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应莎莎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的有关知识。2.通过本课的欣赏,熟悉我国藏、蒙、新疆等几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3. 通过本节课中国民歌的学习欣赏,了解我国有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情感。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熟悉本民族、本地区民歌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民族作品的欣赏,分析了解中国民族的几大特点。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引子 二、民歌的特点 1.口头性民歌的概念: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 2.集体性 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3.流传性民歌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 4.短小精悍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5.鲜明的地方风格色彩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一民歌基础知识上进行加深,并着重分析了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大特点,而且针对当今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从此处落手,把它与民歌进行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民歌与各个音乐种类都很大的联系,它对专业音乐的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子 1.经互送礼物的游戏形式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歌。 2.出示浙江民歌《马灯调》的大歌篇并播放录音欣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民歌与一般歌曲的不同点,从而得出民歌的概念: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3.提问: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早在原始社会,它就在人们集体劳动中产生了,只因没有文字和乐谱,现以无文字资料可考,几千年来,民歌地一直紧密地伴随着劳动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1〉民歌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2〉第一部民歌总集? 《诗经》二、民歌和特点:A。口头性B.集体性C.流传变异性D.短小精悍E. 鲜明的地方风格色彩(1)音乐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曲调委婉秀丽,体现柔美的风格。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导致了民歌在音乐风格上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比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人民聪颖细致,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相反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也必须同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带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情感。(2)音乐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另外,导致民歌具有不同地方色彩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语音的差异。因为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音、语调相一致。(3)音乐欣赏少数民族民歌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很丰富,风格色彩更具特色,其体裁风格与汉族相差较大。a蒙古族一说到蒙古,许多人都会想起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蒙古族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蒙古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所以它音乐的内在品质大多饱含着苍凉、孤独、悲怜的艺术之美。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节奏宽广、速度自由、曲调悠长、带有装饰的长音;短调民歌节奏整齐有力、篇幅较短。b藏族藏族主要居住在雪峰层叠、草滩千里的青藏高原上,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信奉喇嘛教。他们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西藏民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情况。我们同学所熟悉的一般都是新颖的、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的西藏新民歌。新民歌多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了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c新疆50至60年代新疆民歌成为最具有流行性的音乐,特别是《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选用了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代表性的歌曲。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流行音乐尚不发达的时期,一批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非常受欢迎。例如《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我们新疆好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三、民歌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业音乐的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音乐欣赏 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民族音乐《彝族舞曲》2、音乐欣赏 通俗歌曲《大中国》 东北秧歌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歌以其浓厚的生活底蕴哺育着华夏儿 ,在步入新时代以后,由于受当代审美意识的影响、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大众媒体的导向,使校园中产生了一些缺乏民族审美观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师在游戏中以送礼物的形式分别演唱:河北民歌《小白菜》;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东北民歌《摇篮曲》。教师对于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的内容作进一步深入的解释。以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为例,分析民歌为什么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色彩这一特点。分别播放三个少数民族——藏、蒙古、新疆的三段舞蹈音乐录像,并演唱这三个民族的民歌作品 学生根据老师所送出的礼物,经民歌演唱的形式,回送给老师几份礼物。了解、记忆音乐欣赏南北两首《茉莉花》,分析理解民歌的第五个特点。分析、判断、了解和演唱藏族、蒙古族、新疆这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这个以民歌作为礼物的游戏形式不仅能自然的引出课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都是《茉莉花》调,但却因所流传的地区不同而民歌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此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色彩。通过学生对几个较为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接触,使它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民歌鲜明的地方风格色彩,并了解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不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