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张PPT)(共1张PPT)
《夜曲》
旋律源自俄罗斯民歌《凡尼沙坐在沙发上》;4/4、4/5拍,降b大调,速度徐缓。大多数表现伤感的爱情内容。课本中的歌曲表达了游子孤独的流落异乡,落野归根的强烈思绪促使他产生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乐段分析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 1787 年8月24日 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第三课时:音乐欣赏《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中国民族乐器.jpg ( 二泉映月\\中国民族乐器.jpg )
今天我们来了解重要的民族二胡 ( 二胡.ppt ).,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
1.华彦钧 ( __end_key__.jpg )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
2.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介绍作者的生平简介.doc ( 生平简介.doc )——创作风格——主要作品
三、作品介绍介绍.doc ( 介绍.doc ):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社会劳苦人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怍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小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川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欣赏乐曲 ( 二泉映月.swf ),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对生活的描述
2.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3.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五、介绍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一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
六、作品欣赏二泉映月 ( 二泉映月.mov )弦乐合奏曲.
七、请同学谈谈欣赏这首乐曲后的体会。
八、请同学用铅笔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
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边听音乐 ( erquanyingyue.MPG )边画).
九、小结本节课。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PAGE
1(共1张PPT)
金 色 乐 章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生平简介:
中国民间音乐家。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5~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约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 ( http: / / 218.12.39.38 / datalib / 2003 / Celeb / DL / md_get_ref nodePath=Celeb / AllLifeIntro / AllLifeIntro / AllLifeIntro / text&text=%E4%BA%8C%E6%B3%89%E6%98%A0%E6%9C%88 )》约作于30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抢录了他的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杨荫浏等编,万叶书店1952年初版)。第五单元:金色乐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制拨弦乐器的音乐实践活动,提高欣赏兴趣。
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掌握第一、第二两条旋律,并模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模唱:(两条小旋律)
学生到黑板记写音符,教师给予评价。
3、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谁掌握的最快?(记时)
4、分男女生和声练习。
二、听录音:
1、听录音,注意此音乐中有没有跟我们刚才练习的旋律有相同的,若有跟录音一同模唱。
2. 引出课题:刚才我们听的录音就是欣赏第五单元金色乐章中的摸扎特的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 ( g大调.mov )
3、介绍摸扎特:首先了解莫扎特的有关资料由学生读。(莫扎特介绍 ( 莫扎特.ppt ).)
4、小夜曲:在课本P29页有简单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到网上查阅更详细的资料。|
三、介绍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 g乐段分析.doc ))
第一乐章:
1、听旋律:学生分析、讨论作品的节奏、情绪?(各抒己见)
2、教师适当总结:节奏:雄壮有力;情绪:流畅明快。(有的学生总结的很好,教师可略)
第二乐章:
3、听旋律:学生分析作品对比第一乐章在节奏、情绪上的变化?(各抒己见)
2、教师总结:同第一乐章有鲜明的对比:旋律优美、温柔、抒情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学生总结好的,可略)
第三乐章:
1、听旋律:学生分析
2、教师总结:旋律节奏活泼、欢快,给人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
第四乐章:(请同学们注意音乐的强拍,听完后我们利用此段音乐做一个游戏。)
1、听音乐:学生分析作品(各抒己见)
2、教师总结:旋律俏皮、欢快,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3、用橡皮筋自制弦乐器,在此段音乐的强拍出弹奏强拍节奏型。
四、总结:
完整欣赏(1遍)
学生总结(各抒己见)
3、欣赏莫扎特的其它作品《土耳其进行曲 ( 土耳其进行曲.mp3 )》
教师总结:整个音乐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的光辉,在兴高采烈的情绪中结束。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1840—189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沃特金斯克的一个矿山工程师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个边远的乌拉尔山区度过的。柴科夫斯基幼年时就对音乐十分敏感和喜爱,当地流传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渔歌给他留下了最初的音乐记忆。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浪漫曲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柴科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而音乐也开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逐渐孕育和萌芽,并开始接触一些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1850年,十岁的柴科夫斯基进入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学习法律。虽然如此,他对音乐的热爱却有增无减。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钢琴、参加合唱,热心于各种音乐活动。1859年,十九岁的柴科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到当地司法部门当了一名小官吏。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献身音乐的愿望,于是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业余学习作曲理论。1863年5月,他终于辞去了官职,毅然投身于音乐艺术道路。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并应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内容和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等。
1893年11月6日,这位为世界音乐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在彼得堡逝世,终年仅五十三岁。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金 色 乐 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夜曲》《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如歌的行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室内音乐,掌握什么是重奏,以及弦乐四重奏。
2.学生能够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来演唱《夜曲》。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及独立检索、阅读资料的能力。
教学理念及思路:
本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并在学习当中允许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兴趣。本课从思乡人手,学习俄罗斯的优秀民歌《夜曲》,并从中充分体会,表现思乡的情结。从《夜曲》引出大师的作品《如歌的行板》,并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及室内乐。
教学重点:学唱并表现作品《夜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说明
部分作品介绍 1.从广告语:“思念是圆圆的汤圆”引入课题。 2.教师介绍部分有关思念家乡的作品,如《故乡的亲人.wma ( 故乡的亲人.wma )》《念故乡 ( 念故乡.mp3 )》、《思乡曲 ( 思乡曲.mp3 )》、等。 1.学生回答所了解的有关作品。 2.演唱、欣赏部分作品的精彩片段。 1.对相关内容的作品有所了解。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夜曲》 1.介绍《夜曲》 ( 夜曲介绍.ppt )。 2.教师范唱作品 ( 夜曲.mov )。 3.要求学生先背唱,再唱乐谱。 4.提问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应该(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5.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方式,并对演唱效果加以说明。 1.学唱背唱《夜曲》。 2.学生唱谱。 3.学生演唱时尽可能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来演唱。 4.学习讨论,演绎自己设的演唱形式与演唱风格,可以是独唱、齐唱、对唱、哼呜等。 .1.背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2.背唱之后唱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节奏,提高识谱能力。 3.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表现的方式不应该给它定死.
