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中考压轴题专练:(面积比转化)教师版(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届上海中考压轴题专练:(面积比转化)教师版(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07 14:21:15

文档简介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
(面积比转化)
本节压轴题解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二、求解线段的长度:
三.求解面积比:
1.分别表示哪些图形的面积?
2.面积比怎么求解?
方案一.分别求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再求解比值;
方案二.用面积转化求解比值。
四、证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提示: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2.求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价于求解什么?
3.找找该题的圆心、半径、点到圆心的距离。
4.怎么添加辅助线?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题精讲

例1.已知△ABC中,AB=4,BC=6,AC>AB,点D为AC边上一点,且DC=AB,E为BC边的中点,联结DE,设AD=x。(★★★★)
当DE⊥BC时(如图1),求x的值;
设,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取AD的中点M,联结EM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P,以A为圆心AM为半径作⊙A,试问:当AD的长改变时,点P与⊙A的位置关系变化吗?若不变化,请说明具体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参考教法】可参考以下教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哪些边已知?哪些边存在特殊关系? 提示:AB=4,BC=6,AC>AB,DC=AB

二.当时,求解线段的长度:
1.得到了什么特殊条件? 提示:结合“E为BC边的中点”得到“为边中垂线”;
2.计算求解,通过中垂线联想到连结,则得到;再联想到等腰三角形画底边上的高线,即“过点作垂线”,再用勾股定理求解。
二.求解面积比:
1.分别表示哪些图形的面积? 提示:四边形和。
2.面积比怎么求解? 提示:
方案一.分别求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再求解比值;
方案二.用面积转化求解比值。
本题,用“方案二”较简单,连结,则:,
所以,,所以。
证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提示: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2.求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价于求解什么? 提示:等价于比较线段的大小;
3.找找该题的圆心、半径、点到圆心的距离。 提示:、
4.该题转化为比较与的大小,怎么添加辅助线?
提示:作或,都可以证明=。

【满分解答】
解:(1)联结BD,过点B作BH⊥AC于H,
∵DE⊥BC,E为BC中点,∴BD=DC,∵AB=DC,∴AB=BD,
∴AH=BH=,∵AB2-AH2= BC2-CH2,∴,
∴x=1
(2)连BD,∵点E为BC中点,∴

∵,∴,即
∴(0<x<6)
(3)点P在⊙A上。
证明:取AC中点N,则AN=,
∵M为AD中点,∴MN=
∵E为BC中点,∴NE//AB,且EN=2,
∴MN=EN,
∵NE//AB,∴,∴AP=AM
∴点P在⊙A上.



过关演练


1.如图,已知梯形,∥,,.为射线上
一动点,过点作∥交射线于点.联结,设,。
(1)求的长;
(2)当点在线段上时,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联结,若△与△相似,试求的长。(★★★★)





【解法点拨】可参考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边:,∥,∥
2.角:;
3.特殊图形:为等腰三角形,∥形成相似基本图形“A字型”。
求解的长,画等腰底边上的高线,用三角比即可求解。
求解函数关系式,:
1.求解两个图形的面积比:用面积比转化,引入;
2.,,即可求解函数关系式;
3.注意求解定义域。
当△与△相似时:
1.找相等角:;
2.分类讨论,因为,则分以下两个情况讨论:
①当时:可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当时:可得;
3.计算求解。

【满分解答】
(1)过点作⊥于点,
∵∥,,
∴.
在中,∵,
∴.
∴.
∴.
(2)∵∥,
∴.
∵△与△同高,
∴.
由∥可得:△∽△.
∴.
∴,
(3)∵∥,
∴.
∵△与△相似,
①,可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②,
∴.
可求得:.
综上所述,当△与△相似时,的长为5或 .

直击中考
1.(2019?虹口区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90°,AB=6,BC=10,点E为边AD上一点,将ABE沿BE翻折,点A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处,连接EG并延长交射线BC于点F.
(1)如果cos∠DBC,求EF的长;
(2)当点F在边BC上时,连接AG,设AD=x,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连接CG,如果△FCG是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答案】解:(1)将ABE沿BE翻折,点A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处,
∴BG⊥EF,BG=AB=6,

cos∠DBC,则:BF=9,
S△BEFBF?ABEF?BG,即:9×6=6×EF,
则EF=9;
(2)过点A作AH⊥BG交于点H,连接AG,设:BF=a,
在Rt△BGF中,cos∠GBF=cosα,则tanα,sinα,
y①,
tanα,解得:a2=36+()2…②,
把②式代入①式整理得:y(x);
(3)①当GF=FC时,
FC=10﹣a=GF=asinα,
把②式代入上式并解得:x,
②当CF=CG时,
同理可得:x;
故:AD的长为或.
【点睛】本题为四边形综合题,基本方法是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确定相应线段间的关系,此类题目难度较大.




2.(2019?闵行区一模)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5,BC=15,cos∠ABC.E为射线CD上任意一点,过点A作AF∥BE,与射线CD相交于点F.连接BF,与直线AD相交于点G.设CE=x,y.
(1)求AB的长;
(2)当点G在线段AD上时,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如果,求线段CE的长.

