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太 阳 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知道如何按要求按一定的比例对一些数据进行处理。
科学探究:
1、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能对数据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意识到太阳系中星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学准备】
太阳系课件、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2008年我国不仅成功地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而且在航天史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知道是什么事吗?(神州七号升入太空)
播放:神州七号飞入太空的实况。
看了宇宙飞船升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
2、学生交流。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能成功地在太空遨游,探索宇宙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将要向宇航员那样去探索神奇的宇宙。我们要到达的第一站是宇宙中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板书:太阳系)
3、 出示三球仪(太阳、地球、月球)
请说说这三个天体在宇宙中是怎样运行的?它们各代表着哪类天体?
⑴、讲解恒星和行星:
太阳和地球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天体。那就是恒星和行星。 (板书:恒星、行星)
①、你知道太阳是一颗什么星吗?(恒星)
在宇宙中,本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就叫做恒星。(板书:发光发热)
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就是太阳。
②、地球是一颗什么星呢?(行星)
在宇宙中,本身不会发光发热,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
㈡、认识八大行星
1、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你除了知道地球这颗行星绕太阳运行外,还有其它行星吗?
(水星、金星、火星……)
( 教师出示课件:太阳系 )
这是一幅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图,它由恒星、行星、彗星等天体构成。(演示“八大行星)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八大行星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八大行星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3、教师小结,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播放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
认识矮行星:冥王星
认识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 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如表格: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基本信息表
天体名称
与太阳的实际距离
(万千米)
实 际 直 径
(千米)
按比例缩小后的距 离
(米)
按比例缩小后的直 径
(厘米)
?太阳
? /
? 1400,000
? /
?14
?水星
? 5,800
? 4,880
? 5.8
? ≈ 0.05
?金星
? 10,800
? 12,104
?
?
?地球
?15,000
? 12,756
?
?
?火星
? 22,800
?6,792
?
?
?木星
? 77,800
? 143,000
?
?
?土星
? 142,900
? 120,500
?
?
?天王星
? 287,100
? 51,120
?
?
海王星
? 450,400
?49,500
?
?
?
板书设计 :
?????????????????????????????????????????5、 ?太阳系
太阳(恒星)
??????????????????????????????????????????行星(八大行星)
卫星
矮行星
?????????????????????????????????????? ??小天体(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动手制作构建太阳系的模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与神奇,促进学习的深化、验证。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