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限时:90分钟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谋死(móu) 絮说(xù) 辟头(pì) 憎恶(è)
B.诘问(jié) 粗拙(zhuō)守寡(guǎ) 降格(jiàng)
C.滞笨(zhì) 愧怍(zuò) 门槛(kǎn) 晌午(xiǎng)
D.哀悼(āi) 侮辱(wǔ) 取缔(dì) 疮疤(c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2分)
A.隐鼠 振悚 孤孀 菩萨 自言自语
B.头颅 烦琐 土匪 肿胀 言外之意
C.辫子 胸脯 茉莉 书斋 徽不足道
D.荒僻 镶嵌 惶恐 烦燥 大庭广众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南腔北调》,文章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
B.《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C.《台阶》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李森祥,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D.《卖油翁》节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2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意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5.古诗词填空。(4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4)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名著阅读。(4分)
如图是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请你运用图画信息,并结合自己阅读名著收获,写一段文字,介绍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要求:50-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沟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你参加爱国中学七年级一班的“沟通,从劝告开始”的主题班会。(6分)
(1)2016年5月31日是第29个“世界无烟日”,今年我国的活动主题是“拒绝烟草的危害” 。你在参加班级组织的“远离香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后,回到家中,看到爸爸正坐在客厅沙发上“吞云吐雾”,你应该怎么劝说他戒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幼儿园老师因课程需要,让所有小朋友轮流传递一朵百合花。忽然,一个小朋友说:“哇,花在跟我说话呢。”老师先问全班同学:“小朋友,花会说话吗?”全班皆回答:“不会。”老师接着对这名充满想像力的小朋友说:“我告诉你,花是不会说话的。”你觉得这位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们说的话好吗?这样教育的结果会是什么?假如你是那位幼儿园老师,听了那位小朋友的话以后,你准备怎样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38分)
(一)阅读《卖油翁》,完成题目。(12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公亦以此自矜 ( )
(2)释担而立 ( )
(3)康肃忿然 ( )
(4)康肃笑而遣之 (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体现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鲁迅与瞿秋白
早在未相见之前,鲁迅与瞿秋白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当鲁迅看到秋白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秋白将《铁流》原本的序文翻译出来,鲁迅十分赞赏;鲁迅译的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出版后,秋白写信给鲁迅说:“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毁灭》,非常的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尚未见面,但彼此已然心心相通,秋白在给鲁迅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使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像和自己商量一样。”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春末夏初,地点是北四川路鲁迅的住所。许广平这样回忆那天见面的情形:“鲁迅和瞿秋白一开始相见就真像鱼遇着水,融洽自然……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从日常生活,战争带来的不安定,彼此的遭遇,到文学战线上的情况,都一个接一个地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去得太快了似的。”为了安全起见,鲁迅还请内山夫人帮忙为瞿秋白租下了北四川路的后楼房间,3月6日,鲁迅到瞿秋白新居祝贺,并送去了一盆花。
秋白的居所与鲁迅的居所相离很近,这大大方便了双方的往来。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回忆中这样写道:“鲁迅几乎每天到日照里看我们,和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等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刻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情,两人边说边笑,有时哈哈大笑,冲破了像牢笼似的小亭子间里不自由的空气。”秋白曾说:“鲁迅看问题实在深刻,和鲁迅多谈谈,又反反复复地重读了他的杂感,我可以算是了解鲁迅的。”鲁迅在谈到一些问题时,也常常说:“这问题何芝(瞿秋白的别名之一)是这样看法的……我以为他的看法是对的。”
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1月初,在离开上海前,秋白最后一次去拜访了鲁迅。许广平后来回忆说:“鲁迅特别表示惜别之情,自动向我提出要让床铺给秋白安睡,自己宁可在地板上临时搭个睡铺,觉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稍尽无限友情于万一。”杨之华是这样回忆的:“第二天晚上,他回来了……他对我说:‘要见的都见到了,鲁迅和许先生睡了一夜地板,把床让给了我。’他带着微笑,表现了他的满意的微笑。”
当秋白在福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鲁迅积极奔走设法筹资营救,但不久就传来了瞿秋白壮烈牺牲的噩耗,鲁迅悲愤交加,他在1935年6月27日和9月1日致友人的信中说:“中国人是在自己把好人杀完,瞿即其一……中文俄文都好像他那样好的,我看中国现在少有。”“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悲痛之情,溢满字里行间。之后,鲁迅又拖着病躯,编校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亲自负责设计封面,编排校对,使《海上述林》上卷终于得以出版。
秋白曾经赠给鲁迅一首诗:“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鲁迅也曾写了一副对联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此同怀视之。”这首诗、这副对联,印证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
12.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未谋面,相互敬慕——( )——( )——痛失挚友,编校遗著。
13.文章在叙述鲁迅和瞿秋白交往的过程中,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和回忆材料,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完文章,鲁迅和瞿秋白交往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通过鲁迅和瞿秋白的交往故事,你能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父亲的“城池”》,回答1~5题。(14分)
