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讲义,同步练习,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10电现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讲义,同步练习,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10电现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08 00: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 现 象

【学习目标】
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原子的结构;
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作用;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 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四、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2、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源外边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要点诠释:
1、在理解电流的形成时,要知道,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也就是说,正电荷的定向移动,能形成电流。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能形成电流。“定向”是指电荷必须沿一定的方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如果电荷的移动是杂乱无章地向各个方向移动,此时,电荷虽在移动,但是却不能形成电流。
2、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按照电流方向的定义,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在金属导体中主要是自由电子(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正、负离子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 (2019?乐山中考)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  )
A.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带负电
B.甲、乙两物体均带正电
C.甲物体带负电、乙物体带正电
D.甲、乙两物体均带负电
【思路点拨】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即可判断。
【答案】D
【解析】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且丙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吸引丙物体,故乙带负电;甲物体排斥乙物体,故甲带负电。对照选项可知,只有D是正确的。
【总结升华】从丙的带电情况入手,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性逐个分析判断即可。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有四个带等量电荷的小球a、b、c、d,已知d带正电荷,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 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a、b、c  均带正电
【答案】D 【变式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答案】C
类型二、摩擦起电
2. 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答案】C
【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甲会得到电子,甲因多余电子带负电,乙失去电子,乙因缺少电子带正电,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察了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得失电子,使物体显示电性。不同的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对外显负电性;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使物体显正电性。
举一反三:
【变式】摩擦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你的猜想。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部分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
3. (2019?茂名模拟)下列物体中一定带负电的是(  )
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B.能与带正电的物体相互吸引的轻小物体
C.与带正电物体接触过的验电器
D.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思路点拨】解决该问需要掌握:
(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从而有多余正电荷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从而有多余负电荷带负电;电子会从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上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上,因此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3)明确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带负电的电子(自由电子),而不是带正电的质子;(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的性质是: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答案】D
【解析】 A、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玻璃夺电子的本领弱,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丝绸夺电子的本领强,摩擦过程中,因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不符合题意;B、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可以相互吸引,带正电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也能出现吸引现象;所以该轻小物体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不符合题意;C、原来金属球不带电,对外显中性,金属球与带正电的物体接触时,带正电物体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不带电的金属球,带正电的玻璃棒夺得电子,验电器失去电子带正电,不符合题意,D、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由于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强,容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符合题意,故选D。
【总结升华】
(1)擦起电的实质及物体不带电、物体带正电、物体带负电时夺得电子本领的强弱;
(2)相互排斥的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可能是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3)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类型三、电流
4.下列关于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正电荷的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B、只有自由电子的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C、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D、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思路点拨】(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2)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答案】C
【解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移动的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还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用电器、开关、导线流入电源的负极。
【总结升华】熟练掌握电流的成因和电流方向的规定是选择正确答案的关键,要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既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还可以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
举一反三:
【变式】(2019?遂宁中考)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有A、B两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现用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金属棒中电流方向从   到
  (选填“A”或“B”)。        
【答案】排斥;A;B

【巩固练习】
1.(2019?罗平县一模)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 的仪器,它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2.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 电跟核外 总共带的 电荷数量相等,整个原子是 的,对外不显电性。
3.(2019?大丰市一模)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 电,将该毛皮靠近带负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小球将会被 。
4.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 。
5.(2019?湖北中考)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荧光屏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吸附灰尘
6. 有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则该轻小物体(  )
A.一定带正电 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一定带负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8. 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所带的电量相等,将它们的金属球接触,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都不发生变化(  )
A.两验电器一定都带正电 B.两验电器一定都带负电
C.两验电器都带同种电荷 D.两验电器带异种电荷
9.(2019?道外区二模)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摩擦产生了电荷,使甲乙带电
10. 用一根棒去接触已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增大,则这根棒可能是 (  )
 
