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07:4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80年代以来以更迅猛的势头发展,它的浪潮至今并未停止。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
美国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后到70年代:黄金时期
1、原因:大危机与二战的影响;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苏联计划经济的刺激,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
各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 世纪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
2.措施:
加大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等财政政策调节;普遍建立福利制度等
(二)70年代初:“滞胀危机”
原因:过度干预、国营比重过大、凯恩斯主义、国家开支过大、石油危机、越南战争等)
(三)80年代后:经济恢复并发展
原因:发展“混合经济”;新自由主义
罗纳德·里根(1981-1989)
里根上台后,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这一对策终于见效。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
货币学派
供给学派
英国
(年平均增长率%)
法国
德国
日本
—混合市场经济
—计划指导型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
—政府主导型经济
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 从表中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什么问题?
① 80年代初,美国经济摆脱了滞胀困境,开始复苏,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
② 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
▲ 但由于里根政府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 造成了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1979年,英国政府出售英国石油公司(垄断国企)19%的股份,拉开撒切尔时代私有化的序幕。英国电讯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垄断巨头的股票被卖给民众,甚至皇家军械公司也被卖给了私有化之后的宇航公司。认为“私有化无禁区”。
思考:如何看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一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缓解经济危机从而延续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并获得较大发展。
国债大增,赤字加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消极作用
二 福利国家的建立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富引发的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领域: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发展过程:二战后发展;六七十年代完备;1973年危机后受挫;80年代后缩小规模(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高福利下政府财政重负
福利制度下的安逸生活
5.评价:
经济:保障经济安全,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政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消极: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资本外逃严重;民众劳动积极性不高。
——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第三产业兴起的背景和作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①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兴起原因:
发展速度最快
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就业人数比重迅速上升
4、作用: P89页最后一段
3、表现:
概念:新经济是一种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
四、美国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
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称之为“新经济”,它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 经济增长模式。
比尔·克林顿
(1993-1997)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与美国多年来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的问题。
数据1: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如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从数据1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果:贫富悬殊依然存在


数据2:从2000年7月起,美国经济从繁荣景气中跌落了下来,一步步跌入低谷。经济逐渐低增长到负增长。2001年以来,美国失业率逐月上升,至2001年12月份,已升至5.8%。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从数据2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社会政策
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
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新经济的出现
【探究】战后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
私有制;
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
课堂小结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1.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2.(2017课标卷3.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