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2课时课件(共61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驿路梨花》2课时课件(共61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7 19:30:42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R·七年级下册
14 驿路梨花
欣赏诗歌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驿路梨花》。
情景导入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3.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相关介绍
作者档案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背景链接
检查预习:
生字词
驿路( ) 竹篾( )
撵走( ) 修葺( )
恍惚( ) 陡峭( )
露宿( ) 漆黑( )
麂子( ) 晶莹( )

miè
niǎn

huǎng hū
dǒu



yíng
字词积累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
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听读课文
点我朗读
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我们”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一个故事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一二 三四五”学习法(预习下节)
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1)发现小茅屋——
(2)投宿小茅屋——
(3)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
(4)修葺小茅屋——
(5)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两个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一个故事
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见梨树,猜有人家
见小屋猜主人
瑶族老人
哈尼族小姑娘
解放军、梨花
初误会
再误会
解误会
回环往复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
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
——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细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
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句段赏析
3.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5.“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一、“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1、“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2、“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3、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问题探究
二、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双关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主旨概括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写作特色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
2、为突出人物形象。(赞美了……表现了……)
3、深化中心。(揭示了……表达了……)
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插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茅屋
趣味讨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驿路梨花
借花喻人
人花相映
情景交融
正侧相依
雷锋精神
梨花:
梨花姑娘:
解放军:
梨花姐妹: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建造茅屋
照管茅屋
送米、修葺茅屋
修葺茅屋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二、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任务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三、预习检测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三)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中导读】
一 、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4.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文中标记)
5.根据上一题,概括出文章的思路。

二、“一二 三四五”学习法
一个故事、二个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
1.一个故事: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2.二个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3.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文中标记)
4.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勾画批注)
5.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三、细读感悟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文中标记)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印象:

3.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事情 做事的目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
? ? ?

5.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四、句段赏析
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2.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5.写作特色: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6.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勾画批注)

7.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六、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3.有关梨花的诗句。(识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4.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A?(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B?(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 B.?????
2.选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4.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5.指出选文第⑦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

6.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7.“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二、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任务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三、预习检测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三)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中导读】
一 、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4.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梨树林边见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姑娘的妹妹,知道了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5.根据上一题,概括出文章的思路。
答案示例: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二、“一二 三四五”学习法
一个故事、二个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
1.一个故事: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2.二个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初误会)----哈尼族小姑娘(再误会)----解放军、梨花(解误会)
3.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通过小姑娘的叙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点拨:悬念一般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
4.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作用: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这是写人。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5.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三、细读感悟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示例:“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③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5.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
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四、句段赏析
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3.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5.“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五、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②“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③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画面。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示例:本文的题目“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美化环境来象征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用美丽的梨花来象征“雷锋精神”。
5.写作特色: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6.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7.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六、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答案示例: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积极“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雷锋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3.有关梨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4.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A?(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B?(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 B.????? A.修葺???????B.闪??
2.选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5.指出选文第⑦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
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6.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7.“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
?②写出具体做法;
③语言表述。(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驿路梨花》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陡qiào(峭)    竹篾(miè)    简lòu(陋)    露宿(lù)
yōu(悠)闲 修葺(qì) 晶莹(yíng) 折损(zhé)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晶莹 迁陡 茂密 花瓣 ?????B.茸毛 竹篾 蔑视 歌谣
C.明枪 夜幕 恍忽 拆损 ?????D.雷峰 作楫 陡峭 挺好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2分)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延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4.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4分)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_______(迷惘 迷茫)的暮色中。
(2)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______(飘落 飘洒)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______(恍然 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4)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______(现出 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明因为回家途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朋友导致感冒发烧,真是自作自受。
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C.学习要讲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近期,《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告诉我们的道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干部要以身作则。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7.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5分)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前面,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
8.“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2分)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9.课文有一句表达全篇主旨的话,这句话是(  )(2分)
A.山,好大的山啊!?????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C.“驿路梨花处处开。”???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驿路梨花(节选)(19分)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⑾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⑿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1.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分)

2.分析文中第六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及作用。(5分)


3.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的精神来说属于_________描写(3分)
4.文中“几行粗大的字”一句中“粗大”一词的用意是什么?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什么美好品质?(5分)


5.回顾全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  )(3分)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中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16分)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觉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1.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3分) 
?
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3分)