【答案】解:(1)分别过点A、D作AM⊥BC、DN⊥BC,垂足为点M、N.
∵AD∥BC,AB=CD,AD=5,BC=15,
∴BM,
在Rt△ABM中,∠AMB=90°,
∴.
∴AB=13.
(2)∵,
∴.即得 ,
∵∠AFD=∠BEC,∠ADF=∠C.
∴△ADF∽△BCE.
∴,
又∵CE=x,FDx,AB=CD=13.即得 FC.
∵AD∥BC,
∴.
∴.
∴.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函数定义域为.
(3)在Rt△ABM中,利用勾股定理,得 .
∴.
∵,
∴S四边形ABEF=80.
设S△ADF=S.由△ADF∽△BCE,,得 S△AEC=9S.
过点E作EH⊥BC,垂足为点H.

由题意,本题有两种情况:
(ⅰ)如果点G在边AD上,则 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EF=8S=40.
∴S=5.
∴S△AEC=9S=45.
∴.
∴EH=6.
由 DN⊥BC,EH⊥BC,易得 EH∥DN.
∴.

又 CD=AB=13,
∴,
(ⅱ)如果点G在边DA的延长线上,则 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EF+S△AEF=9S.
∴8S=200.解得 S=25.
∴S△BEC=9S=225.
∴.解得 EH=30.
∴.
∴,
∴.
【点睛】此题考查四边形的综合题,关键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梯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3.(2019?闵行区二模)如图1,点P为∠MAN的内部一点.过点P分别作PB⊥AM、PC⊥AN,垂足分别为点B、C.过点B作BD⊥CP,与CP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BE⊥AP,垂足为点E.
(1)求证:∠BPD=∠MAN;
(2)如果sin,AB=2,BE=BD,求BD的长;
(3)如图2,设点Q是线段BP的中点.联结QC、CE,QC交AP于点F.如果∠MAN=45°,且BE∥QC,求的值.

【答案】(1)证明:∵PB⊥AM,PC⊥AN,
∴∠PBA=∠PCA=90°,
∵∠BAC+∠PCA+∠BPC+∠PBA=360°,
∴∠BAC+∠BPC=180°,
∵∠BPD+∠BPC=180°,
∴∠MAN=∠BPD;
(2)解:∵BE⊥AP,∠D=90°,BE=BD,
∴∠BPD=∠BPE.
∴∠BPE=∠BAC,
在Rt△ABP中,由∠ABP=90°,BE⊥AP,
∴∠APB=∠ABE,
∴∠BAC=∠ABE,
∴sin∠BAC=sin∠ABE,
∵AB=2,
∴AE=6,
∴BE2,
∴BD=BE=2;
(3)解:过点B作BG⊥AC,垂足为点G.过点Q作QH∥BD,
设BD=2a,PC=2b,
∵∠BPD=∠MAN=45°,
∴DP=BD=2a,
∴CD=2a+2b,
在Rt△ABG和Rt△BDP中,∠BAC=∠BPD=45°,
∴BG=AG,DP=BD,
∵QH∥BD,点Q为BP的中点,
∴PHPD=a.QHBD=a,
∴CH=PH+PC=a+2b,
∵BD∥AC,CD⊥AC,BG⊥AC,
∴BG=DC=2a+2b.
∴AC=4a+2b,
∵BE∥QC,BE⊥AP,
∴∠CFP=∠BEP=90°,又∠ACP=90°,
∴∠QCH=∠PAC,
∴△ACP∽△QCH,
∴,即,
解得,a=b,
∴CH=3a.
由勾股定理得,CQa,
∵∠QHC=∠PFC=90°,∠QCH=∠PCF,
∴△QCH∽△PFC,
∴,即,
解得,FCa,
∴QF=QC﹣FCa,
∵BE∥QC,Q是PB的中点,
∴PE=EF,
∴△PQF与△CEF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
(面积比转化)
本节压轴题解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二、求解线段的长度:
三.求解面积比:
1.分别表示哪些图形的面积?
2.面积比怎么求解?
方案一.分别求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再求解比值;
方案二.用面积转化求解比值。
四、证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提示: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2.求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价于求解什么?
3.找找该题的圆心、半径、点到圆心的距离。
4.怎么添加辅助线?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题精讲

例1.已知△ABC中,AB=4,BC=6,AC>AB,点D为AC边上一点,且DC=AB,E为BC边的中点,联结DE,设AD=x。(★★★★)
当DE⊥BC时(如图1),求x的值;
设,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取AD的中点M,联结EM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P,以A为圆心AM为半径作⊙A,试问:当AD的长改变时,点P与⊙A的位置关系变化吗?若不变化,请说明具体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过关演练


1.如图,已知梯形,∥,,.为射线上
一动点,过点作∥交射线于点.联结,设,。
(1)求的长;
(2)当点在线段上时,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联结,若△与△相似,试求的长。(★★★★)


















直击中考
1.(2019?虹口区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90°,AB=6,BC=10,点E为边AD上一点,将ABE沿BE翻折,点A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处,连接EG并延长交射线BC于点F.
(1)如果cos∠DBC,求EF的长;
(2)当点F在边BC上时,连接AG,设AD=x,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连接CG,如果△FCG是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2.(2019?闵行区一模)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5,BC=15,cos∠ABC.E为射线CD上任意一点,过点A作AF∥BE,与射线CD相交于点F.连接BF,与直线AD相交于点G.设CE=x,y.
(1)求AB的长;
(2)当点G在线段AD上时,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如果,求线段CE的长.















