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苍松翠柏[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07-07 17: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苍松翠柏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不善于思考,生搬硬套,老师示范一棵树,他们几乎全班都画的是同一棵树,毫无变化,想象力的用处不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悬念的提出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为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的表现意境。  
智能目标
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
了解山水画的组成元素。
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
掌握树干及树叶的画法。
尝试创作简单的树木小品画。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树木坚强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绘画艺术,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
教具学具
毛笔、墨汁、宣纸、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欣赏国画作品导入新课 师生见面问好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次见面,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带给大家的是什么画呀?(学生举手回答)师:中国画按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下山水画。 播放三种类型的中国画图片
欣赏讨论山水画的组成要素,意境规律,构图特点。 师:请同学们分组欣赏讨论课件上出示的问题。并记录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发言, 山水画的组成要素 山、石、水、树、烟、云、雨、雾以及亭台楼阁,舟船桥梁,四季变化等。山水画的意境规律 借景抒情 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创作形式。如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写景是为了“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写形传神 “形”是指可以被视觉和触觉感知的景物的实体外貌。“神”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精神的属性和外在神态情状的个性特征,以及作者创造艺术形象时注入的主观思想感情。“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有其形,又有其神,没有无神的形,也没有无形的神,抽象的“神”是通过具体的形展现表达的,形和神是辩证统一的。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 课件出示问题课件展示具有一部分元素的作品。在课件上点击相关问题,出示相关链接。课件出示并板书。
教学进程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造物在我 山水画描写的对象虽是极端复杂,但复杂中寓意着简单,变化多端中隐藏着规律,对自然界反复观察研究,使其印在脑里,熟烂胸中,而后才能倾泻而出,任意挥洒,才能“浅露造化秘”,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天地。
探索学习 在山水画中,树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画树追求一种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如苍松的坚强挺拔,翠柏的安详肃穆,垂柳的柔情妩媚,学山水画必须先学画树,欣赏中国画作品,临摹学习画树的方法。(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拨用笔及用墨。) 课件展示树的形态,出示练习课题。播放背景音乐
总结经验 小组讨论刚才临摹时的经验及体会,总结画树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经验。 将学生总结的经验写到黑板上。
深入拓展 根据刚才的讨论及经验,尝试创作一幅画树的作品,可以是一棵或几棵一组。 播放背景音乐
深入拓展 根据刚才的讨论及经验,尝试创作一幅画树的作品,可以是一棵或几棵一组。
自评互评 展示几幅完成较好的作品,请学生评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面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 苍松翠柏
组成元素
山水画 意境规律
构图特点
借景抒情
写形传神
造物在我
临汾八中
周 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