父亲的“城池”
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河①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②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③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④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⑤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②。
⑥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⑦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注:①濉(suī)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②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
16.分析文中父母亲的心理。(4分)
(1)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②段划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当时“我”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 ,又指 。(2分)
三、写作(40分)
21.回忆一个自己难忘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 A项,è-wù;C项,xiǎng-shǎng;D项,cāng-chuāng。
2.B 【解析】 A项,振悚-震悚;C项,徽不足道-微不足道;D项,烦燥-烦躁。
3.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鲁迅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4.示例;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仿写的句子要和前面已知的句子组成排比句。
5.(1)明月来相照
(2)草树知春不久归
(3)双袖龙钟泪不干
(4)何人不起故乡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能力。
6.《骆驼祥子》以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他坎坷、悲惨的遭遇为主要情节,揭露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我们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7.(1)示例:爸爸,吸烟有害健康,为了您和全家人的健康,请您把烟戒了吧!
(2)不好。这样容易扼杀孩子的想像力,不敢大胆想像,只能按照成人预定的答案回答问题。示例:问那孩子:“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百合花跟你说些什么呀?”这样的对话,不但可以使教室变成临时剧场,更会带来无限的创意与欢乐。
【解析】 本题考查的口语交际能力。需明确劝告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以势压人、以理压人;要心理相容,让对方心服口服。
二、阅读品悟
(一)8.(1)矜:夸耀;(2)释:放下;(3)忿:怒;(4)遣:打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9.(1)(卖油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0.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句子。文中能体现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句子,其实也就是对油翁灌油过程描写的句子。
11.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能力。文中的陈尧咨“亦以此自矜”,显示其自大;“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显示油翁的自信。故选C。
(二)12.初次见面,无话不谈 就近居住,来往频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13.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似乎人物及场景历历在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方法的作用。
14.示例:①瞿秋白最后一次造访鲁迅,鲁迅让床铺,自己睡地板一事。鲁迅重情重文,对
友人的赤诚之心感动了我。②瞿秋白被捕,鲁迅积极奔走设法筹资营救一事。危难之中见
真情,面对朋友的危难,鲁迅挺身而出,筹资相救,可见其一片真情。
【解析】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5.示例:鲁迅先生是一个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爱护、同情、支持,能够肝胆相照的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三)16.①母亲认为,子女条件都很好,又有孝心,而自己劳碌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接受子女的赡养,合情合理.
②父亲想要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家人.
【解析】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是因为自己忙碌了一辈子,而子女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所以母亲觉得这样合情合理;而父亲送来劳动成果,并扬长而去,是为了表现自己,用上文原文“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据此解答即可。
17.父亲和大哥有一样的想法,父亲和大哥有共同话题.(父亲和大哥互相理解,更亲近)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通过上文“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可知大哥和父亲的想法是一样的,并且留下来种地,所以两个种地的人,想法一致,由又共同的工作,就有共同的话题。
18.示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的强烈不满,意识到父亲和我们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与孤寂,意识到我们以前对父亲的关注不够.“我”意识到了,我们从未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解父亲的内心需求,给予父亲精神上的关怀;“我”终于明白,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
19.我们希望父亲打开(拆掉或开放)他的“城池”;希望他允许我们接近,接受我们.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结合结尾处的梦境描写,梦境里面父亲“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所以愿望是希望父亲拆掉他的城池,接纳我们,“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可以看出愿望是父亲喜欢我们的亲近,一家人和谐美满。
20.父亲用卵石圈起的河滩地;父亲固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的含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回答。
三、写作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全,如惭愧的那一刻、尴尬的那一刻等。这个作文应采用第一人称,题目难度不大。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在写作时,要善于调动积累,注重细节描写。成长的路上,许多点点滴滴足可感人心怀,就选材而言,可写的事例自然很多。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原则:首先,去矫饰,少卖弄,必须是事情真实地回放,是性情真实地流露;其次,所选事例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力求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