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探究新知
6×2=
6×20=
6×200=
10×4=
5×4=
12
120
40
1200
20
20×3=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80
探究新知
(1)6×2=12
6×20=120
6×200=1200
×10
×10
×10
×10
2
200
20
12
120
120
1200
×100
×100
20
2
200
12
1200
第(1)组题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二个因数分别乘了10、( ),积也分别乘了( )、( )。
100
10
100
探究新知
(2)20×4=80
10×4=40
5×4=20
÷2
÷2
÷2
÷2
20
5
10
80
40
40
20
÷4
÷4
10
20
5
80
20
第(2)组题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一个因数分别除以了2、( ),积也分别除以了( )、
( )。
4
2
4
探究新知
举例说明你发现的规律
×100
×100
÷100
÷100
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探究新知
1.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2×3=
120×3=
120×30=
48×5=
48×50=
48×500=
8×50=
8×25=
4×50=
36
360
3600
240
2400
24000
400
200
200
探究新知
2.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24÷8=3 200×3=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8=25(米) 25×24=600(平方米)
巩固练习
(1)23×4=92
23×( )=920
23×( )=9200
(2)25×8=200
250×( )=2000
2500×( )=20000
40
400
8
8
巩固练习
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不变。
(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
3.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积一定扩大到原来的4倍。
( )
√
×
√
判断
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共20张PPT)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时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人理解,掌握“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探究新知
10×4= (元)
(2)
鱼每千克10元,买
4千克要多少钱?
80×3= (元)
解答下面的问题。
(1)
篮球每个80元,
买3个要多少钱?
240
40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探究新知
10×4= (元)
(2)
鱼每千克10元,买
4千克要多少钱?
80×3= (元)
(1)
篮球每个80元,买
3个要多少钱?
240
40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探究新知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你知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单价×数量=总价
探究新知
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单件: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如每个篮球80元,篮球的单价就是80元。
数量:买了多少,叫做数量。
如题中的“3个”是篮球的数量。
总价: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如3个篮球要240元,“240元”就是对应的总价。
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
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已知数量和总价,求单价。
巩固练习
选一选。
1.小胖想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们买运动装,上衣每件60元,裤子每条40元,买2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
A、60×2 B、60×2 + 40×2
C、60+40 D、60+40×2
D
巩固练习
2.每瓶雪碧5元钱,1箱可装12瓶雪碧,超市运来一车雪碧刚好100箱。
1箱雪碧要付多少钱?( )
1车雪碧要付多少钱?( )
A、5×12 B、5×100
C、12×100 D、5×12×100
A
D
选一选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列式解答
(1)王丽到商店买圆珠笔,用12元买了6支,每支笔多少钱?
12÷6=2(元)
答:每支笔2元。
巩固练习
(2)王丽到商店买圆珠笔,圆珠笔
的单价是2元,12元能买多少支?
列式解答
12÷2=6(支)
答:12元能买6支。
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2.25(千米)
解答下面的问题
5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巩固练习
5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2.25(千米)
解答下面的问题
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探究新知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上面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探究新知
5
你知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
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5
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已知速度和路程,求时间。
巩固练习
判断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小时行 110 千米。 ( )
2.时间÷路程=速度。 ( )
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80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
√
×
×
巩固练习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
返回时快多了。
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40=120(千米)120÷2=60(千米)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速度x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练习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课堂小结
今天认识了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两个常用的数量关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单价×数量=总价(共18张PPT)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练习八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探究新知
164×32 254×36
54×145 537×45
=5248
=9144
=7830
=24165
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探究新知
217×83 328×25
43×139 87×165
=10011
=8200
=5977
=14355
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探究新知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32×124=3968(吨)
85×124=10540(吨)
2.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 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85吨水。
探究新知
50×90 40×80
32×30 190×5
70×140 300×30
21×40 25×30
=4500
=3200
=960
=950
=9800
=9000
=840
=750
3.口算
探究新知
4.
90×201=18090(分钟)
探究新知
350×20=7000(千克)=7(吨)
5.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
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
7吨>5吨
巩固练习
120×20○12×200 500×10○10×550
16×400○210×4 19×300○30×180
>
=
<
>
6.在○中填上“>”“<”或“=”。
巩固练习
120×73 46×205
182×47 250×60
28×103 27×142
224×30 304×15
=8760
=9430
=8554
=15000
=2884
=3834
=6720
=4560
巩固练习
8.说出下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1 3 4
1 3 4
8 4 8
1 6
×
2 1 4 4
巩固练习
1 0 2 6
3 4 2
6 8 4
3 2
×
1 0 9 4 4
1 0 0 8
5 0 4
3 0 2 4
2 6
×
1 3 1 0 4
巩固练习
9.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买3套。 一共要花多少钱?