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4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驿路梨花》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陡qiào(峭)    竹篾(miè)    简lòu(陋)    露宿(lù)
yōu(悠)闲 修葺(qì) 晶莹(yíng) 折损(zhé)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2分)
A.晶莹 迁陡 茂密 花瓣 ?????B.茸毛 竹篾 蔑视 歌谣
C.明枪 夜幕 恍忽 拆损 ?????D.雷峰 作楫 陡峭 挺好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D )(2分)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延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4.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4分)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迷惘 迷茫)的暮色中。
(2)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飘落 飘洒)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恍然 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4)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现出 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小明因为回家途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朋友导致感冒发烧,真是自作自受。
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C.学习要讲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近期,《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告诉我们的道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干部要以身作则。
(解析:A.“自作自受”指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含贬义,用于这里不合语境;B.“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句中的意思是人工智能跨过了一道高难度的门槛,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C.“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与句子含义不符。)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解析:B项数字是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C项并列名词之间用顿号;D项感叹号应在引号里面。)
7.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5分)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拟人)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外貌描写)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前面,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比喻)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8.“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D)(2分)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9.课文有一句表达全篇主旨的话,这句话是( C)(2分)
A.山,好大的山啊!?????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C.“驿路梨花处处开。”???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驿路梨花(节选)(19分)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⑾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⑿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1.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分)
好大、起伏、陡峭。
2.分析文中第六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及作用。(5分)
幽静、优美 。营造出美丽的意境,烘托出作者舒适,惬意的心情。暗示了下文故事的情节。
3.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的精神来说属于_________描写(3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侧面
4.文中“几行粗大的字”一句中“粗大”一词的用意是什么?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什么美好品质?(5分)
醒目,易被人发现,说明主人细心、周到;表现了主人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诚意。
5.回顾全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 B)(3分)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中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16分)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觉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1.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3分) 
“我”从野菊花身上获得了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在“我”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
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3分)
示例一:A.拟人。将野菊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
示例二:B.比喻。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我”生命成长中的特殊意义,点明题意,升华中心。?
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4分)
对比。第③段中,将“我”在家中呆着与小伙伴在外面玩耍形成对比,突出了“我”的孤独、寂寞。第⑤段中,将“我”对生命的懈怠与野菊花绽放的美丽形成对比,突出野菊花顽强的生命力。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答案:材料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条件往往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态度。从中明白:我们无论身处逆境,无论遭遇什么磨难,只要选择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难字词,积累重点词语。
2.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多媒体出示)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老师阐述引入)这首诗最后两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意思是: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诗歌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就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一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去探究彭荆风想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绿色的网》《红指甲》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3.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驿路(yì) 暮色(mù) 陡峭(dǒu qiào) 太阳寨(zhài) 竹篾(miè) 火塘(tánɡ) 倚(yǐ)
喷香(pèn) 撵走(niǎn) 瑶族(yáo) 扛着(kánɡ) 麂子(jǐ) 恍惚(huǎnɡ hū)
香气四溢(yì) 修葺(qì) 菌子(jùn)
(2)多音字
露 喷 行 折
(3)词语释义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充满而流出来。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4)词语辨析
“照管”和“照顾”都是动词,都含有“关照”的意思。“照管”着重于关照、管理,多用于物。“照顾”着重于特别关心、照看,多用于人,用于物时属拟人手法。
三、听读课文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 、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4.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梨树林边见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姑娘的妹妹,知道了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5.根据上一题,概括出文章的思路。
答案示例: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课后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彭荆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红指甲》等,散文集《________》《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鹿衔草 断肠草 绿月亮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绿色的网 泸沽湖水色 2.梨花
3.“我” 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从句段、写作手法、文章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梨花”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一)“一二 三四五”学习法
一个故事、二个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
1.一个故事: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2.二个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初误会)----哈尼族小姑娘(再误会)----解放军、梨花(解误会)
3.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通过小姑娘的叙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点拨:悬念一般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
4.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作用: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这是写人。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5.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二)细读感悟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示例:“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③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5.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
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3.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5.“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四)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②“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③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画面。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示例:本文的题目“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美化环境来象征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用美丽的梨花来象征“雷锋精神”。
5.写作特色: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6.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7.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教师点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四、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答案示例: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积极“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雷锋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3.有关梨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4.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是善良纯朴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必定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助人为乐雷锋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