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画校园第二课时 《形体与透视》[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徒手画校园第二课时 《形体与透视》[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12-25 13:09:00

文档简介

徒手画校园第三课时 《探险者与藏宝图》
叶辉 浙江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2005.12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线条基础和空间概念,并且了解了形体的组合概括,为本节的描绘校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增加趣味性,本节课增设了一个情景:“校园藏宝地图”。
教学任务
学会平面示意图的绘制,加深空间透视的印象。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用品
教师:校园平面示意图 ( kejian.ppt )(模拟平面藏宝地图)。
导入
1、展示模拟手绘海盗藏宝图,指导学生读取图中信息,分析不同的建筑、自然景物的位置关系。还有行进路线和藏宝的地点。
2、展示学校平面地图和航空照片,了解学校的建筑分布和地理位置。
3、用平面示意图的方式来绘制一幅校园藏宝图,以及从教室出发的行进路线和“藏宝”地点。
4、地图绘制好后,收集在一起,打乱后重新分发到班级学生手中,然后学生带着这份地图到“藏宝”地点,进行校园写生。
注意结合上一节课的透视法则明确课堂的校园写生任务:
1、近大远小。
2、成角变化。
3、用几何形来概括建筑、树木。
4、注意线条的丰富性,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变化。
5、注意取舍,突出藏宝主体,不要过多关注细节,体现徒手画简要明确的特点。
6、笔材工具的选择可以多样性,做到画面自信、果断、大胆。
评价
1、首先由学生说出自己手中藏宝图的地点,并展示写生作品,由大家判断画面与实地相附与否。
2、再由创作地图的同学说出地点正确与否,然后评价透视作品;写生的同学评价平面地图的创作,形成同学之间互评的良好风气。
3、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做到因人、因图评价,不尽相同。
备注:
课件部分图片资料来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3美术教师用书七年级教学光盘,特此感谢!徒手画校园第二课时 《形体与透视》
叶辉 浙江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2005.12
主要教学任务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增加线条形成空间的学习,初步学习透视知识和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概括物体、尝试不同角度的观察。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对徒手画的认识,了解了线条的魅力,在我们充分肯定学生作业的情况下,看到成功的学生会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而下面要讲的透视知识在小学阶段曾接触过,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而用几何形体概括物体则是为下节课更好的描绘校园做准备。
课前准备
学生:勾线笔、画纸
教师:学生作业、课件 ( kejian.ppt )、几何体
导入
挑选前一节课几幅略带疏密空间感变化的作业,引出今天的主题
空间:即生活的三维空间:长、宽、深,在三维空间中,从眼看到的物体是有透视变化的,学生的作业尽管不是很到位,但是足可以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线条有规律的疏密变化,形状有渐变的大小变化等,都形成了这种类似于透视中近远变化,也就形成了近似于三维空间的错觉。
展开
A
1、课件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和有空间变化的徒手绘画:进一步说明如何用线来表现透视效果(平行透视,即一点透视)。
2、通过课件,演示透视原理(复习)。
3、教师摆放几何形体(实物),让学生在不同角度观察,并画出几何形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可以联系初一数学课中“三视图”的学习内容讲解)。
4、通过课件展示六面体成角透视原理,并通过实际对楼房的观察加深对平面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和印象。
B
1、结合数学知识,将一件物体用几何图形分解:即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来分解组合。
2、点题:几何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形的基础,也是主体,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选取一些简笔画的作品),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把植物、学习用品、建筑用几何形来概括表现(平面的)。
课堂训练
1、对书本中的图案认真的临摹,注意线条和透视。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中不同的树和楼房,并尝试不同的角度。
作业评价
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要做到人性化评价,鼓励学生自信、大胆的表现。
备注:
课件部分图片资料来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3美术教师用书七年级教学光盘,特此感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