《如歌的行板》 1.从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聆听《如歌的行板 ( 如歌的行板.mov )》时的感觉引出作品。 2.柴科夫斯基 ( 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doc )的简短介绍。 3.聆听作品,把作品的乐段段意 ( 《如歌的行板》乐段分析.doc )写在幻灯片上并播放。 1.回答所知道的柴科夫斯基的知识。 2.听出主题音乐,并举手示意。 3.结合幻灯提示,欣赏作品。 4.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1.让学生记住柴科夫斯基及《如歌的行板》。 2.作品的段意写在幻灯片上,可以不打断学生的完整欣赏。
弦乐四重奏 1.由《如歌的行板》引出弦乐四重奏。 2.弦乐四重奏 ( 弦乐四重奏.ppt )的定义。 3.简要提及其他重奏。4. 欣赏《女孩与四重奏 ( 女孩与四重奏.MPG )》 记住弦乐四重奏.2. 用声音代替乐器演示的四重奏. 通过四声部的演唱,更好地理解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 1.室内乐 ( 室内乐.doc )的定义。 2.要求学生课后找一些室内作品,过两周带回学校。 1.理解室内乐。 2.课后找作品。 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
PAGE
1金 色 乐 章(第一课时)
《夜曲》《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如歌的行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室内音乐,掌握什么是重奏,以及弦乐四重奏。
2.学生能够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来演唱《夜曲》。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及独立检索、阅读资料的能力。
教学理念及思路:
本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并在学习当中允许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兴趣。本课从思乡人手,学习俄罗斯的优秀民歌《夜曲》,并从中充分体会,表现思乡的情结。从《夜曲》引出大师的作品《如歌的行板》,并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及室内乐。
教学重点:学唱并表现作品《夜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说明
部分作品介绍 1.从广告语:“思念是圆圆的汤圆”引入课题。 2.教师介绍部分有关思念家乡的作品,如《故乡的亲人.wma ( 故乡的亲人.wma )》《念故乡 ( 念故乡.mp3 )》、《思乡曲 ( 思乡曲.mp3 )》、等。 1.学生回答所了解的有关作品。 2.演唱、欣赏部分作品的精彩片段。 1.对相关内容的作品有所了解。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夜曲》 1.介绍《夜曲》 ( 夜曲介绍.ppt )。 2.教师范唱作品 ( 夜曲.mov )。 3.要求学生先背唱,再唱乐谱。 4.提问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应该(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5.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方式,并对演唱效果加以说明。 1.学唱背唱《夜曲》。 2.学生唱谱。 3.学生演唱时尽可能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来演唱。 4.学习讨论,演绎自己设的演唱形式与演唱风格,可以是独唱、齐唱、对唱、哼呜等。 .1.背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2.背唱之后唱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节奏,提高识谱能力。 3.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表现的方式不应该给它定死.
《如歌的行板》 1.从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聆听《如歌的行板 ( 如歌的行板.mov )》时的感觉引出作品。 2.柴科夫斯基 ( 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doc )的简短介绍。 3.聆听作品,把作品的乐段段意 ( 《如歌的行板》乐段分析.doc )写在幻灯片上并播放。 1.回答所知道的柴科夫斯基的知识。 2.听出主题音乐,并举手示意。 3.结合幻灯提示,欣赏作品。 4.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1.让学生记住柴科夫斯基及《如歌的行板》。 2.作品的段意写在幻灯片上,可以不打断学生的完整欣赏。
弦乐四重奏 1.由《如歌的行板》引出弦乐四重奏。 2.弦乐四重奏 ( 弦乐四重奏.ppt )的定义。 3.简要提及其他重奏。4. 欣赏《女孩与四重奏 ( 女孩与四重奏.MPG )》 记住弦乐四重奏.2. 用声音代替乐器演示的四重奏. 通过四声部的演唱,更好地理解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 1.室内乐 ( 室内乐.doc )的定义。 2.要求学生课后找一些室内作品,过两周带回学校。 1.理解室内乐。 2.课后找作品。 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
PAGE
1《如歌的行板》
??1.《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
??其一:
?其二: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最终,好像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因为作者在乐曲的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方法。即:
? 1877年初,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当听到《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共3张PPT)
七岁时的莫扎特
莫扎特在维也纳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共6张PPT)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是室内乐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它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件乐器来进行演奏的。最早的弦乐四重奏被看作是仅供娱乐的“客厅音乐 ”.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八
/
一■一
一国一
上海弦乐重奏
FM947国
东广经典音乐链率东方体育日报杭州蛙哈哈集团
上海第二医料大举东方池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