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运算定律-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运算定律-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08 14: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课导学案
茂县河西小学
导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初步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
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应用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
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重点: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导学案
一、复习准备
1.复习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
2.辨一辨,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17×3+117×7=117×(3+7)
2、24×(5+12)=24×17
3、4×A+A×5=(4+5)×A
4、35×(4×6)=35×6×40
二、新授
1、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80+4)×25 34×72+34×28 (40+4)×25
(40×4)×25

小组讨论完成。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吗?
88×125
3、生活中的例子:一共有多少块瓷砖?{在课件9、10、11中}
4、试算一下:39×101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35)×2=□×42+□×35
16×(40+5)=16×□+16×□
32×(B-C)=32×□-□×C
??????(2)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在课件上【15、16中。】
(3)也能应用乘法的分配律吗?:63×99+63 79×101-79
99×46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20+4)×25
????? 32×(200+3)
????? 99×11??? 38×29+38
三、课外拓展
9999×7778+3333×6666
20.14×2013-20.12×2014
2012×2012-2011×2013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四、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课
乘法分配律
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课外拓展:
9999×7778+3333×6666
20.14×2013-20.12×2014
2012×2012-2011×2013
总的设计意图: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练习时希望以充实、有效的练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关注学生,夯实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的练习设计,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我的练习活动设计力求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每个练习活动中都蕴涵着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的认识和建构。)——易混地方对比练(在第二个练习活动中两组新增的辨别题就是有目的的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的。)——难点地方着重练(学生逆向掌握乘法分配律有困难,因此练习活动中老师不遗余力的在每个环节中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二、关注学生,拓展思维——练习具有开放性。
在每个练习环节中教师总是会安排一两个具有挑战性、较为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于教材自己新增的内容。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喜欢一种“格式化”后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不能产生清晰的认识,思维水平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学生就会由似曾的模糊去搜寻已建立的数学模型,然后经过整合或改造去逼近目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模仿走向创新。
三、关注学生,重在体验——练习具有自主性。
在练习中老师都是采用先独立做或独立思考,再讨论的形式。这样重在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在讨论的过程中彰显多种方法,突显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原有认知水平。尤其是最后还有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去研究。不管学生会采用独立思考还是和同学讨论研究的方式,学生都
是在主动的重组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