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梅傲雪[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松梅傲雪[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12-28 21:31:00

文档简介

松梅傲雪
教学内容:人音版八年级第六单元
总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在领悟《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音乐情感的基础上。能以饱满有力的声音简单地学唱此曲。
(二)欣赏京剧唱段《卜算子·咏梅》能够感受,体验进度、力度变化在音乐表情中的作用。
二、教学思路。
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京剧的一些特点,并学唱了《唱脸谱》,在本节课中可以减少对京剧的介绍,在欣赏《卜算子·咏梅》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会曲中表情记号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1、现代京剧《沙家浜》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秋,江南一个集镇——沙家浜,这一带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撒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号。以指导员郭建光首的伤病员,由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养伤。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日寇疯狂扫荡。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和日寇相勾结,千方百计想搜捕我伤病员。
指导员郭建光率领伤病员隐蔽在芦荡里,在消息隔绝,粮缺药尽的艰难困苦环境中,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分析敌情,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力争主动,坚持待命,如暴风雨里的青松一样,屹立在高山顶上。
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进行了紧张、机智、顽强的斗争。她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胡、刁之间的矛盾,在基层干部和群众帮助下,冲破险阻,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号安全转移。
我伤病员脱险后,胡、刁非常恼火,他们施展诡计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临凶不惧、识破诡计,沙奶奶痛骂敌人,阿庆嫂乘机了解了敌兵司令部的虚实。
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痊愈归队的十八队的十八名战士,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织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军官及汉奸胡传魁、刁德一。
旭日东升,红旗招展,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2、《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现代京剧的《沙家浜》中的一个选段,表现了指导员郭建元和众伤病员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斗争的笔定意志和崇高革命精神。
3、《卜算子·咏梅》
(1)题解《咏梅》。歌咏梅花,咏,这里指托物寓意或写物寄兴。这种诗词,我国古代称咏物诗、咏物词。据中共广东省委1977年文载:“1961年12月,毛泽东同志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感慨万千,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通过对梅花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开放和迎春而不争春的描写,表现了无产阶级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坚强的战斗精神。
京剧曲调的《卜算子·咏梅》是孙玄龄用京剧曲调为毛泽东的词谱写的一首京剧情唱曲。该曲较好地提揭示了毛泽东对梅花高贵品格的赞颂之情。
曲作者运用了京剧音乐的写作方法,如运用不同的节拍,用曲调的自由变化展开法,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法,音区的对比法及以字行腔,以腔抒情等方法充分发挥了京剧音乐的表现特点,使整首清唱曲收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较好效果,让人听后既感亲切又沁人心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松树和梅花代表什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用我国特色剧种来谱写的音乐魅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卜算子·咏梅》 1、请学生来朗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2、欣赏京剧曲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3、简单介绍词作的背景资料。 1、比较这两首诗意有何不同?学生解释为什么说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2、学生在欣赏时可以看着教材中速度,力度的提示,也可以自己边听边记速度、力度的变化。 通过朗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它的涵义。2、根据学生自身程度来选择学法。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1、简单的剧情介绍。2、放录像,学生初步感受。3、师生轻声学唱歌曲,碰到难唱的句子,师重点教唱。 学生跟随音响轻声地直接学唱歌词。 谱子难度大,而且直接跟音响唱,可以模仿京剧风格。
延伸与创作 1、分组进行:把全班以18人为一组,根据刚才所唱的歌曲内涵,学生自编动作扮成十八名伤员,边唱边表演。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创编表演动作,也可以模仿录像进行表演。 通过亲自表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
小结、下课
梅花三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聆听古曲《梅花三弄》,能够熟悉主题音乐,知道主题在作品中出现过几次。
(二)简要了解古琴与编钟,分析乐器音色的变化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
(三)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音乐的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二、教学思路
(1)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因此如制作乐器等可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在课上演奏。
(2)本节课以欣赏古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理解音乐,想象音乐,允许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本节课从提问梅花入手,理解作品内涵并引出与此相关的音乐变化知识,如古琴、编钟。
三、教材分析
1、《梅花三弄》简介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特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结构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2、古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午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编钟
于1978年春夏之交发现,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得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得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采。一时间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仁为之倾倒。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发现最庞大的编钟。共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此编钟的发现大量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生动地表明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工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梅花有什么特点吗?从古到今有关对梅花的描绘大家能说出哪些呢? 学生思考并介绍与梅花有关的知识 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梅花三弄》古琴独奏 1、《梅花三弄》的相关资料(曲名由来)。2、古琴介绍(插入图片)。3、播放古琴独奏《梅花三弄》,师作适当的讲解。 1、古琴与平常的看到什么乐器较相似?有何不同。2。、聆听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简单视唱主题音乐。 1、了解我国古代的相关音乐文化知识。2、了解我古代的乐器增加民族自豪感。3、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编钟与乐队 1、从古琴独奏和编钟与乐队两首乐曲具有相同的主题音乐引出。2、简介编钟的情况。(如:编钟出土的情况)3、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主题音调的几次变化中它们的音区速度,力度音色与情绪上有何不同,整首曲子与古琴独奏何不同效果。 就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作简要介绍。2、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2、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延伸与创作 1、上节课布置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并设计成do、 re 、mi、 sol 、la等五声音阶,并试着敲击《梅花三弄》主题音乐(师可帮其敲击)。(教师准备一种乐器)2、根据已给的节奏,让学生用五声音阶为王安石的《梅花三弄》创作旋律并展示。 1、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乐器进行敲击或请人代敲。2、学生通过创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教师以表扬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实际的创作乐器与谱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展示他们的个性。
小结下课 播放歌曲《梅花三弄》 学生出教室 使人回味无穷
音乐材料:
历代古琴收藏古琴 ( 古琴 )
编钟出土情况编钟出土.jpg ( 编钟出土.jpg )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jpg ( 曾侯乙编钟.jpg )
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全貌.gif ( 曾侯乙墓全貌.gif )
歌曲《梅花三弄》歌曲《梅花三弄》.mp3 ( 歌曲《梅花三弄》.mp3 )
(教案中涉及到的乐曲见人音版八年级教学光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