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从容说课
《林黛玉进贾府》是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中节选的。节选内容是小说《红楼梦》众多人物的第一次亮相,其间不仅有重要人物的首次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贾府也是首次亮相。如何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有次序地、适时地出场,如何展现贾府各处的建筑、装饰,曹雪芹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布局。
具体地说,首先不同人物的出场有不同的时机与场景。如贾母的出场,她是黛玉要投奔的主要人物,也是贾府的中心人物。她的出场自然是最先的,也是前呼后拥式的。惟其这样才能显示出她特殊的身份与地位。而王熙凤由于是贾府的特殊人物,是贾母身边的红人,也是实际上的权力拥有者,因此她必然要有与众不同的也是极为放肆的出场。把贾宝玉安排在最后出场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杰作,一方面他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要显示他尤其重要的家庭地位;另一面也因为他与黛玉曾有过木石前盟,再加上他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中心人物,因此他的出场就要专门设置一种环境,以显示其隆重性。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反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其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曹雪芹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课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来感知人物的性格。贾宝玉和林黛玉见面时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就是作者对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展示。
再次,不同人物通过“哭”或“笑”的表演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在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也揭示出了黛玉将要置身的这个虚伪、冷漠的生活环境,为以后黛玉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如:贾母虚伪的“哭”与“笑”,王熙凤的巴结逢迎、装腔作势的“哭”与“笑”,邢夫人为了交际的“笑”以及丫鬟们的陪笑等等,无不显示出贾府的冷酷。难怪黛玉要说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话。
本课的突破点是对《红楼梦》各种情况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林黛玉将要置身的生活环境。
教读本文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赏析法及探究法。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示课文的艺术魅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涵。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体会文学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教具准备
CAI课件、《红楼梦》电视剧VCD光盘。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典型的例句,理解选文中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如便宜、态度、形容、可怜等。
3.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学生通过讨论强化认识,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品读课文精彩选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4.《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有其丰厚的、深刻的意蕴,借助多媒体,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5.探究活动,运用对比法比较人物不同的出场,不同的“哭”与“笑”,以及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加强口头语言组织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
2.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像《三国演义》就曾被搬上舞台,搬上荧屏。而最受人们欢迎的,被演绎的形式最多的恐怕要数《红楼梦》了,有京剧、越剧、电影、电视剧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形形色色的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曲背景音乐中导入新课展示主要情节。】
推进新课
师 在我们走进贾府前,先来了解写这一伟大作品的作者情况,谁来介绍呢?
生 我来介绍我收集的资料,请大家听后帮我补充。
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NF125?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曹?NF125?因牵连,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痛苦的回顾。他对社会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使他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
生 我来补充关于《红楼梦》的知识。《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生 《红楼梦》还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有人这样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
师 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充分,对《红楼梦》了解得非常多,下面我想就大家是否阅读过《红楼梦》全书的情况作个调查。
师 请大家按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名同学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补充或者纠正讲述的错误。
多媒体课件显示: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交代贾府人物;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师 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大家按学习小组组成交流单位,提出自己对课文层次划分的意见,集体讨论给出划分结果和理由。
师 下面请我们的代表说说自己划分层次及理由。
多媒体课件显示:
1.初进荣府 开端
2.拜见贾母及众人 发展
3.初见凤姐(重点) 高潮
4.拜见两位舅父(未见) 继续发展
5.陪贾母晚餐 继续发展
6.宝黛会面(重点) 最高潮
7.安排起居 结局
师 按照小说的写作内容,节选部分的情节高潮在哪里呢?
生 (齐答)宝玉、黛玉相见。
师 对于宝玉来说,这一节正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这也是二人第一次见面,类似的第一次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数数文中有哪些“第一次”。
师 林黛玉进贾府是——(师生齐说)第一次,也就是说小说在这里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
生 还有林黛玉见到的贾府人物,也是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
生 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相通的微妙关系。
师 当我们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生 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仆役。
师 这里黛玉的发现表明了——
生 (抢答)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与显赫。
生 黛玉还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
生 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
生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
师 这又表明了——
生 (抢答)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
师 从黛玉角度你还能感受到——
生 (抢答)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师 能不能把刚才讨论的文字综述一下?
