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17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二课 风格多样的静物画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分析讨论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冷暖对比等关系,同时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和想法,尝试创新静物画。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色彩对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影响,了解色彩与风格的关系,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味。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色彩关系换位练习。
难点:个性风格的大胆表现(分析和创作)。
三、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包括丰富、典型、多种风格的静物画色彩关系图片,多种材质资料等)、
静物(瓶、盘、水果、花等)
学具:学生准备颜料、彩色纸等工具
四、教学设计的简案: 课时: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出示准备的教具:瓶、盘、水果、花等。学生尝试组合,教师点评。 学生观察分析对象,选择其中喜欢的对象进行组合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组合过程中应要注意的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
播放课件,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对比效果,展示给学生大量的多种风格的静物画。 学生观看图片,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如绘画、图片、摄影作品等。 通过大量图片欣赏,引起学生对风格多样的静物画的兴趣,并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归纳总结都有哪些色彩关系?”教师点评 总结色彩关系的分类一位同学总结,一至二位同学补充自己的意见。 使学生了解静物画的色彩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
(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2)欣赏和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演示课件; 1.学生展示和讲述带来的资料;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师生共同赏析课件中的作品; 讲述自己对不同色彩关系的感受。分析并总结色彩关系的基本规律。谈谈自己对色彩关系的理解 进一步使学生从众多的画面感受到色相、纯度、色调、冷暖、构图对比所营造的不同气氛。
演示课件,进一步组织学生大胆构想,把一幅静物画做不同于原画效果的多种色彩关系的换位练习,鼓励独创意识。 畅谈自己的构想。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完善构思。 启发学生的创作欲进行发散思维
确定一幅画,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材料进行创作。 给学生分组,例如:自然分组、兴趣分组、男女分组等。 按小组创作。准备材料、工具;分析讨论,实施最佳方案;确定主题风格;决定实施步骤。 发展学生用色彩造型组织 的能力,大胆表现自己对静物的色彩感受能力,提倡集体合作方式。
练习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及时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鼓励学生独创意识。 逐步完善设计,实施制作。多材质,多形式的尝试。遇到问题互相探讨。 给学生技术上的支持,帮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同学互相谈作品的想法和感受,布置下节课的学具要求。 学生谈感想,并提出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备课组成员: 黎洲中学:任建业;肖东中学:夏金波;大岚中学:徐文霞;
城南中学:严芳; 四明山镇中:张汉元
第三课 色彩丰富的风景画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让学生掌握一些构成风景画的色彩的知识,主要掌握色调对情感的影响、色彩的对比和统一。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流言有哪些因素构成,应该如何去欣赏。
隐性内容与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色彩风景画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
难点:能够通过已有的色彩知识和绘画方法去表现内心对自然风景的感觉,通过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
学习材料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颜料、纸张等
四、教学设计的简案: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育教学目标
欣赏名画: 优秀的色彩风景图片和西方风景绘画名作 学生讨论画家绘画手法的特点总结得出,要想正确表达内心情感,必须选择恰当的色调和色彩表现手法 提高学生对绘画、色彩表现手法的了解
教师列举色彩的有关知识 学生了解处理画面色彩的基本要素,以及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法特点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色彩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展示制作好的课件:用数码相机拍摄好的校园景色(也可让学生参观校园景色) 学生欣赏校园景色,寻找、发现美丽的景色、丰富的色彩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重复播放校园景色,学生进行分组,协调每组绘画对象。教师巡回指导 每个小组成员讨论绘画手法和表现形式,用不同色调或手法进行表现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爱护学校中的一草一木
教师将绘画进行长卷式衔接、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将每组绘画进行长卷式衔接,展示出整个校园风貌,进行每个小组的自我评价和对别组的建设性评价 引导学生用笔和色彩表达出对学校的内心感情
布置展览 以班级为单位展出创作的校园风景绘画作品 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备课组成员: 黎洲中学:任建业;肖东中学:夏金波;大岚中学:徐文霞;
城南中学:严芳; 四明山镇中:张汉元
第四课:漫画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在看懂漫画的“笑点”理解漫画的特点和作用。
在前漫画技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敢画、喜欢画。
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作为漫画创作的素材,并完成完整的小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感知和表述,了解漫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不仅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幽默感”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漫画的特点及其在创作中的使用方式。
教学难点:从实际生活中选材并赋予作品“幽默感”。
三、课前准备:投影机,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
学生材料准备:喜欢的漫画和基础画具
2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1课时)1、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组织教学 1、准备学具、集中精力
2、导入新课 1、 旧课回顾,插入新课。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漫画作品,表达对不同漫画的理解。 1、 回顾2、展示漫画作品展示者:并表述选择特定漫画作品的原因;是否会让人发笑?让人发笑的原因,笑点在哪里?其他学生:看到不同漫画后的表情、语言等反应。
