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4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A
B
A
C
B
B
B
C
C
B
C
24.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布币的形制是仿照古代的农具形状铸造的,所以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故选A项;布币形制的变化是从美学功能和便于携带以及计量等方面考虑的,不是折射中国政局的统一,也不是由于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导致币形混乱,故排除B、C项;布币的名称是由其形制演化而来,而不是因为制作材料,故排除D项。
25.A
【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
26.B
【解析】根据材料“夫笼、钐、绰三物而事”“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的农具是把笼、钐(很长的大镰刀)、绰组成,并且用途多样,说明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农具,没有涉及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耧车相关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配套使用的农具有利于提高效率的问题,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并且男耕女织协作的生产方式不是宋朝形成,故D选项错误。
27.A
【解析】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8.C
【解析】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同外国进行贸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允许五口通商,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导致广东贸易的不景气,C正确;民族意识增强不符合材料贸易体制转变的信息,A错误;此时列强主要是商品输出,B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是贸易体制转变的结果,并不是清朝宫员的指使,D错误。
29.B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出,甲午战争中中实际支出的军费总数远远超过日本,但结果是中国战败,说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B;表格数据不能看出清军和日军的装备,排除A;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是甲午战争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中共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出来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但是当时属于民主革命阶段,因此提出完全解放中国于外国资本压迫之下,但是鉴于当时需要反抗国民党,因此主张避免与列强发生过早的武装冲突。所以当时中共中央的指示是鉴于革命形势的需要,选项B正确;中共中央仍然主张“完全解放中国于外国资本压迫之下”,可见其对列强对华政策认识与之前是一致的,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分歧,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完全解放中国于外国资本压迫之下”但“避免与列强发生过早的武装冲突”意味着中共与列强之间是对立的,选项D排除。
3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0年冬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农轻重比例逐步趋于协调,说明纠正“左”倾错误取得一定成效,故B正确;A项中的“显著增加”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表格数据来看,重工业比重下降,排除C项;农轻重比例逐步趋于协调,说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除,排除D项。
32.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罗马贵族对平民政治权力的让步,有利于扩大罗马共和制国家的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的本质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A选项排除;罗马帝国的形成是在公元前27年,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公民法的发展,与罗马私法无关,D选项排除。
33.C
【解析】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使各州水域开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美国水上航运业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有利于美国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故选C;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排除A;联邦法院的裁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没有体现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排除B;材料反映了联邦制下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司法原则,排除D。
34.B
【解析】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修筑于1961年8月,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柏林墙的修筑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有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可知,德意志人遭到驱逐,没有体现民族自决原则,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与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35.C
【解析】根据材料“1976年……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这个选择已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年西方爆发世界新经济危机,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取消对经济的干预”,表述绝对,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各国纷纷通过减少干预来缓解经济危机,排除D项。
41.(1)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异: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自发形成;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被动形成。
原因: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自发形成的;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2)意义: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1)“相同”,根据材料一信息“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 和材料二信息“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由材料一信息“城市化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的城镇化,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和材料二信息“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得出: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由材料一信息“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械化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发展为城市”和材料二信息“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自发形成;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被动形成。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意义”,根据材料二信息“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
42.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论述: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提出未来社会理想蓝图。同时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其政治制度实践,实现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例如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独立宣言》宣言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并为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集中体现了美国革命者对“原则民主”的认同。进而又把“原则民主”精神付诸于政治实践。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为《独立宣言》所宣布的各项政治民主原则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达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制衡,以体现“原则民主”对自由、民主、平等等核心价值的追求。
综上,“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力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明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含义,理清两者的关系,然后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等,将其明确表达出来。接下来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如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分析民主原则和程序原则的统一及其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过程中以两到三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对程序民主和原则民主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说明,最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升华,即明确其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也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或世界古代史上民主政治的程序性及原则性的关系,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论题明确,逻辑清楚、表达清晰。
45.(1)原因:原有的工资制度挫伤了劳动者积极性;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提高。
(2)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基本工资标准没有相应调 整;忽略了工作性质的区分,出现“脑体倒挂”现象。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1956年起实行的等级工资制所带来的劳酬脱节、激励作用差等弊端”,“改革开放后,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旧制度的弊端、新形势的需要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等方面,分析1985年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
(2)评价:根据材料中“决定启用等级工资制”的原因,“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直未变”,“忽略了区分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积极作用到具体问题存在等,对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46.(1)原因:法国因被削弱,但仍试图保持在叙利亚殖民利益;英国在近东势力增强,向叙利亚扩张;雅尔塔会议后,美苏默认英国扩张意图;叙利亚民众民族意识增强,争取民族自决。