生 这里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堕落,看到了人世百态。
师 表述得很全面,也比较深刻。我们需要在讨论发现之后能够借助与这样的语言训练来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
师 读到这里,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过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现代汉语已不用了,或发生了变化,让我们试着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偏僻 便宜 态度 媳妇 形容 老婆 可怜 夸张)
多媒体课件显示:
词目 课文句中的词义 现代汉语常用义
偏僻 形容人的思想行为偏激、不端正。 形容某一地区远离闹市,偏安一隅,荒远冷落,交通不便。
便宜 方便。 物价低廉;占到不应得到的好处、小利。
态度 人的神态风度。 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由此产生的行动,人的举止神情。
可怜 怜惜。 同情怜悯,形容极少或极坏,不值一提,如“少得可怜”。
媳妇 妻子;已婚的女仆。 儿子或其他晚辈的妻子;自己的妻子(北方)。
形容 形体容貌。 对人或事物的性状进行描摹。
老婆 老婆子;老年女仆。 妻子。
夸张 夸耀,自我炫耀。 夸大。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概貌,也落实了重要的字词,同时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堕落和人世百态。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意旨。
3.阅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章节,熟悉《红楼梦》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把一个封建的社会浓缩在一个贾府,整个一部书,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今天我们以小说开端处的“林黛玉进贾府”来认识一下出场的人物,带着这个认识让我们慢慢走进这个精彩而又让后人叹惋的浮华世界。
推进新课
师 我们先从认识谁开始?
生 (七嘴八舌)王熙凤、三春、贾母、宝玉……
师 意见还不一样呀,按道理林黛玉在贾府最先见到的是谁呢?
生 (齐答)贾母。
师 那好,我们就从“老祖宗”开始吧。随着黛玉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不同世界中的人物。请大家借助于黛玉的双眼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祖宗”。
【多媒体显示贾母出场的片断。】
师 为什么贾母要第一个出场?又为什么要显示她的气派和礼仪?
生 《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位“老祖宗”(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
生 荣、宁二府上下几百人都环绕在她的周围,地位不同一般。
生 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家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
生 贾母第一个出场可以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邢、王两夫人,李纨,迎春三姊妹等,也为后面的王熙凤、贾宝玉出场作好了铺垫。
生 第一个介绍贾母,一方面因为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地位最高,同时她又是黛玉最亲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应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
生 我想补充一点,贾母和黛玉相见时搂抱痛哭的描写,还写出黛玉初入荣府时就受到贾母的疼爱,也为下文王熙凤的出场表现作了铺垫。
师 这点发现得很好,真没想到同学们看书很细致,已经能够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了,值得表扬。初识了贾母,下面最想说谁?
生 (齐嚷)王熙凤。
师 真应了那句话——爱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我们这就来见凤姐,不过见凤姐前,我们还是来给三春、王夫人和邢夫人问声好呀。
【学生自由阅读描写三春、王夫人和邢夫人等文字。】
生 (率先提出疑问)老师,这里没有具体说到三春分别长什么样,叫我们怎么知道呢?
师 就是呀,那曹老先生也太草率了,这让黛玉也分不清了呀,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 我想,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当这么多人出场,一个个写过去那就都是浮光掠影了,不如先写主要的,其他人先一笔带过,以后慢慢在提到的时候来个具体出场描写。
师 有道理,看来曹老先生不是忽略了这个问题。
生 我补充,我们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第一次见到很多人的时候,比如开学第一天,我们对每个同学不能都一一认识,但班主任的样子还有同桌或者同一宿舍的同学总是印象最深的,以后大家就渐渐熟悉了。
师 对呀,这也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景象。你理解得真好,能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去来理解小说,其实这也告诉我们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对小说的解读正是要建立在生活之上。
师 说了半天,我们冷落了凤姐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生 老师,让我们看看这个电视片段吧。
生 (其余)就是,让我们先看看吧。
师 好的,不过别忘了比较文本呀。
【多媒体显示王熙凤出场的片断。】
师 同学们想说什么吗?
生 真气派,比老祖宗还要有气势。
师 哦?如何表现出的?
生 她身边跟着一群奴仆,而她却又是那样年轻,衣着华丽无人能比。
师 还看出什么了?比如凤姐出场的时机、方式和出场后的活动。
生 王熙凤出场前,先让读者听到笑声,接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突如其来的笑语,引起黛玉的纳罕。
生 这叫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出场方式。
师 对,这正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那样,能够引起悬念。那又为什么这样安排她的出场呢?
生 (抢答)突出她的不一般,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
师 按她的身份——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应该——
生 (齐答)常在贾母身边随侍,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
师 但那样安排就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睛,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
生 所以经过精心构思,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才干,她的出场为最佳时机。
师 同学们,读到“笑声”时候,黛玉想着什么?
生 (齐答)此人会是谁?