3、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欣赏不能马上理解的漫画,找出自己喜欢的漫画并分析“笑”的原因。“笑”都是因为“开心”吗?除了“开心”还有其他的成分吗?从情感角度出发使用不同漫画表现手法的原因。看漫画在“笑”过之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体会,了解漫画的现实意义。文字在漫画中使用方式和作用。 看懂漫画,体会其中的“笑”的共同点:“幽默感”是由“人”带来的,通过作品再传递到“人”。讨论 “笑”的不同点——a:讽刺b:幽默c:单纯相像……(把不同手法的漫画作品进行分类。)画的东西(表现对象)不同。不同的漫画中观察到的时代特征、社会现象、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漫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加工提炼。)A谈谈对幽默感的认识B谈谈对某张漫画作品的深层体会。通过比较体会:“题目”:点睛 “旁白”:辅助。
4、构思与创作 教师给学生提示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选取大众话题进行命题创作(也可放在第二课时) 根据生活实际进行漫画的构思,注意选择适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在绘画技法上以特征表现为主,简明、易懂。
(第2课时)5、展示与评价6、总结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总结、答疑 A展示作品B相互欣赏比较,评价作品。C谈谈哪位同学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使人有所收获。
四、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注:(1)一般学生对漫画题材比较热衷,教师可以“引导”为主,课时
(2)在讨论和展示的部分,可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3)区分“滑稽”、“幽默”。 区分较宽松。
* 备课组成员:城北中学:吴奇娜 丈亭镇中:徐光伟 阳明中学:谢红波
第六课 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铅笔、橡皮、直尺、彩色卡纸、剪刀、绘图本等。
导入新课:
1、 图片欣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播放一组幻灯片(其中有大量公共设施)
2、设置问题:1、请说出你在幻灯片中见到了哪些公共设施?
2、请描绘这些公共设施的色彩特征?
3、学生讨论:……
4、代表发言:……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观察都非常正确,在公共环境中,这些公共设施在给人提供生
活便利的同时,它们的色彩搭配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去认识和掌握它们色彩搭配都有那些规律和特征。
讲授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公共设施?(哪几大类)
播放幻灯总结:有信息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照明设施、娱乐设施、艺术景观设施等等。
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引导---例如交通设施的色彩醒目,对比强烈,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
教师总结:a、色彩搭配凸显设施功能导向的。
如:交通设施,色彩醒目对比强烈。娱乐设施,色彩活拨跳跃。
B、注意和环境色彩协调的设施。
如:卫生设施、照明设施等。
C、自由度较大的公共设施。
如:艺术景观设施,既可以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对艺术进行升华。
也可运用协调的色彩来使之与环境浑然一体。
分组设计一个校园公共设施的造型草图或模型。
要求:科学、实用、以人为本。
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各组展示上节课设计的公共设施造型草图。
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
相互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强调色彩的搭配。
结合各方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完成后展示作品,小组评比。
教师总结:
备课组成员:马渚中学:张俊斌;牟山中学:钱 君;朗霞中学:胡云芳
低塘中学:顾森祥;郑巷中学:闫 冬;历山中学:秦 瑜
第七课 环境设计色彩搭配
课前准备:观察居住环境(城市和乡村)的色彩特征,并收集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课件中的片最好以本地资源为主。
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的环境色彩怎么样?
学生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说明。
不同地域环境的色彩搭配。
图片欣赏:播放一组不同地方、不同色彩搭配的图片。
讨论:。。。。。。
想一想,生活中你了解的不同地域环境的色彩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通过不同途径,如电影,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
综合讨论
图片欣赏:
讨论-------什么环境;什么色彩特征?
总结
文化环境————明净,高雅。
商业环境————鲜艳,活拨。
休闲环境————自然,亲切。
娱乐环境————松弛,奔放。
居住环境————和睦,安详。
城市综合环境——宁静,开阔。
设计制作
为我们学校的环境做一个色彩搭配的计划,并画出效果图。
备课组成员:马渚中学:张俊斌;牟山中学:钱 君;朗霞中学:胡云芳
低塘中学:顾森祥;郑巷中学:闫 冬;历山中学:秦 瑜
第八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意义
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像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如何根据制作用品的需要寻找、发现合适的材料。
材料准备:
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如:各种纸材、木条(板、块)、塑料(板、布、袋、盖)、布、线、石、土、贝壳、豆子、草等,同时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选择易找的材料或者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创作。
所需相应的工具,如:剪刀、小刀、针、线、胶水、镊子、钳子、双面胶带、绘画所需用具等与材料相应的工具。(使用剪刀、小刀时强调学生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让学生事先收集各种材料带到课堂。(比一比哪组找得多)活动(1):让学生触摸、观察自己带来的材料,按不同的质地、质感等分类。 例如:光滑、粗糙 柔软、坚硬 朴实、华丽 红色、蓝色等想一想:这些不同质感、色彩、形状的材料给你哪些特殊的感觉?活动(2):想一相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日用品,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结合课件或范例图形、图片讲解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的运用。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再次体会对材料的巧妙使用。教师提示:要注意选用最简便的加工工艺进行创作,主要是构思得巧妙,注意美观。2、学生创作同学们根据已有的材料,构思、创作一件实用的作品。教师巡视各组,师生共同讨论、构思,帮助学生解决疑难。3、展示学生提供展示台,发评价表,组织学生评价。 学生提前分组。学生搜集材料。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当学生分析时老师要加以点评引入正题。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并设计)学生边看图片边体会这些原理的应用。学生看书并分析。学生以组为单位出示、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构思。学生大胆实践、创造。各组展示并讲解自己作品的设计思想、用途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发现材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研究、集体协作的学习能力。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大胆、轻松的创作空间。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意图的能力,提高成就意识。让学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意义。
