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力在哪里?
年 级
四年级
学 科
科学
任课教师
教材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指导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动手合作探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重点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
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小 学 科 学 教 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激 发 兴 趣,
手压橡皮泥导入
力无处不在
谈话:同学们,看看讲台上有什么物体?
谈话(伸出一只手):这是什么?是不是也是一个物体呢?好,现在请大家睁大眼睛看这儿。(用伸出的这只手去压橡皮泥)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橡皮泥会扁了呢?
过渡:好,咱们把刚才的现象记录下来。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把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地记录下来,时时做个有心人。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分析。
指名说一说,板书()给()施加力。
力在哪里呢?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呢?(教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风吹红旗,手提水桶,手拉弓箭,汽车开动)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力,如果让我们一直说下去,说得完吗?那如果有人问你哪里有力,你会怎么告诉别人呢?(是啊!自然界里到处有力。)
讲述:力无处不在。
引导写诗:“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但我知道,当……”
风吹起落叶时;
从学生常见的橡皮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并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力的现象,描述谁给谁的力,让学生感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力 的作 用 效 果
力的大小和方向
水滴轻轻落下时;
帆船驶过湖面时;
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玩弹珠。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现象。
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做一做
想一想
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一)回忆“掰手腕”游戏,说说获胜关键,体会力有大小。
(二)弹棋子游戏,体会力有方向。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学生仔细听。
2.你们猜想一下玩这个游戏怎样才能得高分呢?
生A:力量要大一些
生B:力量要大小合适,过大了不行,过小了也不行。
生C:方向不能偏。
3.游戏验证猜想
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到游戏中验证。因此,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指名实物展示,并说一说得多少分,中靶情况,用力偏大、偏小,还是正好,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力有方向和大小,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方向。
游戏的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发现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游戏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用力方向是偏还是不偏
5.交流游戏体会:
在弹棋子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力有大小和方向,只有控制好这些,才能得高分。
6.总结并板书:
力有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二)测力的大小
介绍弹簧秤各部件名称。
介绍弹簧秤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一些物体所需要的力,并做好记录。
(三)标出力的方向
交流游戏中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学生借此体会了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 堂 小 结
当 堂 训 练
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一、填空。
1.力的单位是( )。
2、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在( )处。读数时,( )要与指针( ),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 )。
3、力有( )和( )。
4.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板
书
设
计
力在哪里?
1.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
运 动状态----运动或静止
2.力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快慢
运动方向
形状
3.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