师 此时黛玉心里想的问题,也正是读者心里的问题。试想,在老祖母面前,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谁敢这样放诞无礼?王熙凤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和她在贾母面前敢于放肆的特殊地位——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
师 这样的出场活动可谓——
生 (齐答)众星捧月式的上场。
师 暗示出——
生 (齐答)她炙手可热的权力。
师 再向下读,读她的语言。
生 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恭维话;“伤心”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贾母一句“再休提前话”,忙转悲为喜等表现出她是一个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表演给老祖母看的。
师 总之,这是一个厉害角色,哪位“黛玉”来总结一下自己眼中的凤姐呢?
生 (女生)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忽悲忽喜,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母欢心,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非同一般人的内心世界。
师 见过了凤姐,还有谁没有出场?
生 (齐答)宝玉。
师 对于宝玉而言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但我们先来陪着黛玉见见“宝哥哥”。
【指定学生朗读有关贾宝玉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贾宝玉出场片断。】
师 黛玉见到“宝哥哥”之前,了解了有关宝玉的哪些情况?
生 (齐答)听了自己母亲以前提过,王夫人介绍。
生 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生 衔玉而诞,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生 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欢在内帏厮混,在姊妹情中极好。
生 姊妹们不理他,他倒安静些;姊妹们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生 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王夫人叮嘱黛玉“别睬他”。
师 那她对他有怎样的猜度?
生 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
师 宝玉出场后,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怎样一个人物?
生 第一次出场,黛玉见到的宝玉是“一位年轻的公子”,穿戴华贵,外貌俊美,与她的猜度完全不同,竟然有眼熟之感。第二次出场后,黛玉又看到一个“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外貌极好的宝玉。
师 这是林妹妹眼中的宝哥哥呀,你瞧,别人看来的“混世魔王”,还有曾经想象中的“蠢物”,在她的眼中那是多么具有风情的美男子呀,真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 难道不是吗?
生 我们也感觉宝玉其实蛮好的呀。
生 那为什么有着别人对宝玉不同于黛玉的评价呢?
师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让我们先来读读小说中的对宝玉评价的内容,然后再来研讨。
【学生自由读《西江月》二词,思考后交流讨论:《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点拨。】
生 他“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愿与当时上层社会的庸俗官吏结交应酬,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生 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作疯傻。
生 封建国家、封建家庭,都无法对他寄任何希望。
师 这些评价者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宝玉的?
生 (齐答)词中的“无能”“不肖”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
师 所以说这些内容其实正揭示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生 (插话)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有找不到出路的无限愁恨。
师 所以这些评价正是——
生 模拟封建正统派的口吻,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师 说得很好。这两首词,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如果我们给予贾宝玉一个评价的话,那可以这么来说——
师生(齐)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师 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对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意图,提示小说的主题。但我们还要关注:为什么把贾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什么要他两次出场亮相?
【学生同桌或前后位交流讨论。】
师 按宝玉的生活情况,他在林黛玉进贾府时本应在哪里?
生 (七嘴八舌)宝玉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又喜欢在内帏厮混,按常规,他应经常在贾母身边,或在姊妹们中间,或在他母亲王夫人面前。黛玉进府,可以在见贾母时见到宝玉,或者在见迎春三姊妹时见到他。
师 但作者偏偏让他白天到庙里还愿去,直到晚饭后,只留黛玉和三姊妹在场时,才安排宝玉出场,为什么呢?
生 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
生 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第一次亮相,可以说是黛玉观察宝玉。黛玉见到了穿戴华贵、外貌俊美的“一位年轻的公子”,和她猜测的完全不同,惊怪此人非常面熟。这次亮相为黛玉的心理活动安排了时间。
师 说得很好,第二次亮相其实是宝玉看黛玉,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仅写出了他的“疯疯傻傻”,还与黛玉的内心感受不谋而合,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师 那两位舅父不出场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 这是作者专门设计安排的。如果人人都见面,势必个个问候叙说一番,不但会使内容重复、文字枯燥,而且两次甥舅直接晤谈,写起来也很困难。
生 这里作者采用了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按礼规让黛玉拜见舅父,引出对贾府结构的描写,又免去了与二人直接相见的场面。
生 其实这也暗示着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除了内亲的身份外,对她的两个舅父而言并不是马上非见不可的人物,贾府只是收留她。
师 可以这么理解。见完了众人,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没有谈到而小说中却作了细致的描绘的是谁?
