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6(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6(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14:12:29

文档简介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6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C
B
A
D
A
B
A
D
B
A
D
24.B
【解析】三则史料均论证了西周分封制在实行过程中侧重王族子弟,通过这一制度将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选项B正确;选项A在第三则材料中体现,根据孤证不立原则,可以排除A;宗法制有利于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选项C排除;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而且西周时期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25.C
【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6.B
【解析】唐朝开放繁荣,是空前的大一统帝国,表现出宏大的盛世景象;宋朝商业经济繁荣,文化气息浓厚。因此女性服饰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对这一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于”的要求,排除B、C、D项。
27.A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题中反映的是清代前期手工业中的罢工反抗现象,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体制造成的冲击,但不能说明经济由盛转衰,也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排除B、C项;清朝前期中国的无产阶级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始终未能产生新的生产力因素。
28.D
【解析】据材料“时间1793---1873年……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仪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可知,历时八十年,外国使节才得以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充分说明了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性,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及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只是强调“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仪觐见中国皇帝”,A、B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仪觐见中国皇帝”,没有体现封建顽固派阻碍外交近代化,C错误。
29.A
【解析】文祥等大臣极力维护曾国藩是由于曾国藩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有助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权力的增强,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汉族官僚地位的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文祥等和曾国藩之间并没有体现满汉官员矛盾加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B
【解析】根据材料,学者高度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历史走向、思想观念体系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在明确经过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引领了之后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文学革命和文化平民化,与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走向不符,A选项错误;将改造中国的实践,从器物推进到制度层面的,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不符,C选项错误;意识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全面清算,不能说明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D选项不符合题意。
31.A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基于农民阶级“自发性和盲目性”,其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他赞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A选项符合题意;稳定粮食和市场生产供应是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目标,B选项不符合题意;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与“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且这一时期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选项不符合题意。
32.D
【解析】雅典普通公民都有可能随时成为高级官吏,说明公民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雅典公民的平等参政权,包括了不贤能的人,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社会平等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材料只体现了政治平等,而不能说明社会平等,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政治上的平等权,而不是政治特权,故排除C项。
33.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并且罗马教皇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也支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说明重视人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社会普遍的需求,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层的信息,排除A;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与封建教会、教皇没有共同利益,排除C;罗马教皇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家的支持,不一定是资金支持,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
34.A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可知这些公司大大促进了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对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A项符合题意;17世纪时主要是以重商主义为主,还没有建立起自由贸易体制,排除B项;17世纪时世界市场刚开始出现雏形,经济全球化尚未出现,排除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D项。故选A。
35.D
【解析】从示意图来看,本世纪初发展中国家GDP占世界比重有较大提升,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GDP的变化,不是制造业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排除C项。
41.(1)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华民族倡导“五族共和”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五四运动中民众爱国热情的推动;反帝斗争任务的明确提出。
(2)主要区别: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意识主要由外部因素推动产生;中国知识精英分子起到了主导作用。西方国家主要是国家内部封建王权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意识由内部产生;民族主义与人民主权相结合。
【解析】(1)原因:根据“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得出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根据“‘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得出中华民族倡导“五族共和”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根据“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般国人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压迫的共同民族命运”得出五四运动中民众爱国热情的推动;根据“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和认定”得出反帝斗争任务的明确提出。
(2)主要区别:根据“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得出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意识主要由外部因素推动产生;根据“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得出中国知识精英分子起到了主导作用。根据“民族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得出西方国家主要是国家内部封建王权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意识由内部产生;根据“是两种主权即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的互动过程”得出民族主义与人民主权相结合。
42.示例:斯达汉诺斯运动发生于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斯大林一方面肯定了它提高生产技术,鼓舞工人的劳动热情;另一方面,赞扬了其社会主义劳动精神,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共产党为解决根据地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认识到斯达汉诺夫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并以之为榜样鼓舞陕甘宁边区军民发展生产、自力更生。
克劳司梅特纳主要从物质利益角度出发,以经济手段来解释,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计件工资物质刺激的结果,这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未看到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精神因素。
综上,历史解释是特定时空环境的产物,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联系密切。
层次三: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结论比较合理。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
【解析】根据“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潮,是以打破当前的技术定额,打破现有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男女工人运动,它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结合所学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代背景,说明斯大林目的是鼓舞工人的劳动热情,同时赞扬了其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根据“1942年”“是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的新生事物”,结合所学1942年中国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困难的社会背景,说明毛泽东意在以之为榜样鼓舞陕甘宁边区军民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根据“这个制度实际具有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人们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工资外更多的收入”,联系联邦德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说明克劳司梅特纳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分析斯达汉诺夫运动,未看到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精神因素。
最后说明,历史解释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身份、立场等关系密切。
45.(1)目的:取代原来流通的法币控制经济;抑制通货影胀,稳定物价;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在政治和军事上打败共产党奠定经济基础;维护自身的统治。
(2)原因: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没有严守发行限额;广大民众的不信任;国民经济崩溃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目的和失败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面对国统区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控制经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及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等方面来回答。
(2)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军事上的失败和金融上的崩溃互成因果”“于11月11日正式宣布放弃限价政策”“这直接导致民间挤兑黄金的疯狂”“金圆券发行的票额也越来越大,导致政府信誉大失”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46.(1)政策: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煽动俄国人民,动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提出“十四点”原则与《和平法令》抗衡;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苏俄继续參战。
(2)原因:俄国人民厌战情绪高涨;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需要;威尔逊政府仅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