(2)影响:延缓了叙利亚独立发展历程;加深了英法矛盾;提供了大国进一步干涉叙利亚事务的借口;不利于叙利亚甚至近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解析】(1)原因:据材料“我们在1941年就宣布给予叙利亚独立。只是由于我们仍是托管国.还有防务和维护秩序的责任。”可知,1940年法国沦陷,法国力量被削弱;仍试图保持在叙利亚殖民利益;据材料“而英国依靠封锁、海上霸权和对运榆的垄断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完全控制了东方国家的贸易。可知,英国在近东势力增强,向叙利亚扩张;据材料“早在雅尔塔的交易中,丘吉尔就从罗斯福和斯大林那里得到在大马士革为所欲为的自由。”可知,雅尔塔会议后,美苏默认英国扩张意图;据材料“1945年5月28日,我们在大马士革的所有部队驻地都受到了暴动群众和由叙利圣宪兵组成的部队的攻击,他们配备有英国制的冲锋枪,机枪和手榴弹。”可知,叙利亚民众民族意识增强,争取民族自决。
(2)影响:本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延缓了叙利亚独立发展历程;加深了英法矛盾;提供了大国进-步干涉叙利亚事务的借口;不利于叙利亚甚至近东地区的和平稳定等方面回答。
47.(1)开通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及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心胸开阔,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解析】(1)根据“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得出开通了丝绸之路;根据“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臣往来络绎不绝,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得出建立了汉朝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及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途经匈奴境内被捕获”“又被俘获”“张骞再次出西域”得出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根据“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得出心胸开阔,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得出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读图据此可推知
A.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 B.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
C.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 D.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
25.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6.下图所示为宋代的一种收获农具,《农书》记载该农具“夫笼、钐、绰三物而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据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剩 B.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
C.耧车得到一定的推广 D.男耕女织协作生产形成
27.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28.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十三行生意明显萧条,原本最开通的广东人突然变成最激进的排外主义者,以为广东现在的不景气,都是这些洋人惹的祸,当时广东人的排外主要是由于
A.民族意识的增强 B.列强的资本输出
C.贸易体制的改变 D.清朝宫员的指使
29.下边为甲午战争中中日实际支出的军费总数。预测推知
国家
军费支出(亿日元)
中国
3.5836
日本
≤1.25
A.清军装备远胜于日军 B.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清军战败是历史偶然 D.清政府大力支持战争
30.1927年8月,中共中央一方面重申“完全解放中国于外国资本压迫之下”。另一方面又指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过早的武装冲突”。由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重新认识列强的对华政策 B.鉴于革命形势的需要
C.对列强认识不同导致政治分歧 D.为了争取列强的支持
31.下列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单位:亿元),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的成效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32.公元前445年罗马立法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67年立法肯定平民出任执行官权力,公元前287年通过了平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的法案。这些法案
A.以维护平民权益为目的 B.以罗马帝国扩张为基础
C.扩大了贵族共和的基础 D.推动罗马私法体系形成
33.180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拥有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这一裁决
A.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 B.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
C.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 D.体现了邦联制下的司法原则
34.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渡、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一难民潮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 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 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35.英国首相卡拉汉在1976年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个选择已不存在。”这反映了
A.自由放任政策符合英国的现实 B.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对经济的干预
C.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 D.政府将提高税收和开支应对危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械化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发展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直接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城市化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的城镇化,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纽,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堿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晚清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原则民主”指的是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而“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两者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关心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保障社会公正的必要性问题,比较抽象,带有“务虚”的意味,也都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后者则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人民大众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实际参与,属于“务实”的精神,也更善于接受客观现实的限制。两者之间不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但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层面。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解决从1956年起实行的等级工资制所带来的劳酬脱节、激励作用差等弊端.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了《国际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启用等级工资制。该工资制将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分成四个部分,即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每月40元的基本工资是按照改革前个人生活水平的费用决定的,这个标准在改革开放后,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直未变。更为关键的是,这次改革忽略了区分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机关、事业单位等都实行一样工资制度,不利于激发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当时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让老百姓不禁感慨“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摘编自何亮亮《腾飞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我们在1941年就宣布给予叙利亚独立。只是由于我们仍是托管国.还有防务和维护秩序的责任。敌人的蹂躏及其后果,使精疲力竭的法国丧失了昔日的力量。而英国依靠封锁、海上霸权和对运榆的垄断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完全控制了东方国家的贸易。早在雅尔塔的交易中,丘吉尔就从罗斯福和斯大林那里得到在大马士革为所欲为的自由。1945年5月28日。我们在大马士革的所有部队驻地都受到了暴动群众和由叙利亚宪兵组成的部队的攻击,他们配备有英国制的冲锋枪,机枪和手榴弹。我在6月2日公开提出,叙利亚问题必项全部提到法、英.美.苏、中五”大国”会议上解决。我们的提议无疑地遭到了英美两国的断然拒绝。至于将来。我毫不怀疑,我们的老”盟友”在地中海东岸国家所支持的骚动,将在整个近东发展成反对这些笨拙的魔术家的浪潮。
一摘编自(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分析1945年叙利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叙利亚问题形成悬案的影响。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骞(?—前114),城固县人(今属陕西),“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途经匈奴境内被捕获,扣留十余年之久,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后设法逃出匈奴西行至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东归,张骞返回长安,行经匈奴时,又被俘获,被拘一年多适逢匈奴内乱,方逃出,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初行时百余人,生还的仅他和堂邑父而。张骞把他在西域了解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汇报给武帝。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他和副使出使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臣往来络绎不绝,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整理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张骞取得功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