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5《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素材、教案)(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5《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素材、教案)(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8 20:11:58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连海英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那是因为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纵观作者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诗篇。
本文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说学生及教学目标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2.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难点在于通过从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所说的 “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四、说课时
1课时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贯彻“以读为本”,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导入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21岁的他因病双腿瘫痪,永远坐上了轮椅,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于2010年12月31日因脑溢血病逝。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他笑对苦难,是精神和思想的巨人。那是什么力量使病痛中的史铁生写成这么多震撼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怀念》,来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三)走进秋天,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2.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3.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四)走进秋天,感念母恩
1.双腿瘫痪后,“我”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
2.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3.母亲当时,自身的状况如何?(板书:母爱)
4.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用生命的代价铺就了史铁生的成长之路
5.资料助读
6..配乐读4—6段,思考: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本文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五)走进秋天,感悟生命
1.讨论:文章结尾写到菊花盛开的景象,有何用意?(板书:生命)
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母亲的怀念、对新生活的向往
2.资料助读
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将他的脊椎、大脑捐献给了医学做研究,将他的肝脏捐献给了又需要的患者。他是精神和思想的巨人!
3.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六)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你可读懂了母亲?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对母亲的怀念?
又是一年菊花开,我又来看花了, 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母亲,我想念您!________________ 。
假如你是史铁生,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坐在母亲的墓碑前,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七、说课后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课堂生成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连海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2.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介绍导入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21岁的他因病双腿瘫痪,永远坐上了轮椅,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于2010年12月31日因脑溢血病逝。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他笑对苦难,是精神和思想的巨人。那是什么力量使病痛中的史铁生写成这么多震撼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怀念》,来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三、走进秋天,感知文本
本篇文章以“看菊花”为线索
1.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2.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3.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四、走进秋天,感念母恩
1.双腿瘫痪后,“我”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
2.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3.母亲当时,自身的状况如何?(板书:母爱)
4.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用生命的代价铺就了史铁生的成长之路
5.资料助读
6..配乐读4—6段,思考: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本文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五、走进秋天,感悟生命
1.讨论:文章结尾写到菊花盛开的景象,有何用意?(板书:生命)
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母亲的怀念、对新生活的向往
2.资料助读
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将他的脊椎、大脑捐献给了医学做研究,将他的肝脏捐献给了又需要的患者。他是精神和思想的巨人!
3.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六、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你可读懂了母亲?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对母亲的怀念?
又是一年菊花开,我又来看花了, 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母亲,我想念您!________________ 。
假如你是史铁生,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坐在母亲的墓碑前,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把日子过成健康幸福的模样!!

(共19张PPT)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著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瘫痪 憔悴
诀别 捶打
仿膳 淡雅
翻来覆去
tān huàn
qiáo cuì
jué
chuí
shàn


◆生难字
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三次
走进秋天,感知文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绝望
再生希望
走进秋天,感念母恩
1.双腿瘫痪后,“我”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言语间
动作上
神态里
牵挂中
母爱藏在
3.母亲当时,自身的状况如何?
身患绝症 病入膏肓
儿子瘫痪 暴怒无常
4.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资料助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走进秋天,感悟生命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讨论:
结尾对菊花盛开景象的描写有何用意?
1983年和1984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是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1978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资料助读
2002年,史铁生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资料助读
秋天的怀念
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又是一年菊花开,我又来看花了, 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母亲,我想念您!________________ 。

假如你是史铁生,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坐在母亲的墓碑前,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中秋节将至,请为你的母亲亲手制作一个精美的贺卡,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和妈妈来一次对话心灵的旅行吧!
课后作业:对话心灵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民勤五中 方青天
?连海英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是写著名作家史铁生回忆他刚生病时,母亲强忍病痛去开导儿子鼓起生活的勇气,当儿子终于答应母亲想去看看花换换心情时,母亲却盍然离世一篇散文。作者以此来赞颂伟大的母爱,感情细腻真挚,催人泪下。
本节课的突出优点有两个:
一、以读带讲,做足了读的文章。
读得多:读的形式多,有默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师生合作读,有带表情读。师:因为作者暴怒无常,所以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生接读: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生接读: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读得巧:当学生找出:“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学生谈出对整句话的整体感受后;师再指导学生抓住本句的关键处,读进去,想开来,体会母亲的内心;把重点词体会完后,请学生在把体会送回到句子里,再去品味着读,再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充分展示了教师解读文本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厚重的思想感情。
以读带讲,使学生真正达到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一遍一个朗读的层次,一遍一个理解的深度。
二、授课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感情发展三线合一,激起了授课教师、学生、文本、听课教师四者之间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和激情。
一开始教师的情感像涓涓细流,带领学生舒缓地走进文本,带领学生去探讨:面对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边读边体会,逐渐激动起来,当交流到“好好活儿”这句时,教师正确把握了这四个字在文中的重要性,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引导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通过联想“母亲想用‘好好儿活’这四个字告诉儿子什么。这样,在一遍遍的体会读中,我听出了学生那哽咽的声音,我看到了听课教师那晶莹的泪花。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同时达到了高峰,这三者经过碰撞,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文学撼动心灵的力量展现了出来,使语文课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
金无足赤。我觉得这节课也有两个遗憾。
1、教师对课题的解读还不够。
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呢?因为我遇挫时,爱花的母亲不顾得料理自己的花,常要带我去看菊花,释放心情,当我终于答应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所以每每秋到菊黄,我就忍不住睹物思人,想起母亲。还有,作者经历过挫折,失望过,现在,他成熟了,豁达了,这不也是人生之秋吗?在这两个不同意义的秋天里,他找到了同样的灵感:“秋天的怀念”。教师好像知道学生明白课题的意义,所以自始至终没和学生交流这个话题,其实不然。
2、思想教育局限在“珍惜”上
在课的最后,教师又拓展诵读了史铁生的另外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并最后告诫学生要珍惜母爱。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加上这一点: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时应该知道父母比我们还痛,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挫折,让父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