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2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1.能够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PPT、视频、铁架台、拉簧、压簧、钩码
学生准备:海绵、铁尺、皮筋、硬币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么?那你喜欢奥运会那些运动项目呢?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请大家看看这项运动你熟悉么?(播放撑杆跳视频)
2.在运动员跳起的时候你们发现他手中的杆有什么变化么?形状发生了变化(板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呢?在他去掉力以后又有什么变化呢?
3.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和这个杆具有共同性质的呢?
(二)理解“弹性”感受“弹力”进行区别
1.通过弹簧举例,请同学展示为什么说弹簧也具有和杆共同的性质呢?出示PPT,解释什么是弹性。
2.结合弹簧和视频中的杆,解释什么是弹力。进行弹簧和弹力的区分。弹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弹力是一种能是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
(三)排序实验
通过刚才的列列举,同学们发现有很多物体都是具有弹性的。请同学们对弹簧、皮筋、钢尺、海绵进行排序。,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弹性大小是不同的。
(四)弹硬币小游戏
师: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这些物体在受力后形状的改变我们是不是非常容易观察到呢?那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
通过书中弹硬币小游戏,让学生知道这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同时了解周围所有的物体都是具有弹性的,只是有一些物体在受力后形变非常微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
(五)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弹性是有大小之分的。请同学们猜想下弹性的大小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
师:老师这里有一只拉簧。先给他一个向下的拉力,它有什么变化?再去掉这个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弹簧两个大小不同的向下的拉力)这两次弹簧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猜想下弹簧拉伸的长度究竟和拉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有猜想,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在第一个拉簧上不挂任何东西,第二个拉簧上挂1个钩码,第三个拉簧上挂2个钩码,以此类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们展示实验结论。
老师进行总结:(1)钩码挂的越多,拉簧的长度越长;钩码挂的越少, 拉簧的长度越短。
(2)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就增加一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呢?
师解释:物体的弹性都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要在弹性范围内进行实验。
拓展延伸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把弓,请同学们看看这把弓是不是正是利用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制作的呢?请同学们课后也根据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