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格尔尼卡[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06-05 09: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格尔尼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7 更新时间:2004-8-16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5、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6、评价作品: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练习活动:1、 学习评价:(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五、教学点评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侯令  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他们只有听的资格。在许多的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参与。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赏教学的实处。
李老师在《格尔尼卡》的欣赏课上,以“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为基本思想,对欣赏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节课,她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学生的感受,而且还强调了理性分析。第二节课,她适时地抓住了“9·11”这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写创作心得。我认为她的这两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部分值得肯定:
(一)第一节课,李老师用的欣赏程序为:感受、认识作者、描述作品、分析诠释、评价,在这一程序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但又有教师的讲解,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学生的欣赏程序。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潜质,不能低估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的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决不是单向的、被动的。他们对生活、对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课本里,一张再好的美术作品,如果失去了学生,失去了学生的感受,还有什么价值?充其量只是一张印刷品而已!只有学生,才能赋予这张印刷品以生命力。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双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二) 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李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立体主义”、“象征”等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不认为,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在适当的场合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李老师在备课时,精心地为学生准备了有关毕加索、立体主义等资料。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李老师的创作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以及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有了欣赏课作基础,学生的创作就能从自发的状态进入到自为的状态。他们就会发生观念上的变化,尝试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去创作,这一点从学生的作业就可以体现出来。图1把飞机画成了一把剑,把大楼画成了一个人,小作者用的是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图3是以吉祥物流泪象征着9·11人类悲剧的发生,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期望。这些创作手法在《格尔尼卡》中都不难找到。如果不是教师刻意地让学生理解毕加索的艺术手法,学生很难自发地使用这些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看来欣赏的效益显现了出来。
我一直认为,要想和学生要东西,必须先要给学生东西。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必须先要“武装”他们。学生没有新的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甚至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苍白画面。
(四)《格尔尼卡》只是一节欣赏课,李老师把它上成了和创作联结的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认为,9·11是学生的重要的生活经验之一,他们在一年前经历的这个事件,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那时他们的年龄还不大,但是从报刊、电视上他们不止一次地目睹了这历史性的惨剧。他们还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从整个社会的反响中,感受到它对人类社会的震撼。所以,他们画起来,一定会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李老师的课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欣赏课应该怎么上?李老师的做法是把学生在欣赏课上学到的东西,通过创作课把它们巩固和运用。也就是说,欣赏课不单要教给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手法和艺术主张,还要通过创作进一步地理解和消化这些手法和艺术主张,只有会运用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理解了。这是否也给我们的欣赏课如何增强其有效性一些积极的启示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