生 (齐答)林妹妹。
师 看来同学们也和宝哥哥一样喜欢林妹妹呀。(生笑)下面我们就借助于贾府人的观察去认识这里的主角——林黛玉。
师 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多媒体课件显示:
1.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 大家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归纳黛玉的外貌特征。
【学生自由地在黑板上写出概括黛玉的词:身体孤弱、多病(众人);容貌标致,气派不凡(王熙凤);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宝玉)。】
师 黛玉进贾府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 (齐答)“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师 请大家从细节上说说看。
生 贾母初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黛玉一时没来得及行礼,过后她还是补上了。
生 当贾母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结果黛玉还是以“嫂”呼之。
生 在王夫人处,老嬷嬷们让她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生 黛玉在家时,饭后原不吃茶,而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跟着漱口,跟着吃茶。
生 贾母问她念书情况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因为贾母曾说姊妹们“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她才改口。
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
师生(齐)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她孤单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的。
知识拓展
师 本文的肖像描写较多,试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谈肖像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生 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派。如写黛玉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熙凤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两人都很美,但又有不同,前者娇弱、玲珑、文静、内向,后者华贵、俏丽、外向、泼辣,善于逢迎:一个含苞先放,一个艳丽袭人。
生 通过形象看人物的社会地位。本文着重写了王熙凤和宝玉的服饰,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富有。写王熙凤又突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具体描写很绚丽夺目,说明她好张扬,又说明在贾府地位显要。宝玉则显示出受宠的地位。
生 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眼光,而不同的眼光也反映了观察者的性格、爱好和文化层次。如林黛玉的肖像是通过宝玉的眼光来看的,完全没有衣饰,而突出其面容体态娇弱柔嫩、含情脉脉。这就反映出宝玉是不看穿着之类的物质享受,而追求精神风貌的。
生 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肖像描写对于人物刻画不是孤立的,如王熙凤“丹唇未启笑先闻”就恰好是她登场的照应。黛玉的谨慎内向也可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动上得到佐证。
生 适时适量,有详有略,变化多姿。本文对人物亮相的顺序和登场的方式都很有讲究。重点人物多介绍,有的甚至两次描写其肖像,如黛玉、宝玉,次要人物简略一些,如贾母。还有的只点名字或虚写,如舅母、舅舅。
课堂小结
师 本节研读内容是全文的重点。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各具特色。我们只有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小说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西江月》二词。
2.品读课文众人见面和宝黛相会部分段落。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情况。
推进新课
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赏读课文,探讨几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
1.宝玉为何“摔玉”?
2.关于人物的“哭”和“笑”。
3.赏析课文的对比手法。
【学生分组分工协作整理、记录、发言等,教师分别参与三个小组讨论交流,并相机点拨发表个人意见。】
师 下面请大家交流。
生 《红楼梦》第一回说,女娲用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这“无才补天”的顽石后来化为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被一个和尚携入下世,即宝玉出生时口衔的那块玉。衔玉而诞本很“奇异”,加上贾府继承人的身份,宝玉自然被父亲寄予厚望。这“通灵宝玉”就承载了贾政要求儿子走“经济仕途”之路,补封建社会之天的希望。但是宝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与父亲的希望背道而驰。摔玉表现了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
生 宝玉摔玉的直接起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这一动作充分体现出宝玉的妇女观。亘古以来,男子一直把妇女视作花鸟、玩物和工具。宝玉骂“(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说明了他对妹妹的尊重,认为自己这个“泥做”的男人根本不能和“水做”的女儿相提并论。宝玉摔玉,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
多媒体课件显示:
1.文中共多少处直接写笑,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么要笑?
2.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 节选部分共有25处直接写笑。
生 这些人物是:林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丫鬟。
【学生讨论。】
师 仍旧请大家来把各自讨论的内容交流一下。
生 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
生 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生 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
生 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
生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生 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
生 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
生 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陪笑。
师 (小结)由此看来,不同人物的笑是不一样的。笑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那再来解读文中的“哭”。
生 文中总共写了36次哭,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
师 那请小组选择其中关键几处来谈谈具体哭表明了什么内容?