3.(2019?闵行区二模)如图1,点P为∠MAN的内部一点.过点P分别作PB⊥AM、PC⊥AN,垂足分别为点B、C.过点B作BD⊥CP,与CP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BE⊥AP,垂足为点E.
(1)求证:∠BPD=∠MAN;
(2)如果sin,AB=2,BE=BD,求BD的长;
(3)如图2,设点Q是线段BP的中点.联结QC、CE,QC交AP于点F.如果∠MAN=45°,且BE∥QC,求的值.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一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备注】引导学生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一下概述,为后面讲解铺垫好基础,大概5分钟左右。
一.中考压轴题命题方向:

二.动点产生的分类讨论类型:





例1.如图1,在Rt△ABC中,,AC=4,BC=5,D是BC边上一点,CD=3,点P在边AC上(点P与A、C不重合),过点P作PE// BC,交AD于点E。(★★★★)
(1)设AP=x,DE=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以PE为半径的⊙E与DB为半径的⊙D外切时,求的正切值;
(3)将△ABD沿直线AD翻折,得到,联结.如果∠ACE=∠BCB/,求AP的值。

【参考教法】可参考以下教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哪些边已知?哪些边存在特殊关系? 提示:AC=4,BC=5,CD=3;PE// BC
2.角的关系? 提示:
3.特殊图形?提示:PE// BC形成相似基本图形“A字型”
求解函数关系式,用相似基本图形可直接求得。
两圆外切时,根据条件得,再计算求解。注意连结后,。
图形翻折后,会产生很多相等的量(边和角):
画出翻折后的图形,让学生画图看看;
翻折后有哪些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提示:引导学生寻找翻折前后的相等量,从边和角人手;
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基本图形求解;延长延长AD交于F,则;
再找找题目中的相似三角形?
提示:从翻折前后图形人手,~、~
怎么计算? 提示:用边之比计算求解,先求解= ,再求解,最后得。
小题回顾总结。
【满分解答】
(1)∵在Rt△ABC中,AC=4,CD=3,∴AD=5,
∵PE// BC,∴,∴,
∴,∴, 即,()
(2)当以PE为半径的⊙E与DB为半径的⊙D外切时,有
DE=PE+BD,即,
解之得,∴,
∵PE// BC,∴∠DPE=∠PDC,
在Rt△PCD中, tan=;∴tan=
延长AD交BB/于F,则AF⊥BB/,
∴,又,∴
∴~,
∴BF=,所以BB/= ,
∵∠ACE=∠BCB/,∠CAE=∠CBB/,
∴~,∴,∴。



1.如图2,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AB = 2,P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联结AP.过点P作,与∠DCE 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F.联结AF,与边CD相交于点G,联结PG。(★★★★)
(1)求证:;(4分)
(2)⊙P、⊙G的半径分别是PB和GD,试证明⊙P与⊙G外切;(5分)
(3)当BP取何值时,PG // CF。(5分)


【解法点拨】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边:,;
角:平分,;
特殊图形:正方形。
二.证明,即证明:
方案一.在边AB上截取线段AH,使AH = PC,联结PH,证明△AHP≌△PCF即可;
方案二.过点作于点,则,设,用比例式可证明,则;
证明量圆外切,即证明,证明线段和差关系,用“截长补短”证明;
时,可得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再结合
可求得长。
【满分解答】
(1)证明:在边AB上截取线段AH,使AH = PC,联结PH.
由正方形ABCD,得∠B =∠BCD =∠D = 90°,AB = BC = AD.……(1分)
∵∠APF = 90°,∴∠APF =∠B.
∵∠APC =∠B +∠BAP =∠APF +∠FPC,
∴∠PAH =∠FPC.………………………………………………………(1分)
又∵∠BCD =∠DCE = 90°,CF平分∠DCE,∴∠FCE = 45°.
∴∠PCF = 135°.
又∵AB = BC,AH = PC,∴BH = BP,即得∠BPH =∠BHP = 45°.
∴∠AHP = 135°,即得∠AHP =∠PCF.………………………………(1分)
在△AHP和△PCF中,∠PAH =∠FPC,AH = PC,∠AHP =∠PCF,
∴△AHP≌△PCF.
∴AP = PF,即………………………………………(1分)

(2)解:延长CB至点M,使BM = DG,联结AM.
由AB = AD,∠ABM =∠D = 90°,BM = DG,
得△ADG≌△ABM,即得AG = AM,∠MAB =∠GAD.………………(1分)
∵AP = FP,∠APF = 90°,∴∠PAF = 45°.
∵∠BAD = 90°,∴∠BAP +∠DAG = 45°,即得∠MAP=∠PAG = 45°.(1分)
于是,由AM = AG,∠MAP =∠PAG,AP = AP,
得△APM≌△APG.∴PM = PG.
即得PB + DG = PG.………………………………………………………(2分)
∴⊙P与⊙G两圆外切.……………………………………(1分)
(3)解:由PG // CF,得∠GPC =∠FCE = 45°.…………………………………(1分)
于是,由∠BCD = 90°,得∠GPC =∠PGC = 45°.
∴PC = GC.即得DG = BP.………………………………………………(1分)
设BP = x,则DG = x.由AB = 2,得PC = GC = 2 – x.
∵PB + DG = PG,∴PG = 2 x.
在Rt△PGC中,∠PCG = 90°,得.……………(1分)
即得.解得.………………………………………(1分)
∴当时,PG // CF.………………………………………(1分)




一.选择题
1.(2019?上海)已知⊙A与⊙B外切,⊙C与⊙A、⊙B都内切,且AB=5,AC=6,BC=7,那么⊙C的半径长是(  )
A.11 B.10 C.9 D.8
【答案】解:如图,设⊙A,⊙B,⊙C的半径为x,y,z.

