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8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B
D
B
B
A
C
C
D
B
B
C
24.D
【解析】A.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排除;B.兼并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D.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青铜器发生材料中的变化,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主要原因是礼坏乐崩。本题以青铜器功能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5.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颁布《五经定本》,作为学子传习儒经的依据。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北宋时期儒学复兴,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抑制佛道思想,故C错误;唐代统一经学并没有改变经学传统,故D错误。
26.D
【解析】“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正确;A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
27.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故选B。
28.B
【解析】从材料“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中可以看出,《申报》对日本采取的是膜拜态度,这为清政府中妥协派提供了一个理由,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日本的膜拜,没有反映出向日本学习,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示弱的心态,故D项排除。
29.A
【解析】材料“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A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传统与现代并存,包办婚姻依然存在,B不符合题意;一部分国人接受西方礼仪而非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依然以传统婚俗为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C
【解析】据材料“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正式确立,B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知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1.C
【解析】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而此图正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以及对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寄予的期望,故C项符合题意;由材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可知此图出现在1912年之后中华民国已建立,故AB项不符合题意;保路运动与材料中“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不符,图中侧重于对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的希望,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D
【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的任期最初由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又改为一年一任;人数也由一人增至二人,到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增为九人,这些变化推动了雅典民主化的进程,D正确;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的任期及人数的变化,未涉及国家管理效能逐步提高,A错误;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的任期及人数的变化不能保障国家决策的正确性,B错误;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的任期及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公民平等参政,C错误。
33.B
【解析】根据材料,内阁是行政和立法权的完美连接点,可知内阁对于立法、行政都有一定权力,不断超越议会,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对于国王和议会都有一定的限制,A项不符合题意;反对行政和立法,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内阁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对于议会的态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B
【解析】材料中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保护社会稳定,是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A说法绝对化,应排除;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并没有自由资本主义原则,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5.C
【解析】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各国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加深,C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排除A项;多边峰会并不仅仅是由新兴国家参与,B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41.(1)特点: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有限,主要保护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相关技术;政府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
原因: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政府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影响: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或不利于技术革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强化专制统治。
(2)主要不同:保护的主体不同:古代中国主要是由个人或家族保护;近代西方是由国家保护。
保护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的保护方式是约定俗成,近代西方保护方式是立法。
产生的影响不同:古代中国的做法不利于科技进步和推广;近代西方专利制度促进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发展。
保护的目的不同:古代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持家族对技术的独占;近代西方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条件: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化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民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借鉴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可概括出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依据“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可概括出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有限,主要服务于专制统治、政府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对保护专利缺乏专门的法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政治上,政府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思想上,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可概括出有利于强化专制统治;依据“这种传承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与世隔绝,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这种现象就与该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可概括出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或不利于技术革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般是传子不传女……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垄断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可见古代中国主要是约定俗成由个人或家族保护,近代西方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保护;由材料“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这种现象就与该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专利制度的保障,很多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推动了新发明的市场化”,可见古代中国的做法不利于科技进步和推广,而近代西方专利制度促进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发展;由材料“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很多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可见古代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持家族对技术的独占;近代西方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第二小问,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府、民众、法律、借鉴外部先进经验等角度归纳出其条件。
42.示例:论题: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阐述:1896年~1912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表现为建厂数多、投资额增加,原因在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14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时期,原因在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或者答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等]。1937年~1949年为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因为日本在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掠夺(美国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繁重的捐税负担等)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综述: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的曲折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说明:阐述时必须写出三个或三个以上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原因(影响)]
【解析】首先,借由材料表面信息提炼其背后的历史的发展实质,进而确定论题。荣氏家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族,所以材料中“荣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其次,结合所学按原因+影响的模式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论述“1896年—1912年”这一阶段时,可如此叙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表现为建厂数多、投资额增加。
最后,在写出三个或三个以上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原因(影响)后,总结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将此作为论题的升华。
45.(1)原因:西方新式供水系统的传入;天津传统供水方式落后;卫生观念的提升;租界的示范效应;清末新政”的促进;官员的推动。
(2)影响:改变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近代化。
