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更美好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学重点:
是设计公益海报,关注社会并能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教学难点:
是公益活动与美术学科的结合以及公益海报设计的创意。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
(教师) 各种环保海报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感受公益。
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致四到六人一组,要求各组介绍本组收集的环保海报(要求从美术语言上分析,写好相应的研究报告)。
学生将这些作品上交,请各组派代表审核研究报告,评出优胜作品。将优胜作品的报告与图片在5分钟内向全体同学介绍,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内容,请学生寻找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公益海报。导入本课的学习。
2.深入理解,提高审美。
结合几个小组精彩的演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教材上的内容,请学生评述各作品,例如《2050年的杯子》画面上是一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突出图案。底下的文字揭示了这个广告的主题——想想将来,请节约用水。
在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鼓励,并颁发最优秀演讲奖,将奖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促进学生的演讲意识。
3.归纳总结,明晰种类。
请学生在理解公益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公益海报的基本概念:即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公共)利益的广告宣传,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与做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提出问题:地球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解中突出关心社会、关心家园的主题,确立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突出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教材中各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说一说都运用了哪些设计原理,让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
在讲述、分析设计创意手法时,可展示教师收集的一些作品,并请学生根据分类原则归类、比较,加深理解,拓展知识。有意展示运用雕塑等形式制作的公益活动作品,引出公益活动的其他表现形式——雕塑、摄影、绘画等。并结合教材第23页图例进行欣赏分析。
4.深入理解,知识拓展。
请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心灵之窗——目染篇》,综合前面介绍的知识,请学生分析这幅海报设计的基本结构。分以下三个内容介绍:与主图相关的文字、具有冲击力的主题图片,表达主题的文字。分析公益广告创意的组成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学生设计的注意点:主题是公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主题文字应鲜明,图形或图像视觉冲击力强,构图别致,色彩突出。举例分析《正在失去平静的校园》,拓展学生的公益海报的创意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按小组设计一幅公益海报,并说明该海报的构成要素,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学生收集和制作的各种海报、表演的道具。
(教师)收集的各种公益宣传活动的图片、道具等;各种表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将学生制作的公益海报在教室里按类别区分进行展示。请各小组阐述本组的创意,每组选一人参与评判,选出最佳创意奖。
在交流的基础上再次阐述公益海报的构成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正因为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环境,于是就有了环境保护日,那么如何来宣传类似的节日或公益活动呢?
2.竞争表演,评选最佳。
请各组根据自己的创意表演公益宣传活动,评选最佳表演艺术奖,并当场颁奖。该小组其他同学同时在本课堂作业中予以加分。在学生表演的同时,适时提问,最佳环保创意的作品有哪些因素组成?(制订的计划、方案、标识、海报、倡议书、传单、展板、活动秩序册)在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各项设计,同时请其他组同学评判。
3.指导学习,艺术创作。
提问:如何把握整个公益宣传活动呢?
首先应确立公益活动的主题,介绍世界环境保护日等知识,让学生根据每年的主题结合学生刚才的表演分析自己的创意的合理性,或者谈谈自己的创意的新颖性。
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介绍活动所需道具的制作方式与宣传用途。
如放在水龙头边的节水标识,各种宣传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制作节能展板等。在学生原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创作,为真正的课后宣传做准备。展示教师收集的各种道具、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深化教育。
到社区及公共场所进行大型公益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及社区人员的环保等公益意识,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