由题意:,
解得,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两圆的位置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组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2018?上海)如图,已知∠POQ=30°,点A、B在射线OQ上(点A在点O、B之间),半径长为2的⊙A与直线OP相切,半径长为3的⊙B与⊙A相交,那么OB的取值范围是(  )

A.5<OB<9 B.4<OB<9 C.3<OB<7 D.2<OB<7
【答案】解:设⊙A与直线OP相切时切点为D,连接AD,
∴AD⊥OP,
∵∠O=30°,AD=2,
∴OA=4,
当⊙B与⊙A相内切时,设切点为C,如图1,

∵BC=3,
∴OB=OA+AB=4+3﹣2=5;
当⊙A与⊙B相外切时,设切点为E,如图2,

∴OB=OA+AB=4+2+3=9,
∴半径长为3的⊙B与⊙A相交,那么OB的取值范围是:5<OB<9,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圆和圆相交和相切的关系是关键,还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形确定OB的取值范围.
二、解答题(共50小题)
1.(2018?上海)已知⊙O的直径AB=2,弦AC与弦BD交于点E.且OD⊥AC,垂足为点F.

(1)如图1,如果AC=BD,求弦AC的长;
(2)如图2,如果E为弦BD的中点,求∠ABD的余切值;
(3)联结BC、CD、DA,如果BC是⊙O的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CD是⊙O的内接正(n+4)边形的一边,求△ACD的面积.
【答案】解:(1)∵OD⊥AC,
∴,∠AFO=90°,
又∵AC=BD,
∴,即,
∴,
∴,
∴∠AOD=∠DOC=∠BOC=60°,
∵AB=2,
∴AO=BO=1,
∴AF=AOsin∠AOF=1,
则AC=2AF;

(2)如图1,连接BC,

∵AB为直径,OD⊥AC,
∴∠AFO=∠C=90°,
∴OD∥BC,
∴∠D=∠EBC,
∵DE=BE、∠DEF=∠BEC,
∴△DEF≌△BEC(ASA),
∴BC=DF、EC=EF,
又∵AO=OB,
∴OF是△ABC的中位线,
设OF=t,则BC=DF=2t,
∵DF=DO﹣OF=1﹣t,
∴1﹣t=2t,
解得:t,
则DF=BC、AC,
∴EFFCAC,
∵OB=OD,
∴∠ABD=∠D,
则cot∠ABD=cot∠D;

(3)如图2,

∵BC是⊙O的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CD是⊙O的内接正(n+4)边形的一边,
∴∠BOC、∠AOD=∠COD,
则2180,
解得:n=4,
∴∠BOC=90°、∠AOD=∠COD=45°,
∴BC=AC,
∵∠AFO=90°,
∴OF=AOcos∠AOF,
则DF=OD﹣OF=1,
∴S△ACDAC?DF(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周角和圆心角定理、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三角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






【说明】:本部分为“专题小结”,由“专题知识点或是方法回顾+教师寄语”组成。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之后是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可以是:需要完成的作业、需要总结的知识点、名言名句、提醒学生需要做的事情等等。







(2019杨浦二模)21. 已知在梯形中,∥,,,且,,点在边上一动点,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交边于点.
(1)求的长;
(2)当的长为时,请通过计算说明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1);(2)圆与直线相切.


25. 已知圆的半径长为2,点、、为圆上三点,弦,点为的中点.
(1)如图1,联结、,设,请用表示;
(2)如图2,当点为弧的中点时,求点、之间的距离;
(3)如果的延长线与圆交于点,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以为直径的圆相切,求弦的长.


答案:(1);(2);(3).



教师:本专题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PAGE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一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备注】引导学生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一下概述,为后面讲解铺垫好基础,大概5分钟左右。
一.中考压轴题命题方向:

二.动点产生的分类讨论类型:





例1.如图1,在Rt△ABC中,,AC=4,BC=5,D是BC边上一点,CD=3,点P在边AC上(点P与A、C不重合),过点P作PE// BC,交AD于点E。(★★★★)
(1)设AP=x,DE=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以PE为半径的⊙E与DB为半径的⊙D外切时,求的正切值;
(3)将△ABD沿直线AD翻折,得到,联结.如果∠ACE=∠BCB/,求AP的值。



























1.如图2,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AB = 2,P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联结AP.过点P作,与∠DCE 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F.联结AF,与边CD相交于点G,联结PG。(★★★★)
(1)求证:;(4分)
(2)⊙P、⊙G的半径分别是PB和GD,试证明⊙P与⊙G外切;(5分)
(3)当BP取何值时,PG // CF。(5分)










一.选择题
1.(2019?上海)已知⊙A与⊙B外切,⊙C与⊙A、⊙B都内切,且AB=5,AC=6,BC=7,那么⊙C的半径长是(  )
A.11 B.10 C.9 D.8
2.(2018?上海)如图,已知∠POQ=30°,点A、B在射线OQ上(点A在点O、B之间),半径长为2的⊙A与直线OP相切,半径长为3的⊙B与⊙A相交,那么OB的取值范围是(  )

A.5<OB<9 B.4<OB<9 C.3<OB<7 D.2<OB<7
二、解答题(共50小题)
1.(2018?上海)已知⊙O的直径AB=2,弦AC与弦BD交于点E.且OD⊥AC,垂足为点F.