生 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共4次写到哭。贾母见外孙女时“大哭”,一方面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的女儿之死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发自肺腑的伤感。
生 黛玉在拜见外祖母时也哭个“不停”。她是因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处的悲苦身世而哭。这哭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生 王熙凤出场后也为黛玉的不幸而哭。但她的哭是装腔作势,是想投贾母所好。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马上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长于随机应变的性格。
生 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当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满脸泪痕,体现了他向往平等,这是感情真实的流露。
师 小说通过人物的哭、笑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笑还可使我们产生贾府既是个礼仪之家,又是个虚伪之家的印象,我们要在对比中清楚地了解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所反映的人间世态,正是所谓“大家庭,小社会”。
【投影。】
探究阅读:赏析课文的对比手法。
师 我们在对比中发现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藏着人世间最真实的生活情态,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文本,去捕捉其中对比的文字,通过比较,进一步来认识曹雪芹带给我们的名作《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在。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入手,去读人物描写、肖像描写以及语言描写中的对比文字。
【学生讨论。】
生 人物描写上有主要人物出场的对比,显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生 肖像描写上有贾氏三姐妹“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比较;有三姐妹与王熙凤的比较,“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有宝玉、黛玉肖像的对比,黛玉眼中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宝玉眼中的黛玉又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人物服饰上有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之间的对比。
生 人物语言上有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体现各自身份的对比等等。
师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什么呢?
生 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如黛玉的小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课堂小结
师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人物的第一次总亮相,不仅重要人物纷纷亮相,贾府也是第一次亮相。因此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这一切。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
布置作业
1.有选择性阅读小说《红楼梦》。
2.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赏析文章。
板书设计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备注
1 学过《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我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怎样的收获? 学生检查笔记、查阅资料。
2 教师参与交流并指导。 学生交流。
3 ①除了课文之外,你还读了《红楼梦》中的哪些章回?对这些章回的内容,你怎样鉴赏和评价?②你阅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作品的人物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试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
4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同学总结、交流。
5 在鉴赏小说人物描写方面,你对自己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自我评价。
得与失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林黛玉进贾府》课后训练1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便宜(biàn) 敕造(chì) 阜盛(fù) 纨袴(wǎn)
B.嫡亲(dí) 窄裉(kèn) 廊庑(wǔ) 呜咽(yè)
C.玻璃 (hǎi) 美人觚(ɡū) 錾银(zàn) 罥烟眉(juān)
D.惫懒(bèi) 杜撰(zhuàn) 宫绦(tiáo) 轩峻(xuā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檀木 雕梁画栋 宽慰 敛声屏气
B.纳罕 放诞无礼 绸缎 蘖根祸胎
C.沾惹 娇生贯养 惫懒 懵懂顽童
D.眉稍 嗔视有情 洗漱 行为偏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去年相继发生的“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导致半岛紧张局势升温,是美、日等国煽阴风点鬼火的结果,也为美国借机将舰队开进黄海创造了机会。
B.林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处心积虑,唯恐违背贾府条律,冒犯了众人。
C.上市公司的老总,如果不虚心学习,与时俱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担当好现代企业领导重任的。
D.房价调控总是在需求上打转转,一边号召大家租房,一边抑制多套住房,殊不知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以至于在需求上所做的调控文章难免扬汤止沸。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像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6.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7.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3月15日“谣盐”消息在网络传播,迅速演化为全国范围内的抢盐风波。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库存充裕。随后,国家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及地方政府也快速反应进行辟谣。
新浪网为此成立“微博辟谣”小组,科普网站果壳网随即建立“谣言粉碎机”主题站,民间组织在平息此次谣言上功不可没。
(1)这场“谣盐”风波为什么能够迅速平息呢?请简要回答。(答案不超过18个字)
(2)网络传言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传言?请作简要阐述。
答案
一、基础运用
1.B
解析:A项,“纨”读为“wán”;C项,“罥”读为“juàn”;D项,“绦”读为“tāo”。
2.A
解析:B项,“蘖”应为“孽”;C项,“贯”应为“惯”;D项,“稍”应为“梢”。
3.B
解析:A项,“煽阴风点鬼火”,即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指坏事。B项,“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而句中只是为了表明林黛玉小心谨慎,使用错误。C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糊里糊涂却要使别人清楚明白。D项,“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C
解析: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⑥中的“文字”与①中的“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二、阅读鉴赏
5.AD
解析:E项“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最多是“求助”,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B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C项“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
6.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
7.为引入正文作铺垫;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8.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三、语言表达
9.(1)政府部门快速辟谣,民间组织积极介入。
(2)示例: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网络是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但又要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否则,将引发不良的后果;“谣言止于智者”,每个公民要理智对待网络传言,不信谣,不传谣;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网络运营商也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林黛玉进贾府》同步训练2
筑基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绾着(guǎn) 内帏(wéi) 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 忖度(cǔn) 宫绦(tāo) 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 戏谑(xuè) 瞋视(chēn) 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 两靥(yàn) 憨顽(hān) 鬓发如银(bìn)
解析:A项中“绾”应读“wǎn”;B项中“阜”应读“fù”;D项中“靥”应读“yè”。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
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解析:B项中“风流”指的是风韵。
答案:B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依次填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为( )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 ④!” D.①:“ ②:‘ ③。’ ④!”