【解析】(1)政策:据材料“1917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命令所有的美方代表不要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进行任何直接交流”可知,不承认苏维埃政权;据材料“当俄德进行单独媾和时,美国驻俄大使煽动说享有140多年自由的美国人民向仅仅享有10个月自由的俄国人民表达强烈的同情,以为这样能激起俄国人民起来反对苏维埃的战争……”可知,煽动俄国人民,动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与《和平法令》抗衡;据材料“……企图以经济手段迫使苏维埃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接受美国的要求,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可知,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苏俄继续參战。
(2)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俄国人民厌战情绪高涨;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需要;威尔逊政府仅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等角度回答。
47.(1)事迹:科举及第,走上仕途;勤于政事,造福百姓;严谨治家,生活简朴;乐于助人,提携后辈等。
(2)影响: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发展,官民关系和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任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后世做出了为人、为政的楷模等。
【解析】(1)事迹:由材料“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可归纳为科举及第,走上仕途;由材料“在地方上每到一地……造福一方”可归纳为勤于政事,造福百姓;由材料“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死后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可归纳为严谨治家,生活简朴;由材料“然而他喜欢将钱财送给别人……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可归纳为乐于助人,提携后辈。
(2)影响:由其政治作为可知,其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发展,官民关系和谐;由其对后辈的提携可知,其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任用;由材料“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及其个人品格可知,他为后世做出了为人、为政的楷模,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6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
记 述
出 处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殷周制度论》
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
B.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D.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5.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26.唐朝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A.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D.学术思想的衍化
27.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 B.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28.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仪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 B.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封建顽固派阻碍了外交近代化 D.外交近代化过程艰难
29.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身满人的文祥、奕诉等大臣极力维护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的主张。这说明
A.洋务运动的实质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B.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C.汉族官僚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D.民族危机加剧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
30.有学者认为,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具有“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回眸近代百年的中国历史,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C.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D.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31.在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32.古代雅典,公民在一生当中都有机会当官,就连最微不足道的、最不起眼的普通公民,在今天都有可能成为城邦最高官吏。这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选举注重选贤举能 B.公民社会平等得到保障
C.普通公民拥有政治特权 D.实现了公民的平等参政
3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罗马教皇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支持了很多艺术家进行创造。这种现象表明
A.统治阶层推崇思想解放 B.人性是社会普遍的需求
C.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 D.艺术创造需要资金支持
34.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A.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
C.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5.下面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GDP占世界比重变化图。对图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萎缩
C.中低收入国家的产业发展均衡 D.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确立或形成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受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及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五四时期著名的反帝文告中,我们只能较多地见到一些国家意识较强的词汇……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般国人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压迫的共同民族命运,找到了各民族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和认定,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统一,对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挥了积极推进功能。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两种主权即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的互动过程。民族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种催发民族国家诞生的政治力量,民族主义却是近代的产物。这里尤其要提的是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存在民族问题,但法国革命把一种全新的因素引入民族问题,从而使各种民族因素得以重新解构、分配、组合,构建成一种全新的主义,这一新因素就是民主因素。在民主因素成为民族主义的一大要素之后,民族主义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专利了,而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的事。从此,民族主义与人民主权不再分离。
——摘编自《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中西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国家民族意识形成方式的主要区别。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史 实
观 点
斯达汉诺夫是苏联顿巴斯煤矿的一名普通采煤工人。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6小时)挖煤102吨,超过规定的工作额度13倍,一举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11月斯大林称赞“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是“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潮,是以打破当前的技术定额,打破现有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男女工人运动,它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斯大林选集》
1942年5月毛泽东在获知赵占魁(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的事迹后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的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的新生事物,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
1964年联邦德国人克劳司梅特纳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的主因是由于苏联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这个制度实际具有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人们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工资外更多的收入
——《苏维埃人剖视》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虽之前有人指出:“不管货币单位大小如何,如果政府的预算不平衡,那么通货膨胀就无法制止。”面对国统区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蒋介石迅即以总统的身份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限期收兑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面对政府的强压,国统区的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趋向稳定。不过,仅仅一个月后民间便涌现出大量黑市,金圆券对外汇比价下跌神速,军事上的失败和金融上的崩溃互成因果。1948年9月,济南失守,国民党军队精锐丧尽,内战局势急剧逆转。国民政府为解决军费问题,于11月11日正式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允许人民持有外币,这直接导致民间挤兑黄金的疯狂。同时,金圆券发行的票额也越来越大,导致政府信誉大失,最后连国民党军队都不用金圆券了
——摘编自郑《浅析金圆券的发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命令所有的美方代表不要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进行任何直接交流。当俄德进行单独媾和时,美国驻俄大使煽动说享有140多年自由的美国人民向仅仅享有10个月自由的俄国人民表达强烈的同情,以为这样能激起俄国人民起来反对苏维埃的战争,结果希望落空了。美国国务卿兰辛将苏俄的《和平法令》视为“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威尔逊则提出了“十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初衷,即声明美国作战的目标,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借此抵消《和平法令》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实现。美国政府还允许运输工业产品、铁轨、火车头的船只驶往俄国,企图以经济手段迫使苏维埃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接受美国的要求,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对于种种经济利诱,身处困境的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就此屈服。
——摘编自余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采取的主要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失败的原因。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一1052年6月20日),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在生活上,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几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死后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为官之地的百姓无论哪族人民,常常画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他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改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痛哭哀悼,斋戒三天。历代仁人志士也以范仲淹为楷模。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
——摘编自诸葛忆兵《范仲淹传》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简述范仲淹的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范仲淹的行为具有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