(1)如图1,如果AC=BD,求弦AC的长;
(2)如图2,如果E为弦BD的中点,求∠ABD的余切值;
(3)联结BC、CD、DA,如果BC是⊙O的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CD是⊙O的内接正(n+4)边形的一边,求△ACD的面积.












【说明】:本部分为“专题小结”,由“专题知识点或是方法回顾+教师寄语”组成。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之后是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可以是:需要完成的作业、需要总结的知识点、名言名句、提醒学生需要做的事情等等。







(2019杨浦二模)21. 已知在梯形中,∥,,,且,,点在边上一动点,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交边于点.
(1)求的长;
(2)当的长为时,请通过计算说明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5. 已知圆的半径长为2,点、、为圆上三点,弦,点为的中点.
(1)如图1,联结、,设,请用表示;
(2)如图2,当点为弧的中点时,求点、之间的距离;
(3)如果的延长线与圆交于点,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以为直径的圆相切,求弦的长.





教师:本专题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PAGE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
(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分类讨论)

本节压轴题解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二.求解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三.、求解三角比的值。
四、分类讨论计算。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备注】引导学生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一下概述,为后面讲解铺垫好基础,大概5分钟左右。

例题精讲

例1.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图像经过、和三点,顶点为。(★★★★)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的坐标;
(2)联结、,求的正切值;
(3)能否在第一象限内找到一点,使得以、、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能,请确定符合条件的点共有几个,并请直接写出它们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参考教法】可参考以下教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哪些点的坐标已知? 提示: 、和三点;
2.二次函数解析式和顶点坐标可以求解。
二.求解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三.求解三角比的值:
1.先让学生计算出的三边长度;
2.通过观察三边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提示:即为直角三角形;
3.计算的值。
四.当与相似时:
1.有什么特殊性质没有? 提示:为直接三角形;
2.怎么分类讨论计算? 提示:分以下三大类计算求解
①.若,过、两点作轴垂线,用相似可求得点坐标为;
②.若,则可直接的点坐标为;
③.若,过点作轴垂线,可求的点坐标为;
3.所求点坐标有4个,分别计算求解。
【满分解答】
(1)设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由题意,得: 解得:
因此,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顶点坐标为.
(2)联结.∵

∴ ∴ ∴
(3)能,条件的点符合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



过关演练

1.如图,Rt△ABO在直角坐标系中,∠ABO=900,点A(-25,0),∠A的正切值为,直线AB与y轴交于点C。(★★★★)
(1)求点B的坐标;
(2)将△ABO绕点O顺时针旋转,使点B落在x轴正半轴上的处。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旋转后的,并写出点的坐标;
(3)在直线OA/上是否存在点D,使△COD与△AOB相似,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教法】可参考以下教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点的坐标:A(-25,0);
2.角:,。
求解点的坐标,过点画轴垂线,用三角比即可求解。
旋转后注意“点B落在x轴正半轴上的处”,又因为,则在的正上方,利用旋转前后对应边相等可直接写出的坐标;
当△COD与△AOB相似时:
1.注意点在直线上;
2.可以得到为直角三角形;
3.分类讨论计算:
①当时:即,解得。
②当时:即,解得

【满分解答】
(1)过点B作BH⊥AO于H,由tanA=,设BH=4k,AH=3k,则AB=5k
在Rt△ABO中,∵tgA=,AO=25,∴AB=15
∴k=3,∴BH=12
AH=9,∴OH=16
∴B(-16,12)
(2)正确画图。 (20,15),
(3)在Rt△AOC中,AO=25,tgA=,∴OC=-
设OA/的解析式为y=kx,则15=20k,则k=,∴y=x
∵△ABO旋转至△A/B/O,∴∠AOB=∠A/OB/,
∵∠AOB+∠A=900,∠COA/+∠A/OB/=900,∴∠A=∠COA/
∴在直线OA/上存在点D符合条件,设点D的坐标为(x,x),则OD=
10当即,也即x=16时,△COD与△AOB相似,
此时D(16,12)
20当即,也即x=时△COD与△AOB相似,
此时D()









直击中考

1、(2019?定陶区三模)如图,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2,0),点B(0,4).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联结AB、PB,如果∠PBO=∠BAO,求点P的坐标;
(3)将抛物线沿y轴向下平移m个单位,所得新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D,过点D作DE∥x轴交新抛物线于点E,射线EO交新抛物线于点F,如果EO=2OF,求m的值.

