷:刺破。
4.其人弗能应也 应:回答。
自由读
指名读
借助图片理解
生理解词语意思
借助词语意思理解文章的意思
指名回答
指名说
齐读
指名说
齐读
指名回答
指名说
齐读
指名试着说
小组讨论交流
交流
指名说成语
齐读
理解句子意思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表演
借助实例讲解
指导背诵
自己找一找
学习写法
生梳理知识
自由读
交流寓意
生自主完成练习
小组评议
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完成本节课的配套习题。
2.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们分享。
课堂小结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明白,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15、自相矛盾
楚人——赞誉—— 盾:坚
矛:利
路人——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楚人——弗能应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应实事求是,勿言过其实)
课件25张PPT。15.自相矛盾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第二课时复习导入荣誉矛盾回顾交流: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 )的人夸赞自己的( ),他的话前后( ),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 ),不能( ),( ),言过其实。矛和盾矛和盾互相抵触前后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新知讲解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新知讲解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盾 ,盾形的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新知讲解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楚国人卖代词,代指他的盾。我坚硬刺破虚词,起连接作用虚词,起连接作用锋利新知讲解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有人用你的的不回答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的的新知讲解【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新知讲解楚人有鬻矛与盾者。 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 。卖盾与矛新知讲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新知讲解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
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hey,兄弟, 。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叔叔,你的矛和盾到底哪个更厉害呢?用你的矛刺一下你的盾,试试怎么样?矛是好矛,盾是好盾。大话可不是这样说的!新知讲解尴尬、窘迫、吃惊、难堪
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
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其人弗能应也。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新知讲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新知讲解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交流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新知讲解 一个文具店的老板,一会说自己的钢笔多么好,写的字多么清晰,什么改正液也涂不掉;一会又说自己改正液多么好,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涂掉!自相矛盾指导背诵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第一句:夸盾
第二句:赞矛
第三句:提问
第四句:反应
第五局:道理新知讲解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写法借鉴 寓言故事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故事要具有代表性,也要通俗易懂。
从故事中能够体现出做人做事的道理。知识梳理自
相
矛
盾楚人——赞誉路人——发问盾:坚应实事求是
勿言过其实矛:利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楚人——弗能应不可陷之盾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拓展阅读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
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
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拓展阅读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课堂练习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自相矛( )盾( ) 弗( )能应也
二、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1、誉之曰 誉: 。
2、物莫能陷也 莫: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陷: 。
4、其人弗能应也 应: 。máodùn fú称赞不刺破回答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明白,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课堂总结板书设计15、自相矛盾
楚人——赞誉—— 盾:坚
矛:利
路人——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楚人——弗能应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应实事求是
勿言过其实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并完成本节课的配套习题。
2、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们分享。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15课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 卖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 楚国人
陷 锋利
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 回答
弗 用
应 不
二、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誉其矛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盾之坚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四、课外阅读。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一种香木/这里指小匣子),熏以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缀以珠玉,饰以玫瑰(一种美石),缉(装饰边沿)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4)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
。
第15课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 卖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 楚国人
陷 锋利
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 回答
弗 用
应 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意思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
5、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中出现的“之”“其”的意思。
三、课内阅读。
1、C 解析:“利”的意思是锋利。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内文章的阅读理解情况。
四、课外阅读。
1、制作 点缀 装饰 退还
2、(1)他的。代词 (2)他的
(3)这种行为。代词 (4)她的
3、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4、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解析: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文章译文如下:有一位楚国人去郑国卖他的珠宝。他制造了一个香木匣子,用桂木、花椒这些香料来熏染盒子,用珠宝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边沿。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却把他的珠宝还给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