解析:在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语时,提示语后应加冒号,并用前后引号把有关话语“引”起来。如果引号内又引述他人之话,则应用单引号将之“引”起来。完全引用时,引语的句末符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答案:D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解析: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说得更为生动鲜明,即本体与喻体应是不同类,但有相似性。而C项只属人物外貌上的比较。
答案:C
5.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自《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解析:D项,文中着力描写了凤姐、黛玉、宝玉等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当属详写,而对王夫人没有作详细描写。所谓虚写,即侧面描写,它与实写(正面描写)是相对的。
答案:D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6.王熙凤初见黛玉有哪几个动作?意图如何?
7.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9.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10.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6.解析:关注能体现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动作行为的关键性动词,并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分析出她这样做的意图。可从“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找到“携”“打谅”“送回”三个动词。这些动作既可表示王熙凤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讨好贾母。
参考答案:三个动作“携”“打谅”“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
7.解析:表情变化主要是指面部的神态变化。这种神态变化往往是随着心理、情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表情变化的关键词语,这并不困难,如“笑”“拭泪”“转悲为喜”“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等。分析变化的原因,只要结合语境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上下文可以看出其原因是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演戏功底强。
参考答案:喜——悲——喜,王熙凤的表情两次改变。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8.解析:肖像描写包括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服饰,高雅华贵,暗示她的身份地位、她的贪婪俗气。“丹凤眼”“柳叶眉”写出她俏丽和清秀的外表,“三角眼”“吊梢眉”则透露出刁钻和狡黠的性格特征。这里应该是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答案:C
9.解析:此题考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应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黛玉是一个聪颖机敏的女子,但是她又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心里推测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一定很特殊;贾母的一番话看似贬斥王熙凤,实际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厚爱,这也正反映出王熙凤放诞无礼的原因。
答案:C
10.解析:D项中“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的连续发问,只是问并不要求回答,看似体现了她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对黛玉大献殷勤,而实际上是她在贾母面前讨好贾母,依此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特殊地位,也是给林黛玉一个下马威。因此D项理解不正确。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幸而是宝姑娘,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悄悄走来,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 A 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 B 者:他在人前,一处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 C 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 D 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11.给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字(只限填一字)。
12.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本是“混世魔王”,根本不想听从别人摆布,所以他不愿去。
B.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宝玉正和袭人、史湘云等谈得投机,所以他不愿去。
C.贾雨村和宝玉年岁相差太大,在一起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不愿去。
D.贾雨村是仕途之人,只注重仕途经济,而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他们的志向不同,所以他不愿去。
13.作者写湘云劝宝玉学些经济学问之后,又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还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对这一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既补叙前事,又为下文宝钗“规劝”一节内容作铺垫。
B.一笔道出了史湘云、薛宝钗、袭人三人在对待仕途经济上的一致观点。
C.暗示了袭人是坚决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决反对“木石前盟”。
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一个不听别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14.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为什么“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11.解析:很明显,这几处所空缺的字是与上文“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中的“喜”“惊”“悲”“叹”四字相对应的。抓住这几个字,再细细体会一下A、B、C、D各句的情感便可以非常容易地写出来了。
答案:依次为:喜、惊、叹、悲
12.解析:从贾宝玉一听到仕宦、经济便大为生气以及《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不愿读书等情节可以看出,贾宝玉是非常反对读书为官的。他与贾雨村的最大分歧也当在此。
答案:D
13.解析:其实贾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至于“混世魔王”,只是王夫人等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看法,这里所表现的也当是其叛逆的精神。
答案:D
14.解析:抓住文中“喜者”“惊者”“叹者”“悲者”等标志性词语,检索有关句子,并进一步作出概括。
参考答案:喜者,因知道了宝玉确是知己;惊者,因宝玉不避嫌疑竟诉了肺腑;叹者,为何又生了“金玉之论”;悲者,父母早逝,无人为自己作主,自身又多病,但恐不能持久。
二、语言运用
15.读“荣禧堂”对联下款,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解析:“同乡”点明时间;“世教弟”点明关系;“勋袭东安郡王”点明身份;“穆莳”点明人物;“拜”代表敬意;“手书”代表方式。
答案:B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解析:A、B、C三项中都只能是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答案:D
17.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写入下表,有几个写几个。
不得体的字
改 正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得体。便条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形式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语言是否得体的问题很突出。基于这一特征,本题设置了三个考点:一是“光临”一词,属混淆主客关系而用词不得体,可修改成“到”或“去”;二是“决定”一词,属于表达生硬而不得体,可修改成“不得不”或“只好”“只能”等;三是“磋商”一词,属于对词语适用范围不明而不得体。
答案:略
三、写作训练
18.阅读本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物的塑造,一个是环境的描写。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很是丰富,作者技巧高超,善于多角度描写人物: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还有动作及心理描写,等等。对环境的描写也都各具特色,各有用意。阅读时,请注意这些描写,仔细体会其方法和作用。现在,你能不能用一些你已掌握的描写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者描写一处环境呢?动手试一试,相信你能写出自己的特色的!