【答案】解:(1)∵抛物线经过点A(﹣2,0),点B(0,4)
∴,解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
(2),
∴对称轴为直线x=1,如图1,过点P作PG⊥y轴,垂足为G,

∵∠PBO=∠BAO,∴tan∠PBO=tan∠BAO,

∴,
∴BG
∴OG,
∴P(1,),
(3)如图2

设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m
则D(0,4﹣m),E(2,4﹣m),DE=2
过点F作FH⊥y轴,垂足为H,
∵DE∥FH,EO=2OF
∴,
∴FH=1,
①点D在y轴的正半轴上,则F(﹣1,),
∴OH=m
∴,
∴m=3,
②点D在y轴的负半轴上,则F(1,),
∴OH=m,
∴,
∴m=5
∴综上所述m的值为3或5.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会求抛物线解析式,会求抛物线的对称轴,会待定点的坐标根据题意建立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2、(2019?嘉定区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抛物线y=mx2﹣2x+n(m、n是常数)经过点A(﹣2,3)、B(﹣3,0),与y轴的交点为点C.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D为y轴上一点,如果直线BD和直线BC的夹角为15°,求线段CD的长度;
(3)设点P为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当△BPC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

【答案】解:(1)依题意得:,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是y=﹣x2﹣2x+3.

(2)∵抛物线y=﹣x2﹣2x+3与y轴交点为点C,
∴点C的坐标是(0,3),
又点B的坐标是(﹣3,0),
∴OC=OB=3,∠CBO=45°,
∴∠DBO=30°或60°.
在直角△BOD中,DO=BO?tan∠DBO,
∴或,
∴或.

(3)由抛物线y=﹣x2﹣2x+3得:对称轴是直线x=﹣1,
根据题意:设P(﹣1,t),
又点C的坐标是(0,3),点B的坐标是(﹣3,0),
∴BC2=18,PB2=(﹣1+3)2+t2=4+t2,PC2=(﹣1)2+(t﹣3)2=t2﹣6t+10,
①若点B为直角顶点,则BC2+PB2=PC2即:18+4+t2=t2﹣6t+10,解之得:t=﹣2,
②若点C为直角顶点,则BC2+PC2=PB2即:18+t2﹣6t+10=4+t2,解之得:t=4,
③若点P为直角顶点,则PB2+PC2=BC2即:4+t2+t2﹣6t+10=18,解之得:,.
综上所述P的坐标为(﹣1,﹣2)或(﹣1,4)或或.
【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
3、(2019?宝山区二模)如图,已知对称轴为直线x=﹣1的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其中A(1,0).
(1)求点B的坐标及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D为y轴上一点,若直线BD和直线BC的夹角为15°,求线段CD的长度;
(3)设点P为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的一个动点,当△BPC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

【答案】解:(1)∵对称轴为直线x=﹣1,
∴1,
∵抛物线y=ax2+bx+3与y轴交于C点,
∴c=3,C(0,3),
∵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点,A点的坐标为(1,0),
∴a+b+c=0,即:,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对称轴为x=﹣1,
且抛物线经过A(1,0),
∴B(﹣3,0);
(2)∵B(﹣3,0),C(0,3),
∴△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BO=45°,
∵直线BD和直线BC的夹角为15°,
∴∠DBO=30°或∠DBO=60°,
在Rt△BOD中,DO=BO?tan∠DBO,
∵BO=3,
当∠DBO=30°时,如图1所示:

tan30°,
∴DO,
∴CD=OC﹣DO=3;
当∠DBO=60°时,如图2所示:

tan60°,DO,
∴CD=DO﹣OC,
∴CD的长度为3或;
(3)设P(﹣1,t),∵B(﹣3,0),C(0,3),
∴OB=OC=3,
由勾股定理得:BC2=18,PB2=(﹣1+3)2+t2=4+t2,PC2=(﹣1)2+(t﹣3)2=t2﹣6t+10,
分情况讨论:如图3所示:

①若点B为直角顶点,则BC2+PB2=PC2,
即:18+4+t2=t2﹣6t+10,解得:t=﹣2;
②若点C为直角顶点,则BC2+PC2=PB2,
即:18+t2﹣6t+10=4+t2,解得:t=4;
③若点P为直角顶点,则PB2+PC2=BC2,
即:4+t2+t2﹣6t+10=18,解得:,;
综上所述,当△BPC为直角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1,﹣2)或(﹣1,4)或或.
【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目,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方程组的解法、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以及分类讨论;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注意分类讨论.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
(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分类讨论)

本节压轴题解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二.求解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三.、求解三角比的值。
四、分类讨论计算。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备注】引导学生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一下概述,为后面讲解铺垫好基础,大概5分钟左右。

例题精讲

例1.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图像经过、和三点,顶点为。(★★★★)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的坐标;
(2)联结、,求的正切值;
(3)能否在第一象限内找到一点,使得以、、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能,请确定符合条件的点共有几个,并请直接写出它们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过关演练

1.如图,Rt△ABO在直角坐标系中,∠ABO=900,点A(-25,0),∠A的正切值为,直线AB与y轴交于点C。(★★★★)
(1)求点B的坐标;
(2)将△ABO绕点O顺时针旋转,使点B落在x轴正半轴上的处。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旋转后的,并写出点的坐标;
(3)在直线OA/上是否存在点D,使△COD与△AOB相似,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直击中考

1、(2019?定陶区三模)如图,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2,0),点B(0,4).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联结AB、PB,如果∠PBO=∠BAO,求点P的坐标;
(3)将抛物线沿y轴向下平移m个单位,所得新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D,过点D作DE∥x轴交新抛物线于点E,射线EO交新抛物线于点F,如果EO=2OF,求m的值.



