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09: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选择题
1.学习中国古代史,读懂朝代演变示意图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如图中①处应填入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开通大运河 D. 发展社会经济
3.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若用于隋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A.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隋文帝时经济发展快,国力强盛
C.隋文帝首创进士科选拔人才 D.隋文帝开凿京杭大运河
4.《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历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吗( )
A.581年 B.280年 C. 589年 D. 316年
5.“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渠道,绝大部分沿用了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河段。这就使大运河———这个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隋朝大运河在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方便隋炀帝巡游江都 B. 大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 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D. 平定南方叛乱
7.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9.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朝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0.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主要表明该“制度”( )
A.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巩固统治B. 推动了唐朝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C. 绝对实现了公平选拔人才D. 将人才的选拔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1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12. 《百家讲坛》中蒙曼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 三游江都 B. 三征辽东 C. 营建东都洛阳 D. 创立科举制
13.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关于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大分裂,实现了统一 ②都有重大工程的修建 ③都创立了影响后世的重大政治制度 ④开创者既对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又是一位暴君 ⑤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非选择题
14.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人才选拔】
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繁荣】
材料四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五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4)请你完成材料四中的结论部分。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什么景象?

(5)材料四、五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感悟】
(6)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
1-6:BBBCCB;7-13:ACDADDC
14. (1)隋文帝。
(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
(5)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创立科举制度,改革吏治等。
(6)成由俭,败由奢;制度和政策要合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