【解析】(1)据材料“欧美国家普遍建立的新式供水系统传入中国。”、“天津传统的饮水来源主要是以井水和担运、车运的河水为主,民众取水困难且水质较差”、“1898年,天津英租界首先成立了‘天津自来水公司’”、“1902年,袁世凯主政天津,批准并扩大了‘都统衔门’时期已经开始修建的‘天津济安自来水厂’”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居民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影响;对城市卫生和管理以及提升城市近代化水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改变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近代化。
46.(1)变化:由“中立”纵容到联合抗暴;由非暴力抵抗到武力参战;由有意识形态的敌视到破除意识形态的合作。
(2)原因: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美国和人类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迫切要求等。
【解析】(1)根据材料“实行‘中立’政策”“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等信息可知,美国战略调整经历了由“中立”纵容到联合抗暴的过程;根据材料“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可知,美国由非暴力抵抗到武力参战;根据材料“9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由有意识形态的敌视到破除意识形态的敌视,与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合作。
(2)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39年11月”“1941年3月”“1941年8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及美国国家利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40年代初随着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及美国和人类的安全,这促使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合抗暴;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受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影响而改变国内政策影响的结果;根据材料“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战略的调整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迫切要求。
47.(1)背景:政治上外患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党争纷起;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李唐王朝面临危机。。济上多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百业凋零。
(2)评价:裴度知人善任,打击宦官势力;顺应历史潮流,力主平定藩镇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元和中兴”盛世的出现;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解析】(1)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外患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党争纷起;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李唐王朝面临危机。经济上多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百业凋零等方面回答。
(2)评价: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裴度知人善任,打击宦官势力;顺应历史潮流,力主平定藩镇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元和中兴”盛世的出现;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等角度回答。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08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 B.兼并战争
C.铁犁牛耕 D.礼崩乐坏
25.魏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欲谋求统一,遂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以此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这反映了唐代
A.运用政府行政手段复兴儒学 B.学术政策顺应了政治统治需要
C.借助经学抑制佛道思想影响 D.采取政治的手段改变经学传统
26.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28.《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
A.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B.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
C.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 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29.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30.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31.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孙中山托着一列满载货物(金、银、铜、铁锡、煤等)的火车。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完成推翻清朝的统治
B.呼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支持孙中山从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的转变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经济政策
32.在古代雅典,作为国家首领的执政官,最初是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公元前683年又改为一年一任,人数也由一人增至二人,到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增为九人。此变化说明古代雅典
A.国家管理效能逐步提高 B.国家决策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C.公民平等参政得以实现 D.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鲜明
33.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由此可以推断出英国该学者
A.要求继续限制国王权力 B.肯定了内阁权力的扩张
C.极力反对议会权力过大 D.希望议会尽力支持内阁
34.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分别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龄和残疾保险法》。材料反映了德国
A.消除了贫富差距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否定了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了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35.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D.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使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然而这种传承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与世隔绝,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这种现象就与该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
材料二 1624年英国政府实施的《垄断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该法律规定发明人享有约15年的专利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仿冒这项发明。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垄断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的保障,很多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推动了新发明的市场化。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发明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这种保护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体、方式、影响、目的等方面比较中国古代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荣氏家族发展历程简叙。
时间
状况
1896年—1912年
1900年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采购4部法国机器创办保兴面粉厂,在两江总督顾斥地方钟士对面粉厂的无理投诉后顺利奠基。1905年又购进了六部英制铜磨机器,生产能力翻一番。
1914年—1927年
到1921年共开设12家面粉厂,分布于上海、汉口等地,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选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1915年又出资创办中新纺织公司,7年后已有4个厂,产纱绽达13万余牧,纱绽增长率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
1927年—1936年
1932年,“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桂冠,再次落在荣氏兄弟头上。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00万元。
1937年—1949年
中新入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被推毁,大量纱锭、布机、粉磨被破毁。1938年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1946年荣德生遭绑架,上海国民党当局趁机敲诈荣家的60多万美元;荣德生四子荣毅仁在上海解放前被控“贪污罪”,缴纳“赎金”黄金10条、美金5000。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1979年。邓小平与荣毅仁等工商界五老座谈。荣毅仁提出吸引外资兴办实业的建议得到邓小平欣赏,遂创办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为中国工业化争取到了宝贵的资金援助。
从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19世纪后期,欧美国家普遍建立的新式供水系统传入中国。天津传统的饮水来源主要是以井水和担运、车运的河水为主,民众取水困难且水质较差,人们认识到“时疫流行,半由水质不洁所致”。1898年,天津英租界首先成立了“天津自来水公司”,供水区域主要包括英法两个租界。1902年,袁世凯主政天津,批准并扩大了“都统衔门”时期已经开始修建的“天津济安自来水厂”,它原只为老城区供水,后延至旧日、法、奥、俄各租界,最后扩展到近乎全市范围。随着新式供水系统的建立,天津市民开始使用抽水马桶,城市部分区域重新铺设了新的下水道系统。
——摘编自刘海岩《清末民初天津水供给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天津建立新式供水系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天津建立新式供水系统的影响。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1935-1937年,连续出台了3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1941年3月,美国又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摘编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原因。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裴度(765—839),字中立,出生于平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裴度可以说得上是唐中晩期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他于朝堂之内,力助宪宗选拔英才、打击宦官;对外则运筹帷幄,平定藩镇叛乱,使元和年间出现了自太宗、玄宗之后的又一盛世景象,史称“元和中兴”。裴度一生做人做官,出将入相,靠的是超人的才华,更靠的是为国为民的一片丹心。裴度虽个子小,却志气昂扬,经伦满腹,擅长言谈和演讲,常常令“观听者为之耸然。”在他去世之后,唐王朝便急转直下,堕入历史的深渊。但综观裴度一生,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的封建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这种斗争精神是可贵的。尤其是从他反对藩镇割据势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绩来看,他不愧为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摘编自张海峰《浅论裴度于“元和中兴”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度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裴度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