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2
全解全析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C
A
C
A
A
D
A
D
B
D
C
24.B
【解析】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故排除C项。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排除D项。
25.C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26.A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信息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C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科举制实行按照地域分别排名录取的“南北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南北经济失衡,导致南北在教育文化发展上的失衡,国家为此调整政策,C选项符合题意;南北榜分地域录取贡生,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南北区别建榜选士无关,B选项错误;儒学教育的普及和科举制实行南北分榜无关,D选项错误。
28.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海国图志》一书的目录可知,该书涉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美洲各地的形势图,涉及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①正确;据卷一、卷二“筹海篇”可知,《海国图志》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②正确;据材料“《四洲志》”可知,是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组织编写,故借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成果符合题意,③正确;从《海国图志》一书的目录可知,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容,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海国图志》目录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结合所学《海国图志》的特点。
2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1937年秋洛川会议以后,八路军、新四军纷纷奔赴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力量的发展壮大使中国人民的抗战形势得以扭转,日军的作战计划被迫不断调整,A项正确。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相持阶段结束,正面战场一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排除B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红军东进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
30.D
【解析】根据“1952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国同英法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贸易协定,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方提出的,B选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签署贸易协定的活动,不能体现出美国在西方影响力下降,C选项错误。
31.A
【解析】据材料“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等信息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A正确;据材料“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这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B不是材料主旨;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材料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体现重大社会变革,D错误。
32.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的第三次征服,即以法律征服世界,是以和平方式、最为持久的征服,由此可见,法律方式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重要作用,并非是学习如何征服世界;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作用,并未涉及世界一体化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一体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C选项中“始终”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3.B
【解析】根据“16世纪末某次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人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缘政治条件,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改变了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故选B;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排除A;西班牙在海战中失败,并没有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C不符合史实,排除;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最终英国打败了荷兰,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4.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启发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材料中的理论是进化论,进化论阐明了生物物种演变发展规律,故选D;A是伽利略的成就,B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是牛顿经典力学,三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多极化趋势初显端倪,C选项符合题意;1969年,赫鲁晓夫的改革已经失败,A选项不符合题意;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期,欧洲还未开始政治一体化进程,B选项错误;两德统一是在1989年东欧剧变时实现的,D选项不符合题意。
41.(1)条件: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文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众的斗争(解决政府和民众的矛盾)
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
(2)必要: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如何: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解析】(1)条件: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从宋代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分析。特点:依据“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得出体系化,立法保障,设施齐备,依据“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可以得出全民保障,内容全面。
(2)必要:依据“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滞胀、社会福利制度弊端和局限性分析。
(3)措施: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着眼于长远利益、改革福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
42.第一阶段: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
论述: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揭开殖民扩张的序幕。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物种交换和商品贸易,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可见,世界市场进入初步形成阶段,也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15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论述: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厂出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促进西欧列强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全球性交通运输网络形成。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进入迅猛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5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资本出现,资本输出扩大。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世界紧密连为一体,世界市场总体形成。
【解析】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如选第一阶段,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然后结合所学,围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拓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具体可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分析说明。选取其他阶段也可,须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1)背景:汉番矛盾(“汉番隔离”);海疆危机(列强侵台);台湾战略地位提升。(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特点:与反侵略相结合;多种措施共举(措施全面);恩威并济;植入近代元素;阶段性、连续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加强海防;抵御列强对台湾的侵略;促进台湾开发,推动台湾近代化;凝聚台湾原住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对后世提供借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1)背景:据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汉番隔离’政策,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可知,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汉番隔离”; 据材料“1874年至1895年间,清政府在台湾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并结合所学可知,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国海疆危机;据所学可知,台湾战略地位提升。
特点:据材料“1874年至1895年间,清政府在台湾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推行‘开山抚番’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国海疆危机,“开山抚番”与反侵略相结合;据材料“从沈葆桢巡台时的……到丁日昌巡台时……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可知,多种措施共举(措施全面),阶段性;据材料““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较好贯彻,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具有连续性;据材料“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可知,恩威并济,植入近代元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本问可从加强海防、抵御列强对台湾的侵略、促进台湾开发、凝聚台湾原住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对后世提供借鉴等方面回答。
46.(1)原因: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解析】(1)原因:由材料“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可归纳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由材料“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可知,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由材料“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可归纳为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也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先欧后亚”战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消极层面,“先欧后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47.(1)理念: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君主要以身作则;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简评:唐太宗统治前期,心存百姓,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太宗晚年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晚节不保。
【解析】(1)由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得出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由材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可得出君主要以身作则;由材料“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可得出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由材料“帝王之起……乃不为难”“守成则难”,可得出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唐太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晚年则朝政混乱。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2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25.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26.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
A.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 B.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
C.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 D.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
27.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体现了
A.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 D.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28.下列摘编自《海国图志》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该书
①涉及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 ②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
③借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成果 ④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1938年,日军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从华北平原沿平汉线南下,一路溯长江西上,合攻武汉。但华北抗日力量的壮大使日军从华北抽调兵力组成北集团的计划落空,被迫将主力分作两路,一路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一路沿大别山北麓西进策应。日军作战计划的改变说明
A.敌后战场的发展打乱了日本的军事部署
B.正面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C.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D.苏联红军的东进配合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30.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31.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帽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32.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格强调
A.德国应向罗马学习如何征服世界
B.罗马人是世界一体化的伟大先驱
C.征服世界始终是罗马民族的梦想
D.法律方式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
33.蒋孟引在评价16世纪末某次海战时说:“它是跨越海洋的商业战争中第一次重大的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该海战使
A.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改变
C.西班牙尽失海外殖民地 D.荷兰丧失海上贸易优势
34.它的创立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把眼光从至高无上的、全智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勇敢地转向大自然,向自然本身去寻求自然界的各种答案。该理论
A.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加速了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D.阐明了生物物种演变发展规律
35.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10月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提出的对外政策新的见解和政策思想。在此政策的推动下,联邦德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A.苏联改革成效显著,成为德国巨大的威胁
B.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向政治经济联盟过渡
C.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之端倪
D.两德即将统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代社会救济思想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摘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当然,宋朝的福利救济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着“财政支撑不足”的压力,还存在着许多被人诟病的“养懒汉”和“福利腐败”问题。
——摘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
问题一、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2012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问题二、福利制度能走多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社会条件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三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400多年的时间。
阶段
状况
关键词
第一阶段
初步形成
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
迅猛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
总体形成
垄断资本、第一次世界大战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整理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指出该阶段的起止年代,并补充相关史实,围绕世界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关论述。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汉番隔离”政策,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并禁止大陆人民移台、1874年至1895年间,清政府在台湾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从沈葆桢巡台时的“今欲开山,则曰通水道、曰招垦户、曰设官吏……今欲抚番,则曰通语言、曰教耕稼、曰设番学”;到丁日昌巡台时“夫所谓开路抚番,其根源仍在兵事、吏治兵事一有起色、则番不期抚而自抚”;再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较好贯彻,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松林《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山抚番”政策实行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山抚番”政策的作用。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昏庸)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听取各方意见)也;其所以暗者,偏信(只相信面之词)也。”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打江山)与守成(守江山)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天下破败混乱),覆彼昏狡(统治者昏庸害民),百姓乐推(老百姓拥戴新君),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上天也支持眷顾),乃不为难。然既得(得天下)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体,百姓凋残而侈务(奢靡浪费之事)不息,国之衰弊,恒(永远)由此起。以斯(此)而言,守成则难。”
——选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