A.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C.
用毛皮摩擦过金属棒
D.
不带电的金属棒
11.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摩擦创造了电荷
12.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  )
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 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 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13.下列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笔杆 B.橡胶手套 C.不锈钢尺 D.陶瓷碗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远远地闻到酒香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15. 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先后放入一固定的内壁光滑且绝缘的竖直平底圆管内,甲球静止在圆管底部,乙球恰好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两小球带异种电荷
B.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与乙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乙球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且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D.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
16. 雷雨天时,避雷针的尖端就能不断地向空中释放电子,对此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避雷针中没有电流 B.电流从大地流向尖端 C.电流从尖端流向大地 D.电流方向无法确定
17.(2019?南宁四模)小芳在厨房帮助妈妈煮菜,不小心把细小颗粒的胡椒粉撒在白糖上面,为了重新把它们分离,小芳动了动筋想了想,然后动手找来了小塑料汤勺在干布上搓了搓,接着拿摩擦过的小汤勺靠近混有胡椒粉的白糖,果然胡椒粉纷纷被吸在了汤勺上,而白糖依然留在原来容器里。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胡椒粉被纷纷吸在汤勺上,而白糖却没有被吸引上来?
【答案与解析】
1.【答案】是否带电;同种电荷相斥
【解析】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答案为:是否带电;同种电荷相斥。
2.【答案】正;电子;负;中性
【解析】题目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和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3.【答案】正;吸引
4.【答案】摩擦起电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解析】毛刷和衣物摩擦带了电,带电体又能吸引轻小物体,故毛刷可以吸引灰尘和微小赃物,这是摩擦起电现象的具体应用。
5.【答案】D
【解析】电视机工作时,由于电子运动到了屏幕上,而使屏幕带了电,而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把灰尘吸引到了屏幕上。故选D。
6.【答案】D
【解析】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可以相互吸引,会出现吸引现象;带正电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则因物体为轻小物体,也能出现吸引现象;所以该轻小物体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7.【答案】A
【解析】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A正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
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道原子核是可分的,故C错误;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荷的总量没有变,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1)两个验电器带等量的同种电荷相互接触时,两个都多或都少相同数量的电子,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都不发生变化;
(2)两个验电器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时,多余电子和缺少电子的数量相同,多余电子转移到缺少电子的物体上,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都变小到闭合,达到不带电的状态。
9.【答案】D
【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A、B、将它们相互摩擦乙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甲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A、B均正确;C、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C正确;D、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产生了电荷,故D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当与物体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带的正电荷增多,因此该物体带正电。
A、因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上带负电,所以不可能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B、因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会失去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少,玻璃棒上带正电,所以可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C、用毛皮摩擦过金属棒,因为金属是导体,金属棒上很难带上电,所以不可能是用毛皮摩擦过金属棒。
D、因为该物体带正电,所以不可能是不带电的金属棒。
11.【答案】A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梳子和头发摩擦,梳子带的负电荷说明梳子得到了电子。
12.【答案】D
【解析】已知A带负电,C和A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排斥,所以C带负电;又因为A和B互相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吸引,所以B可能带正电,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也可能不带电。所以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13.【答案】C
【解析】塑料笔杆、橡胶手套、陶瓷碗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不锈钢尺是金属,容易导电,属于导体。
14.【答案】C
【解析】A、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正确;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正确;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海绵中间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
D、“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远远地闻到酒香是因为酒精分子在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15.【答案】B
【解析】因为乙球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知乙球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即:重力和甲球对乙球产生的排斥力是一对平衡力,且平衡力的合力为零。又因甲球和乙球之间的作用力为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小球带同种电荷。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和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大小相等。由此分析可知:只有B正确。
16.【答案】C
【解析】避雷针的尖端不断地向空中释放电子,说明带负电荷的电子移动方向为从大地流向尖端;而这个方向与正电荷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电流的方向是由尖端流向大地。
17.【答案与解析】汤勺与衣服摩擦起电,带电的汤勺吸引细小颗粒的胡椒粉,引力改变了胡椒粉的运动状态,而白糖重力大于带电汤勺的引力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依然留在原来容器里,所以胡椒粉和白糖被成功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