每套125元 每套18元
125+18=143(元)
143×3=429(元)
巩固练习
10.张叔叔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观赏蔬菜。
其中一部分蔬菜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如下表。
品种
每盆价格 12 14 15
卖出的盆数 302 135 140
(1)每种蔬菜买了对元?
辣椒:12×302=3624(元)西红柿:14×135=1890(元)
袖珍南瓜:143×3=2100(元)
巩固练习
(2)一共收入多少元?
3624+1890+2100=7614(元)
品种
每盆价格 12 14 15
卖出的盆数 302 135 140
巩固练习
11.
李老师带了3000元钱,要为学校选购15台同样的电话机,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
3000元不购买15台第4种电话机,所以有3种方案
①买第1种:3000-128×15=1080(元)
②买第2种:3000-108×15=1380(元)
③买第3种:3000-198×15=30(元)
巩固练习
12.用0,2,3,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
一共能写出72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其中520×43(430×520)乘积最大为2970
课堂小结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共11张PPT)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
课时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
2.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结算计算问题的兴趣。
探究新知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条件 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 行了12小时
问题 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理解 求12个145千米是多少,即求145×12
探究新知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
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估算。
把145看作150,12看作10,那么145×12 ≈ 1500
(2)列竖式计算。
探究新知
(2)列竖式计算
145×12=
1 4 5
1
2
×
0
5
1
4
2
9
0
1
7
4
第二部分积
该怎样写?
1740
比算对了吗,
用计算器验算一下。
探究新知
2 6 8
1 3 4
1 6 0 8
1 2 3 2
7 0 4
8 2 7 2
1 3 4
× 1 2
1 7 6
× 4 7
1 5 3 0 0
4 2 5
× 3 6
2 5 5 0
1 2 7 5
探究新知
4 7 4
1 8 9 6
1 9 4 3 4
2 3 7
8 2
×
1 2 8 8
6 4 4
7 7 2 8
3 2 2
2 4
×
巩固练习
1 0 1 5
2 9 0
3 9 1 5
1 4 5
× 2 7
2 0 3 7
6 7 9
8 8 2 7
6 7 9
× 1 3
1 4 3 0
8 5 8
1 0 0 1 0
2 8 6
3 5
×
巩固练习
3 2 2 1 4 5 6 7 9
× 2 4 × 2 7 × 1 3
计算下面各式
1 2 8 8
6 4 4
7 7 2 8
1 0 1 5
2 9 0
3 9 1 5
2 0 3 7
6 7 9
8 8 2 7
巩固练习
1 6 3 2
2 1 8 6
2 3 3 9 2
1 9 3 0
1 9 3 0
2 1 2 3 0
4 3 3 3
1 2 3 8
1 6 7 1 3
2 7 2
× 8 6
3 8 6
× 5 5
6 1 9
× 2 7
课堂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用第二个因数的那一位去乘,积的末位就与那一位对齐。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共17张PPT)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3.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和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探究新知
10×5=
1. 口算。
50
210×4=
840
200×3=
600
20×3=
60
130×5=
650
240×2=
480
探究新知
(1)160×30=
我喜欢这样笔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1 6 0
×
3
0
4 8
0 0
4800
探究新知
(1)160×30=
1 6 0
×
3
0
4 8
4800
0 0
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
探究新知
自己试一试!
1 0 6
×
3
0
3 1 8 0
1 0 6
×
3
0
这样列更好:
我这样列竖式:
(2)106×30=
3180
探究新知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2)106×30=
3180
巩固练习
2 2 0
×
3 6 0
5 8 0
8 8 0 0
1 8 0
7 2
9 0 0 0
1 1 6
5 8
6 9 6 0
1 6 0
×
9 6 0 0
6 0
4 0
1 2
2 5
×
×
巩固练习
390×13
390×13=
3 9
3 9 0
1 1 7
1 3
×
5 0 7
0
5070
巩固练习
240×22=
4 8
2 4 0
4 8
2 2
×
5 2 8
0
5280
巩固练习
305×50=
3 0 5
5 0
×
1 5 2 5 0
15250
巩固练习
208×30=
2 0 8
3 0
×
6 2 4 0
6240
巩固练习
290×20=
2 9 0
5 8
2 0
×
5 8
0 0
5280
巩固练习
180×50
190×50=
1 8 0
9 0
5 0
×
9 0
0 0
9000
巩固练习
206×40
206×40=
2 0 6
8 2 4
4 0
×
8 2
4 0
8240
巩固练习
460×70
460×70=
4 6 0
3 2 2
7 0
×
3 2 2
0 0
32200
课堂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