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主备人
导 者
课 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情感目标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导 学
重 难 点
重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导 法
谈话法、演示法、实验导学法、讲解法
学 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
导学准备
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塑料尺20个、硬币三个、钩码40个(每组五个)。测力计8个。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力可以干嘛?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改变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板书: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让生回答
学生:
在复习中找到发现新知
过程与探究
过程与探究
过程与探究
过程与探究
师:如何研究呢?
生:找一些物体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橡皮筋,弹簧,海绵,塑料直尺。怎么让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生:用力
师:怎么用力?具体到每个物体
生:橡皮筋用力拉,弹簧用力压,海绵用力压,塑料直尺用力弯
师:说得真详细(掌声鼓励他)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完成活动一,并填好表一记录单。
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2)慢慢去掉所有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5分钟)
生活动......
生展示
师总结并板书:
教师:很好,我们把刚才拉皮筋、压弹簧、压海绵和弯塑料尺的过程中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教师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进行板书。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硬币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学生:没有。
教师:真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一切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
活动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刚刚孩子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我注意到有的橡皮筋拉得比较长,有的拉得比较短,刚老师还拉断了,拉断了,橡皮筋还有弹性吗?没有。也就是说弹性也是有限度的。在弹性限度内,为什么橡皮筋拉伸长度有长有短?因为拉力的大小不一样,在弹性限度内,拉力大,橡皮筋就长;拉力小,橡皮筋就短。
教师:那么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也是这样吗?
教师: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你打算怎么做?
教师:同桌之间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设计好之后就坐好,老师就知道了)
生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帮学习困难的小组。
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将注意点进行板书。
学生开始回答,教师评价。
实验注意事项:
只改变拉力的大小。
在做实验时,用同一个拉簧来做,并挂在不同的位置。完成后把每个钩码到达的位置用线连接起来。
实验器材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它。
小组内分工合作,记录员做好记录。
结束后,教师宣布开始实验并进行巡视和指导。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教师提醒学生把线连接起来。
教师:根据如果在第6个位置挂上6个勾码,你能直接用笔在纸上点出弹簧可能会达到的位置吗?
学生来点,完成后教师问你为什么能做到?
学生回答:因为根据规律应该在这个位置(这里有个计算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把勾码挂上看看是不是这个位置。
挂上后学生会知道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教师: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5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6个、7个、8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学生回答:不会,会断掉。
教师: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买或者找一个弹簧去验证一下。
1、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2、学生自己来说,教师及时辅导。
3、学生: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4、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
5、学生回答:拉力越大,越长。
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
让学生学会自学以及搜集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
这里要先让学生公布他们的数据,否则这些结论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和弹性的现象呢?
教师出示录象:1、在玩蹦蹦球2、骑自行车3、用夹子夹文件
一起来分析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在生活去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弹性或者弹力。它们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随堂练习
1.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钩码挂得越多,弹簧拉伸越 ;反之则弹簧拉 伸越 。
2.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或 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 或
,这种性质叫做 。
3.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
4.在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有 、 、 等。
5.不同的物体,所能产生的弹力大小也 。
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及时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在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和弹性的现象?
学无止尽
板 书 设 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得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得越短。
教 学 反 思
实验报告单
物体名称
受到外力
受力后的样子
去掉外力
去掉力后的样子
橡皮筋
拉橡皮筋
松橡皮筋后
弹簧
压弹簧
松弹簧后
海绵
压海绵
松海绵后
直尺
弯直尺
松直尺后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实验数据
钩码的个数
(单位:个)
0
1
2
3
4
5
弹簧的长度
(单位:厘米)
拉伸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