写作提示:写作之前要思考、观察、比较,找准要描写的对象,把握对象的有别于其他对象的独特之处,然后用适当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描写环境时,要和所表现的主题结合起来,把“情语”渗透进“景语”,这样写出来的景才有特色,有活力。
回顾·展望
(200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1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迁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9.解析:A项“鄙”虽有“粗俗”之意,但根据语境可知,这一句是交代李超其人的身世籍贯,而后面“豪爽好施”才是对人品性的介绍。因此,“鄙”应是“边远的地方”的意思。其他三项结合语境即可推知是正确的。
答案:A
20.解析:用排除法。①句与李超的武术技艺无关,故排除A、B两项。④句表现李超的自大,不能体现其武术技艺的不精,故可排除C项。
答案:D
21.解析:A项中所说的憨和尚“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当;B项中说尼僧“争强好胜”不当;D项中说“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当。
答案:C
22.(200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解!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出面。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1)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即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的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答题时也可发挥出此点。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林黛玉进贾府》同步训练3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阜盛( ) 黼黻( ) 懵懂( ) 瞋视( ) 惫懒( )
内帏( ) 憨顽( ) 放诞( ) 两靥( ) 敕造( )
漱盂( ) 宫绦( ) 忖度( ) 纨绔( ) 杜撰( )
盥沐( ) 绾着( ) 盘螭( ) 宸翰( )
答案:fù fǔ fú měng chēn bèi wéi hān dàn yè chì shù tāo cǔn wán kù zhuàn guàn wǎn chī ché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
(2)可怜辜负好韶光( )
(3)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
(4)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
(5)行为偏僻性乖张( )
(6)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 )
(7)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
(8)莫效此儿形状( )
答案:(1)形容:形体和容貌。
(2)可怜:可惜。
(3)风流:风韵。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4)风骚:姿容俏丽。
(5)偏僻:偏激,不端正。
(6)夸张:张扬。
(7)便宜:方便。
(8)形状:样子。
3.文学常识填空。
《红楼梦》是我国__________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__________为背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______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十八 贾 王 史 薛 兴衰 贾宝玉 林黛玉?封建社会 曹雪芹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2)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4)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 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肖像所具有的特征来推断人物。①句的相貌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沉默是金,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非迎春莫属;②句的相貌特征是“顾盼神飞”,举手投足,一顾一盼,神采飞扬,据此判断应是探春无疑;③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无疑;④句的相貌特征是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是林黛玉了。
答案:B
2.下列句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七个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头上__________着金丝八宝攒珠髻,__________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__________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_________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__________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_________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_________翡翠撒花洋绉裙。
A.绾 戴 带 系 穿 着 罩 B.系 绾 带 罩 穿 戴 着
C.绾 系 带 罩 穿 戴 着 D.戴 绾 带 系 穿 罩 着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描写王熙凤衣着的一系列动词,每个动词都与相应的衣服与饰物相匹配,可谓相得益彰。
答案:D
3.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1)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2)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肖像所具有的特征来推断人物,并由此进一步推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1)贾宝玉。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善感多情。
(2)林黛玉。体弱多病,敏感多疑,美貌多情,超凡脱俗。
4.对下面各句中的“笑”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因初见贵客而异常高兴)
B.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反映出宝玉平时对下人随和平等)
C.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明笑的人物地位非同一般,无所顾忌)
D.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笑王熙凤乖巧精灵,实际上哪里预备了)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不同人物“笑”的表情的分析鉴赏。“王夫人一笑”是对王熙凤考虑问题之周到、安排事情之细致的夸奖与肯定;“点头不语”则表明这种夸奖与肯定是不事张扬的,这也符合王夫人吃斋念佛的性格。
答案:D
5.下面四句描写中的A和C各是谁?你根据什么作出判断?哪三句描写中表现了同一个人的同一种心理状态?这是谁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A再四携他上炕,B方挨A坐了。
(2)C忙拉了D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D十分推让。
(3)虽然未曾见过E,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4)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根据不同动作推断不同性格的能力。
参考答案:(1)A是王夫人,C是王熙凤。
(2)王夫人是“携”黛玉上炕,既注意礼法又很庄重;而王熙凤则是“拉”黛玉入座,为了讨好贾母表现得特别热情。
