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橙色的画 人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橙色的画 人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4-07 21: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研究——教学设计(初稿)
课例题目
《橙色的画》
教材简析
<<橙色的画>>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在认识橙色及色相基础上,了解间色与原色的相互关系,感受橙色画的特点及美感,掌握主色调和同色系的深浅对比,明确想要表现什么 ?该如何运用色彩大胆夸张地表现 ,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提高学习色彩画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由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认识三间色之橙色及其色相。
2、以橙色为主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内容。
3、通过欣赏以橙色为主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橙色温暖、明快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构成的特别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调色认识不同量的红色和黄色调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认识和感知以橙色为主要颜色的画面给人们带来的特有的美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橙色的感受,在感知的基础是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教学准备
课件 、 水粉颜料、调色盘、水粉笔、作品
课例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提问导入
首先我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和场景是橙色的呢?”(课件出示橙色图片)
三、 讲授新授课
1、分析大师作品并提问
作品A:凡高《收获》这幅画里表现的是什么季节和场景?画中的色彩又给了你什么感受?(板书:喜悦)
作品B:米勒《晚钟》你能看出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吗?画中的色彩又给了你什么感受?(板书:温馨)
作品C:凡高《向日葵》这幅画里画了什么内容?画中的色彩又给了你什么感受?(板书:明快)
作品D: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和场景?这幅画在运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板书:热烈)
小结
通过欣赏了以上图片你能发现几幅画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对!橙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明快、喜悦、温馨、热烈的美感,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橙色的画》这节课。
板书课题:橙色的画
调色游戏
要研究《橙色的画》这个课题,咱们首先应当搞清楚橙色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
你知道三原色有哪些吗?
小组同学试着将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混合调一调,会出现什么颜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配出的颜色叫做间色)
如果多加一些红色会有何变化?多加一些黄色会有何变化?
(以上师再用课件动画演示一遍)
小结
这些通过加量的不同,被调出的颜色都是橙色家族里的成员。在以橙色为主的画中可以把调出的不同深浅的颜色同时运用在画面中,使画面更有层次感,更美观、更生动!
欣赏学生作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们都用橙色表现了什么?讲一讲你最喜欢哪幅画,并阐述理由。
布置作业
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想用橙色表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好,现在就让我们用橙色来绘制一幅作品吧!(小建议:如果能用自己调处的橙色就更棒了!)
评价作品

知识扩展
今天我们用原色中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了间色橙色,如果三原色从新组合搭配又可以调出哪些颜色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课例研究——有效议课
主要问题
教师建议
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分工合作不协调、主动参与性不平衡等问题。
改革教学,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认识改变教学方式的意义,明确什么是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然后分步培养,逐渐养成。开始时,可以在组织上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和鼓励,开展小组间的评比,促进小组合作、互动能力的养成。
我的反思:
《橙色的画》是人美版第六册的教材,是绘画课型中的色彩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三间色色相,了解间色和原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橙色为主要颜色的画在画面上所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能初步做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作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意识。
导入橙色——我从复习就知:三原色入手。接着出示装有红、黄色颜料水的透明玻璃瓶,通过一个小小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调橙色——学生自己动手调橙色,调配出来的色块贴出来了,很多学生调配出来的颜色统统偏红,甚至完全就是个与红色相差无几的橙红色。这个时候我抓住典型,请调配出橙黄的的学生谈谈自己怎么调配的,学生谈完心得后,我再提点到技法方面的难点:需要调配到橙黄的,就需要黄色的比例大,而红色只需要很少一点。这个时候来示范,学生就会更有收获,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动手试验过了。
感受橙色(生活中)——在课中,学生认识了橙色后,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橙色的感受,他们是没有任何情感来源的。对橙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让学生先结合自己在学校里,家里,电视中,书中的所看所想。找找身边的橙色的东西及场景。学生才非常愿意去回忆,去寻找,去发现,很快地想到了自己的衣服,家里的各种东西,秋天的树林等等一系列的橙色东西及场景。然后再带领学生观看各种橙色图片,有他们喜爱的橙色玩具,橙色书包,还有温馨的橙色小房间,美丽的橙色树林和花朵等等。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橙色东西和场景就在自己的周围,感受多亲切啊!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便很快能说出自己对橙色的感受:喜悦、温馨、欢快、明亮等等。学生的这些体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感受橙色(作品中)——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范作,这一步骤中以欣赏梵高的《向日葵》、高佳明的《打菜籽》为主。多媒体课件出示画家的画,孩子们仔细观察感受画面内容和橙色画的所带给我们的喜悦、温馨、欢快、明亮等的感觉。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知识:橙色的画并不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而是以橙色为主要颜色。在教学中,我把“橙色的欣赏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从“味道”、“视觉”、“听觉”这三个方面去体会橙色的特性。
老师的当堂示范在这里呈现。让学生对如何构图、涂色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随着画面的一步步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学生的创作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接下来通过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找到一些绘画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构图大小、色彩的运用等),结合对比画面,加深印象,为自己创作打好基础。
我对学生们提出的作业要求是:用不同深浅的橙色绘画作品。展示作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进行。
通过一堂课课下来,也却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1.欣赏环节中,强从学生中要答案,没有达到真正深入学生思想的目的。
2.老师的当堂示范,虽然给了学生在技法上有所了解,但画面的内容却框住了孩子的思想,在作品中有很多学生照抄照搬,没有自己的创意。所以在老师的示范方面还要再斟酌。
3.作业展示环节没有针对上课教室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