2、(2019?嘉定区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抛物线y=mx2﹣2x+n(m、n是常数)经过点A(﹣2,3)、B(﹣3,0),与y轴的交点为点C.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D为y轴上一点,如果直线BD和直线BC的夹角为15°,求线段CD的长度;
(3)设点P为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当△BPC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


3、(2019?宝山区二模)如图,已知对称轴为直线x=﹣1的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其中A(1,0).
(1)求点B的坐标及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D为y轴上一点,若直线BD和直线BC的夹角为15°,求线段CD的长度;
(3)设点P为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的一个动点,当△BPC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角的特殊关系)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备注】引导学生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一下概述,为后面讲解铺垫好基础,大概5分钟左右。
一.中考压轴题命题方向:

二.动点产生的分类讨论类型:





例1.如图,已知在△中,=4,=2,以点为圆心,线段长为半径的弧交边于点,且∠=∠,是边延长线上一点,过点作⊥,交线段的延长线于点.设,。(★★★★)
(1)求的长;
(2)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2∠时,求的值。

【参考教法】可参考以下教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1.哪些边已知?哪些边存在特殊关系? 提示:=4,=2,⊥,;
2.哪些角存在特殊关系? 提示:∠=∠,∠QPB=90。
3.特殊图形:、均为等腰三角形,。
用得到饿比例式可以直接求解的长度;
求解函数关系式:
1.分析和分别代表的量? 提示:,,都表示边的长度;
2.从图中观察,与是否有直接关系? 提示:没有,因此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使得与有联系;
3.分别过点、作、,则由相似基本图形可以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继而求解很熟关系式;
4.注意求解函数定义域。
当∠=2∠时,为“当题目中的量满足一种特殊关系时,求解相关量”:
1.由∠=2∠可得到那些角度相等? 提示:得到最为关键;
2.等腰三角形画底边上的高线,用勾股定理求解。
【满分解答】
(1)∵∠DBC=∠BAC,∠BCD=∠ACB,∴△BDC∽△ABC.
∴.
∵,,∴.
(2)∵BC=BD,∴∠BCD=∠BDC.
∵∠DBC=∠BAC,∠BCD=∠ACB,∴∠ABC=∠BDC.
∴∠ABC=∠ACB.
∴AC=AB=4.
作AH⊥BC,垂足为点H.
∴BH=CH=1.
作DE⊥BC,垂足为点E,可得DE∥AH.
∴,即.
∴,.
又∵DE∥PQ,∴,即.
整理,得.定义域为x>0.
(3)∵∠DBC+∠DCB=∠DAQ+∠DQA,∠DCB=∠ABD+∠DBC,
∴2∠DBC+∠ABD=∠DAQ+∠DQA.
∵∠DAQ=2∠BAC,∠BAC=∠DBC,∴∠ABD=∠DQA.
∴AQ=AB=4.
作AF⊥BQ,垂足为点F,可得,.
∴.
解得.
∴.
解得,即.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4,BC=AB,P是边AC上的一个点,AP=PD,∠APD=∠ABC,联结DC并延长交边AB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AD∥BC;
(2)设AP=x,BE=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联结BP,当△CDP与△CBE相似时,试判断BP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法点拨】可参考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特殊条件:
边:AB=AC=4,BC=AB,AP=PD;
角:∠APD=∠ABC;
特殊图形:△APD∽△ABC
二.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证明AD∥BC。
三.求解函数关系式:
1.AP=x,BE=y,都表示边的长度;
2.用第一小问得到的平行线,产生了相似基本图形“A字型”,,可求得函数关系式;
3.注意求解定义域。
当△CDP与△CBE相似时:
1.用角度关系,证明相似是唯一存在的;
2.用边之比,计算相关线段的长度,再由线段关系得到BP∥DE。
【满分解答】
(1)证明:∵,,∴.…………………………(1分)
又∵∠APD=∠ABC,∴△APD∽△ABC.………………………………(1分)
∴∠DAP=∠ACB.…………………………………………………………(1分)
∴AD∥BC.…………………………………………………………………(1分)
(2)解:∵AB=AC,∴∠ABC=∠ACB.
∴∠DAP=∠DPA.
∴AD=PD.…………………………………………………………………(1分)
∵AP=x,∴AD=2x.…………………………………………………………(1分)
∵,AB=4,∴BC=2.
∵AD∥BC,∴,即.……………………………(1分)
整理,得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1分)
定义域为.…………………………………………………………(1分)
(3)解:平行.…………………………………………………………………………(1分)
证明:∵∠CPD=∠CBE,∠PCD>∠E,
∴当△CDP与△CBE相似时,∠PCD=∠BCE.…………………………(1分)
∴,即.………………………………………………(1分)
把代入,整理得.
∴x=2,x=-2(舍去).………………………………………………………(1分)
∴y=4.
∴AP=CP,AB=BE.…………………………………………………………(1分)
∴BP∥CE,即BP∥DE.







1.(2019?上海)如图,已知直线11∥l2,含30°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在l1上,30°角的顶点A在l2上,如果边AB与l1的交点D是AB的中点,那么∠1= 120 度.

