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和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内在的情韵。
同学们知道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都喜欢唱些什么歌谣吗?
《诗经》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今天,《诗经》穿越了两三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不仅是时间的悠久,也有血脉的相连,让我们与祖先心灵相通,去感知那个时代的心跳与脉搏吧!
《诗经》,先秦时叫作( )或( ) ,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 )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 ,也是我国诗歌( )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 ) ,按所配乐的性质分成( )三类。“风”是 ( )“雅”是( )“颂”( )
《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赋( ) ,比是( ) ,兴是( ) 。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文学常识
(一)读出音韵美
1.自由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标出易误读的字词。
2.分步诵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让学生从语气、语调、节奏、韵律、章法等方面,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形式美。
知识卡片一
《诗经》押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类似民歌的一种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簌”。格式多样化,这也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
但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二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来诗歌押韵的规范。
知识卡片二
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往往形成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
知识卡片三
双声叠韵: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双声:参差 叠韵:窈窕
增强音调和谐和景物、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叠韵(参差)(窈窕)
(3)运用重章叠唱
《关雎》韵律和谐总结:
(二)读出意境美
1.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个任务,请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
①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②交流疑难,概括内容和人物形象。
《关雎》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诗经选译》
(二)读出意境美
1.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个任务,请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
①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②交流疑难,概括内容和人物形象。
概括内容:一个男子(君子)对女子(淑女)的追求。
人物形象:
君子:情多才
淑女:美好矜持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我们单看加红的诗句就了解了本诗讲述的故事:一个男子(君子)对女子(淑女)的追求。这叫作“直陈其事”也就是“赋”
紫色诗句都是重复的“窈窕淑女”只有一句“悠哉悠哉”意思很好理解。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考: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何关系?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和后的“窈窕淑女”有何关系?
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歌词《阿里山的姑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说关雎鸟成双成对在河边鸣叫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幸福和谐的一对。同时用鸣叫的关雎鸟引出君子和淑女。
这使得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相契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荇菜花朵嫩黄,小巧别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反复出现的参差荇菜是为了引出君子心中美好的女子即淑女。
(三)读出情感美
带着对君子、淑女的健康爱情观的赞美,带着对远古诗情的无限美好的遐想,我们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
活动一:男女生对读。
要求:在对读的过程中互相评价,是否读出了情感的变化。
活动二:分声部演读。老师读第一章节,为你们拉开序幕。男生声音低沉,读第二章节,注意读出辗转难眠的相思之苦;女生音调高而婉转,读第三章节,传达出喜庆、愉悦的气氛。
《关雎》是《诗·国风·周南》的首篇。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而有节制,悲哀但不消沉。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诗歌,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艺术形象
特点
芦苇
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
秋水
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洁白、晶莹、凉凉的。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作用:1.以景物起兴,营造了清冷、孤寂、凄迷的氛围
2.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3.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唯美的特定背景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示例:不重复,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抒情性。三章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不重复,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抒情性。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涘,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不重复,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抒情性。主人公追寻“伊人”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到”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反复咏叹表现了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同时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这个若隐若现的“伊人”一定是他的心上人吗?或者是人生的思考?仕途?理想?
“伊人”现在也指人们对梦想等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向往以及相思的苦闷。
《蒹葭》艺术手法总结
(1)起兴手法
(2)重章叠句
对比探究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内容上: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变现形式:1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相同点:
内容上: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兼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不同点: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读《诗经》使人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经》中的爱情箴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bèi)风·击鼓》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 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
——《诗经 · 卫风·硕人》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诗经 · 郑风 女曰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