(3)(1)(2)(4)句都表现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心理状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语句的理解。C项中“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一句有错误。首先贾宝玉并非讨厌所有文章,他只是厌恶用作敲门砖求取功名利禄的“四书”“五经”,而对于《西厢记》《牡丹亭》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好爱情的书,他是爱不释手的。
答案:C
2.课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A.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词作使用的手法。
答案:A
3.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概括评价。B项概括有错误。二词并非“对宝玉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从第2题我们可以知道该词运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二词不仅没有对宝玉进行批判,反倒对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扬。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地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妈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天骂!……”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喝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妈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在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此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开心)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妈也素知黛玉的为人,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也不是。”
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4.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黛玉所言的言外之意的揣摩。
参考答案:打扰了宝玉和宝钗的相会,故意说“不巧”,语含讥刺。
5.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之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薛姨妈的理由:“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为宝玉的前途。
薛宝钗的理由:“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动机:为宝玉的身体。
李嬷嬷的理由:“葬送的我挨了两天骂。” 动机:为了自己,怕负责任。
6.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我了呢!”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的意义是什么?
①句:“他”表面是指_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_;“我”表面是指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
②句:“你”表面是指_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代词双关义的理解。
答案:①紫鹃 宝钗 林黛玉 宝玉 ②雪雁 宝玉
7.“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以及对林黛玉之言深层含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此”指雪雁送手炉。林黛玉奚落的是: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表现出的关切,而宝玉听从了她的话。
8.体会本节选部分后三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叙这一变化过程。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心理变化流程。
参考答案:喜——忧——喜(心甜意洽——心中大不悦——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9.在宝玉喝(冷)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
参考答案:表现出林黛玉身上的反抗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
深层探究
10.请分析鉴赏《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衬托艺术。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从某一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的能力。首先要筛选出相关内容,再对之进行分析鉴赏,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参考答案:(1)以环境衬人物。
贾母的居所:“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段文字描写的主体是正房大院,但并不是开始就写正房大院,而是写了曲径通幽的垂花门、对称严整的抄手游廊和掩映其中的紫檀屏风。这些建筑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建筑风格婉约细腻。转过屏风,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别一洞天的布局。五间上房金碧辉煌、飞阁流丹,显露出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华气派。而“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则能让老人怡情悦性,颐养天年。从整个建筑众星捧月的布局来看,这居所的主人贾母无疑是这个封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老祖宗、太上皇。
(2)以仆人衬主子。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这段文字从三个方面写贾母身边的丫头:一是笑脸相迎,一是争打帘笼,一是跑去回话。她们之所以笑脸相迎,倒不是黛玉地位有多尊贵,而是个中另有原因。本来一人就可撩起帘子,却三四人争着去做,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更有“飞毛腿”快步如飞,直接向贾母通风报信,惟恐落在后面。这些仆人阿谀逢迎之态呼之欲出,就是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只要她们讨得黛玉的欢心,实际上也就讨得了老祖宗的欢心,那样的话她们就可以讨得一些残羹冷炙。通过丫头近乎肉麻的“表演”,我们就可看出贾母是贾府里的绝对权威,她的喜怒哀乐能够改变仆人的命运,既可使人一步登天,又能让人坠入地狱。
(3)以定评衬宝玉。
最能反映宝玉叛逆性格的当数两首《西江月》。这两首词通过世俗之人的眼光来看待宝玉的特立独行,宝玉自然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了。正因为宝玉的“无能第一”“不肖无双”才反衬出他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性格;也正因为他的“无能第一”“不肖无双”才给一潭死水一般的贾府带来一点生气、一点活力;也正因为他的“无能第一”“不肖无双”才使得他成为《红楼梦》中极具人格魅力的人物。
高考链接
11. 简要说明下图中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至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
(1)寓意:
(2)标题: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漫画主题的把握与标题的草拟。
参考答案:(1)寓意:讽刺同舟共济之时,有些人离心离德,只贪蝇头小利的丑陋。
(2)标题:如此“团结”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