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二人转
林城镇中学 张卫琴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二人转(演唱形式、语言特点、表演形式、伴奏乐器);
2、能够感受《小拜年》的音乐情绪,并能体验其民间艺术的地方风格;
3、能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材分析:
二人转又名“蹦蹦”,是流行在东北的一种曲艺艺术,属于走唱类曲艺。二人转形成于19世纪初,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二人转的唱腔十分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的说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东北二人转音乐风格;
2、表现二人转方言及韵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多媒体:一《小拜年》放映)
一、复习并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艺,简单的说它是一种说故事、唱故事、说唱故事的形式。
A、聆听京韵大鼓,提问:属于哪种曲艺形式以及表演艺术家?(多媒体二)
B、继续观看大屏幕,你觉得这是属于哪种曲艺形式?(多媒体三)
生:相声、小品、二人转(意见不统一)——引入课题(师生共同探讨)
二、欣赏
1、引言:二人转曾一度是东北人民的宝贝疙瘩,这两年,它日渐转出了名声,转出了庄稼院,转出了东北三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了不少都市人的青睐。我们知道京剧被称为“国剧”,可想而知其地位之高,流传之广,但是二人转从最早的雏形开始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比京剧还要早一百年,在座各位你们有几个人知道这种民间艺术的存在呢?事实上,早些年,东北二人转就登上了国际的舞台,还获得过金奖,当时获奖的演员就是现在活跃在小品舞台上的潘长江。东北这块黑土地不仅养育着性格豪爽的东北人,还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民间艺人,他们唱着二人转走向四方。
2、播放《小拜年》 (多媒体四)
生:拍手(随音乐)
师:你是怎么理解二人转?能不能总“东北二人转”这几个字受到启发?
生:东北地区,二个人
师:你能不能从歌曲《小拜年》找到二人转的因素呢?(讨论)
3、复听《小拜年》(闭眼聆听)
生:由男、女演唱
师:这种一领一和的形式叫做——
生:对唱
4、唱唱《小拜年》
A、哼唱2遍
B、对唱
师:唱完《小拜年》你有什么感受?难吗?难在哪里?
生:东北方言难、旋律简单、韵味不足
师:方言及韵味很难表现,这正是二人转独特的风格(京韵大鼓对比)
5、欣赏《丑旦》
师:二人转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特点?
生:幽默
师:体现在哪里?
生:表演、二人搭配(丑角与旦)
师:与《小拜年》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有说、有唱、有表演
师:东北二人转有三种表演形式:①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②单出头;③一人多角。
生:京韵大鼓一人站立,自击鼓板
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争议的片段,它是属于什么形式?(多媒体三《雅马哈》)
生:二人转
师:依据是什么?
生:东北方言、有说有唱、表演形式
衔接:是不是二人转只有这些特点呢?
6、念歌词(自选一段) 多媒体五
师:分歌词A、歌词B、(拍手念)再对唱的形式的念,有什么特点?
生:说的是生活中的小事,通俗易懂
师:归纳:通俗易懂,我想东北人之所以喜欢二人转,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群众中产生演员,这几段说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接下来
7、欣赏原汁原味二人转
师:与前几个段子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注重表演,前几个段子说的多,后一个唱的多
师:归纳: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由唱多说少变成现在说多唱少,但是它们说的都是身边的事,所以又称“炕头”艺术。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二人转应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请同学来归纳一下,你认为二人转是什么?
生:二人转也叫“蹦蹦”,流行于东北地区,距今二百多年的历史۔۰۰۰۰۰۰
8、练习
A、完成表格(京韵大鼓与东北二人转)
归纳:共同点是京韵大鼓与东北二人转都是来自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B、辨别东北歌(乐)曲.(设计三、四个音乐片段)
三、课堂小结
东北二人转代表了东北的民风民情,东北人热爱它,只要是东北人都爱说二人转是东北人的二人转,说道这里,我想,二人转不仅仅是东北人的二人转,更是我们大家的二人转。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