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教案
龙游县詹家中学美术教师 朱兴平
【分析说明】
本课题“玩沙”的教学对象宜为初中阶段学生、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室外课堂环境(课堂设在江边沙滩或沙场上)。教学重点放在全体学生玩的过程之中,教师营造良好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本课题教学宜用2 ~ 3 课时,教学时不宜涉及很深的沙雕艺术的技艺专业知识,给学生有较多的“自由玩”的空间,因此课题定为“玩沙”。本教案的设计可为课堂教学,也可为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教学,本课宜在春秋季节开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沙雕艺术并进行简单的制作练习,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2、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去玩,以及激发学生表现热情。
2、关键:让学生把握沙的造型性能。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制作工具:泥塑工具、沙铲、水桶、竹片、小块三合板(每小组一套)。
2、教师准备:建筑图片资料(每小组至少两份)、相机。
教学过程:
[引言]:(教师居中,学生围坐),同学们!我看大家今天都非常高兴,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蓝天碧水、绿茵草地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并且在课上我们将一起来玩沙。
问:玩沙?老师怎么玩?
讲:我们先随意玩,然后认真玩、尽情玩,玩点东西出来。大家先做好准备工作(挽裤腿、衣袖、脱鞋子、准备好工具)。
[引言]:接下来同学们随意玩玩沙,同时注意一下沙有何特性(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玩,泥性细沙为好)。
1、堆干的沙(堆一长方体),失败(不成型)。
2、堆湿的沙(堆一长方体),先堆后切,容易做成功。
3、正方体湿沙挖空 (逐步挖空、挖大), 挖到一定程度就塌方。
4、水中的沙,没有了粘性,不成型。
教师问:刚才大家玩了以后已经初步了解了沙的特性,那么它的特性是怎样的呢?
回答:沙的粘性不好,把握沙的湿度才能造型,挖(镂)空不宜过度。
每三至四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工作小组,教师作人员调整并指定小组长。教师提供建筑图片资料(每小组自由选择),根据建筑物造型特点去选择工作场地,并做好场地清理工作。
[引言]:(呈扇形围坐,小组长记录制作要求及步骤)我们今天用湿的沙堆筑建筑模型(提供的资料均是适宜用沙造型的),采用的工具主要是双手,细部的雕琢镂空、以及整体的切挖须用所带的工具来完成。我们所要做的作品要有一定的规模(一般宽×高 = 1.00× 0.5 m左右),根据具体内容大小可作调整,总的要求是造型简略、概括,抓住基本特征,不宜精雕细琢。注意组员的分工合作。
制作步骤:
1、依据建筑物的造型,用湿沙堆成简略的外型,压实,注意整体效果。
2、塑造时自上而下,先整体后局部,挖(镂)空放到最后完成,形体可作适度的夸张、变形处理。
3、从作品整体效果出发,调整空间大关系,最后作收拾(不宜碰撞)。
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作品,教师避免事先设定过多的“怎样做”,很多技术问题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会了,待到学生出现问题再作一些指导;同时在建筑美学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参考意见(见评价内容)。
拍照评价:
给每组学生作品拍照,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总评:今天我们看到的最好作品就是大家非常投入、非常认真地玩沙过程,可以说每个同学都是非常成功的。(边拍照边评说每小组的具体作品,这里不能作过细的程序设定)。
评价内容:
1、技术层面:依据地势造形(如“布达拉宫”),塑造程度和沙的湿度控制适宜,挖(镂)空、切、削合理到位等。
2、艺术层面:造型优美、古朴、体现了某一建筑风格、粗犷有力、形象生动、建筑结构合理、紧凑、 较整体、有节奏感、有创造、夸张适度等。
点评实例(附后)
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一个认识,就是走到大自然中去玩、去体验,会使得很多事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了。好,我们下课吧。
附(点评实例):
例一(图 ),中世纪俄罗斯风格建筑,正视效果整体,建筑群依据地势造型,形体夸张、变形合理、有节奏感、挖空、削、切大胆有力,但中心建筑物塑造过于简单,主体建筑不突出。
例二(图 ),南美古代金字塔造型,结构整体、简洁、四面对称、比例匀称、体面关系处理到位、夸张适度、造型过程思路清晰,较为成功。
例三(图 ),长城——中国最伟大的古代建筑之一,学生把握它的外型及结构特征,切、挖既大胆又谨慎,做到体面关系准确,只是城墙太低,气势不足。
仅举以上三例进行点评,以体现作者教学意图。
注:本课在室外教学,因拍摄、制作水平及条件所限,教学实况录像未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望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