【答案】解:∵D是斜边AB的中点,
∴DA=DC,
∴∠DCA=∠DAC=30°,
∴∠2=∠DCA+∠DAC=60°,
∵11∥l2,
∴∠1+∠2=180°,
∴∠1=180°﹣60°=120°.
故答案为120.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接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也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
2.(2019?上海)在△ABC和△A1B1C1中,已知∠C=∠C1=90°,AC=A1C1=3,BC=4,B1C1=2,点D、D1分别在边AB、A1B1上,且△ACD≌△C1A1D1,那么AD的长是  .
【答案】解:如图,∵在△ABC和△A1B1C1中,∠C=∠C1=90°,AC=A1C1=3,BC=4,B1C1=2,
∴AB5,
设AD=x,则BD=5﹣x,
∵△ACD≌△C1A1D1,
∴C1D1=AD=x,∠A1C1D1=∠A,∠A1D1C1=∠CDA,
∴∠C1D1B1=∠BDC,
∵∠B=90°﹣∠A,∠B1C1D1=90°﹣∠A1C1D1,
∴∠B1C1D1=∠B,
∴△C1B1D∽△BCD,
∴,即2,
解得x,
∴AD的长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证得△C1B1D∽△BCD是解题的关键.
8.(2019?宝山区一模)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点E在CB延长线上,∠ABD=∠CEA,若3AE=2BD,BE=1,那么DC=  .

【答案】解:∵AB∥DC,
∴∠ABD=∠BDC,
∵∠ABD=∠CEA,
∴∠AEB=∠BDC,
∴∠EAB=180°﹣∠AEB﹣∠ABE,∠CBD=180°﹣∠ABD﹣∠ABE,
∴∠EAB=∠CBD,
∴△AEB∽△BDC,
∴,
∵3AE=2BD,BE=1,
∴CD,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得△AEB∽△BDC是解题的关键.









【说明】:本部分为“专题小结”,由“专题知识点或是方法回顾+教师寄语”组成。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之后是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可以是:需要完成的作业、需要总结的知识点、名言名句、提醒学生需要做的事情等等。







20.(2019?虹口区一模)如图,在△ABC中,点G为ABC的重心,过点G作DE∥AC分别交边AB、BC于点D、E,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如果DF=4,那么BE的长为 8 .

【答案】解:连接BG并延长交AC于H,

∵G为ABC的重心,
∴2,
∵DE∥AC,DF∥BC,
∴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
∴CE=DF=4,
∵GE∥CH,
∴△BEG∽△CBH,
∴2,
∴BE=8,
故答案为: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适中.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0.(2019?奉贤区二模)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点E在边AD上,AF⊥BE,垂足为点F,点G在线段BF上,BG=AF.
(1)求证:CG⊥BE;
(2)如果点E是AD的中点,联结CF,求证:CF=CB.

【答案】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ABC=90°.
∵AF⊥BE,
∴∠FAB+∠FBA=90°.
∵∠FBA+∠CBG=90°,
∴∠FAB=∠CBG.
又∵AF=BG,
∴△AFB≌△BGC(SAS).
∴∠AFB=∠BGC.
∴∠BGC=90°,∴CG⊥BE.
(2)∵∠ABF=∠EBA,∠AFB=∠BAE=90°,
∴△AEB∽△FAB.
∴.
∵点E是AD的中点,AD=AB,
∴.
∵AF=BG,
∴,即FG=BG.
∵CG⊥BE,
∴CF=C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中等,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A

B

C

D



Q

P

A

B

C

E

D

P



教师:本专题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PAGE



- 7 -






中考压轴题综合复习二(角的特殊关系)

1.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并能从题目中寻找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把难题分解,从而分段击破;
4.培养学生动态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中考压轴题命题方向:

二.动点产生的分类讨论类型:





例1.如图,已知在△中,=4,=2,以点为圆心,线段长为半径的弧交边于点,且∠=∠,是边延长线上一点,过点作⊥,交线段的延长线于点.设,。(★★★★)
(1)求的长;
(2)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2∠时,求的值。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4,BC=AB,P是边AC上的一个点,AP=PD,∠APD=∠ABC,联结DC并延长交边AB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AD∥BC;
(2)设AP=x,BE=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联结BP,当△CDP与△CBE相似时,试判断BP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2019?上海)如图,已知直线11∥l2,含30°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在l1上,30°角的顶点A在l2上,如果边AB与l1的交点D是AB的中点,那么∠1=  度.

2.(2019?上海)在△ABC和△A1B1C1中,已知∠C=∠C1=90°,AC=A1C1=3,BC=4,B1C1=2,点D、D1分别在边AB、A1B1上,且△ACD≌△C1A1D1,那么AD的长是  .
3.(2019?宝山区一模)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点E在CB延长线上,∠ABD=∠CEA,若3AE=2BD,BE=1,那么DC=  .








【说明】:本部分为“专题小结”,由“专题知识点或是方法回顾+教师寄语”组成。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之后是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可以是:需要完成的作业、需要总结的知识点、名言名句、提醒学生需要做的事情等等。









20.(2019?虹口区一模)如图,在△ABC中,点G为ABC的重心,过点G作DE∥AC分别交边AB、BC于点D、E,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如果DF=4,那么BE的长为  .


10.(2019?奉贤区二模)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点E在边AD上,AF⊥BE,垂足为点F,点G在线段BF上,BG=AF.
(1)求证:CG⊥BE;
(2)如果点E是AD的中点,联结CF,求证:CF=CB.


A

B

C

D



Q

P

A

B

C

E

D

P



教师:本专题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PAGE



- 7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