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月球的秘密
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事物特点来建立模型;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环形山的成因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合理地有依据地推理假设;能够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体会在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可以再次推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基本能力,经过六年的科学学习,对模拟实验并不陌生,部分学生对宇宙的知识也有相当的了解,对月球的认识也比较多,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但学生没有通过自身的动手实验去探究过月球的相关规律,对月球也没有过长期的观察,因此,对学生来说,对月球上的环形山成因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本课也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模拟实验,尝试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我们来造环形山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材料准备
学生:每组一盆面粉、绿豆、黄豆、花生、轻重的一组玻璃小球、鹅卵石、湿抹布。
教师:一组学生材料、课件。
活动2【导入】课前谈话:
推测年龄:请看课件上的图片,你能猜猜她有多少岁吗?请你仔细观察这位模特的外貌、衣着等特征,然后推测一下她的年龄。(学生推测)——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
看来推测必须有依据也就是证据,他能使我们的认识离客观真实越来越近,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3【导入】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用有证据地推测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月球。
1.首先让我们从整体到局部好好地观察一下月球。请同学们看课件上的图片。
老师带来几张月球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是什么?(出示图片)(坑坑洼洼的环形山、)
2. 观察环形山的特点。
那环形山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不着急回答,来看一组月球上环形山的图片。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找的多。
(观察图片,思考环形山的特点。)
汇报环形山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环形山的特点,并用打比方的形式向学生介绍,。
大小不一——大的能装下海南岛,小的只有碗口那么大;
深浅不一——深的:珠穆朗玛峰装进去,只能露出一个小小的山尖,8000多米深;
分布不匀——月球的反面多,朝我们地球的这一面,正面少;
数量众多——有5万多个;
环中有环——大坑里面有小坑;
环中有峰——环形山里有中央峰。
活动4【讲授】分析成因
1.根据这些特点你又有什么疑问呢?引入(研究成因)
环形山的这些特点正好能够帮助我们对月球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分析和猜想,同学们你们觉得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陨石撞击说。
(陨石撞击、火山喷发。。。其它等等)
2. 我们先来看一个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中什么相当于陨石?什么相当于月球?模拟出来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脚的大小,体重轻重,起跳速度,起跳高度等)
原来跳沙坑里也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来研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刚才的模拟实验体现了月球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特点。月球环形山的特点有6个,同学们想一想,陨石要怎样撞击月球才会形成这些不同特点的环形山。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其中一个你们所喜欢的特点做为你们这组的研究课题来进行研究,确定好了之后,请组长拿出实验计划单,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实验计划单上的前4项。
小组汇报实验计划单前4项,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评价。
同学们汇报的很好,这是你们的推理和假设,接下来我们还是动手实践一下。实验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实验注意事项。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验。实验中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形成原因。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计划最后2项,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评价。
活动5【活动】汇报环形山的形成。
1.??请小组上台展示做的环形山,根据实验单进行汇报。
(请学生上台展示表达)
2.??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环形山的这些特点,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去研究的特点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研究。
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关于月球环形山成因的猜想。请看视频。(课件播放视频)
其实关于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也一直在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神秘的月球我们也将继续探索下去!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希望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和整理更多更详实的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