备课组成员:金峰、吴娟、董丽娟
第十课 形象图表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了解,了解环境的变化,了解存在的问题,收集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资料。
学习对信息的归纳、统计、整理的方法。
认识形象图表设计的特点,认识形象图表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环境建设所起的宣传、警示作用。
在学习形象图表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绘制方法的同时,要对有关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有所认识。
应会:
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的搭配方法,用形象化的手法,完成一幅表达明确、形象简练、色彩鲜明、富于感染力的形象图表设计。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深入生活与艺术实践,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把自学维护环境与告诫他人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锻练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分析环境现象的能力,通过形象图表的设计与作品展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睥存在。深信社会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探索骈细致、耐心地逐步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学生亲身参加活动,积极思维,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展示潜在的创造力,增强责任感必使命感。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人们破坏环境对自身造成的伤害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式学习方法了解环保问题战斗英雄统计好数据,运用美术特有的形象表达出来,以警示那些不环保的人,并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难点:1、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社会现象,获取数据。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用艺术的形象化的图表设计,创造出表达准确,形象或新颖别致、或幽默、或醒目的设计,激发人们对自然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学习材料
1、相关课件
2、彩纸、铅笔、橡皮、直尺、颜料、圆规、剪刀、线、胶水等相关材料。
相关的参考书籍。
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观察生活环境中不环保的行为和现象,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来统计数据,探讨解决的办法,并设计图表的形式和图表的形象,在当地展示宣传。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一起出点子、想办法,做出满意的图表。
具体的流程是: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教师指导——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讨论交流、共享信息——设计图表——展示、交流、谈设计灵感——走向社会,共享资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把问题分成几大类,学生可以从在的方面收集信息、数据,如水、电、空气、噪音、放射元素、垃圾、森林、土壤等;或如一次性的用品(筷子、牙刷、快餐盒)、电池、易拉罐、垃圾袋等。
学生分组走向社会,收集环保的相关数据,学生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主题内容。(确定考察的时间、地点。从几个方面收集。设想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一、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数据并进行讨论,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1、思考讨论:你认为构成现代理想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现代化的城镇建设、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源、绿色的植被。)
那么,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是否令人满意呢?(学生从环境保护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进行讨论)
3、讨论这次社会调查的情况
(1)你们的合作是否愉快?
(2)设计的问题在实际考察中有没有变动?又新添了哪些内容?
(3)你们对自己收集的资料是否满意?思考:利于环保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4)全班同学相互交流,把收集来的资料共享。
二、通过欣赏、讨论课文使学生得出图表更可以对环境的变化一目了然,图表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理解 能达到宣传、警示的效果。
讨论并进行设计趣味图表(形式、图案、色彩搭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可绘画、剪贴、电脑设计)
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
教师总结:表扬出色的环保小组,指出不足。
展示优秀作业,鼓励没有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
把优秀作业在镇(社区)宣传窗上展出,警示他人。
备课组成员:何银娟 姚君平
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自己所在的生活、学习环境,确定主题,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招贴画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认识公益招贴画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感觉公益招贴画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宣传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表现形式。
难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创意,以及将创意用图文(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搭配适当的色彩,设计的主题紧密围绕“综合,探索”活动。
工具:各式颜料(水粉、彩毛、碎布、碎报纸、剪刀、胶水、KT板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录像。
镜头一:地壤龟裂,农作物枯萎。
镜头二:人畜缺水,老井干沽,辛苦担臭水。
学生回答:
引出保护自然,节约用水主题。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更应保护环境。
引出表达方式——公益招贴画。
通过展示二组图片
A组为公益招贴画
让学生学会讨论区别
B组为商业广告画
教师总结公益招贴画的概念,特点。
般矗立或张贴在公共场合。
图像色彩鲜明、强烈。
文字简练。
D、不以盈利为目的。
E、迅速传达信息。
设计要求与方法
教师展示图例,如:“和平招贴”,让学生分析讨论此画的主题,构图,色彩搭配,图文处理等。
欣赏不同绘制方法制作的招贴,辨析不同的视觉效果。(水粉、粘贴、电脑制作)
同一主题,用不同创意表达,给人的视觉感受。
教师总结
出示校园、街头不文明镜头,学生讨论确定主题、工具材料等
学生画,教师巡视,直至学生完成。(有条件制作在KT板上)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贴挂
教师总结
备课组成员:王芳、徐竹青、徐小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