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 评述)[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 评述)[下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04-07 18: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 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肯定。
2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和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蕴含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德育目标 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让真正的美感动学生。
能力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蕴含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说明 本课着重于学生对传统知识的吸收和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沿着观、赏、析的路线,通过动静结合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自主的、主动的寻找想知道的知识点,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入点,让学生体验艺术美的艺术源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欣赏、评述,共同解决、处理本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有关本课图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本课图片的有关资料。
课 型 基本知识课
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方法 体验、启发、探究
引导阶段 欣赏本课展示的美术作品 留出时间让学生静静的欣赏。 教师提示欣赏画面的内容。
发展阶段 同学们围绕自己的感受,介绍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围绕自己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对画面内容理解。 重点在于理解画面中的生命的存在的形式
主要知识点:
教材中美术作品的有关知识:作者生平,年代,绘画的背景以及画面的主要内涵
收拾与整理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作业 活动一
课后拓展 一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查阅画面相关的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查阅画面相关的知识。
课后记
1 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2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 材 编写极为简单 ,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
3 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 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寻找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相关资料。
引导阶段 展示相关资料。 检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情况。
发展阶段 学生展示、讲述相关的资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讲述。
讲 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讲述。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讲述。
课后拓展 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主要知识点
教材美术作品中的有生命的物种形象有哪些?处于什么样的活动之中,与自然的关系。
收拾与整理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作业 活动三
课后拓展 一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查阅画面相关的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查阅画面相关的知识。
课后记
1 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2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 材 编写极为简单 ,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
3 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 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4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寻找资料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相关资料。
引导阶段 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 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1 对自然的欣赏2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发展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讨论发表观点。中国的沙尘暴现象。 教师进行指导,及不崇拜迷信自然也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讲 评 教师进行指导,及不崇拜迷信自然也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师进行指导,及不崇拜迷信自然也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师从总体方面阐述自己的评价,总结共性的问题。
课后拓展 一 本课作品所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二 寻找相关的几幅作品进行理解。
主要知识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确观点
画家是如何体现自己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课后记
1 学生能基本理解画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及画家人生观的画面体现
2 如果能在多媒体网络上课效果会更好
主要知识点
作品、作者《红蓼白鹅图》(中国画 ,台北故宫博物馆 作者 赵佶)《炼丹台》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明宗室后裔。明亡后落发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擅长山水、花鸟画,是清初富有革新精神的画家。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相关资料。学生准备学具:相关资料。
授 课 过 程 教 师、学 生 活 动
引导阶段 欣赏本课展示的美术作品。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 教师指导欣赏、讨论方向。 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
发展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进行指导,指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及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美、艺术美。
讲评及小结 指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及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美、艺术美 指出作品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
主要知识点 《孟特芳丹的回忆》中即真实感人,右臂实际景色更美,既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又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神奈川冲浪图》呼啸的巨浪与远处安详的富士山,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得场面壮观,同时也唤起人们对日本劳动人民的崇敬。《炼丹台》章法奇特,意境空灵,诗人产生"人疑世外仙"的体验与感受。《群虾》"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见天然。"《雨点》充分显示画家对自然对象的观察、体验极为细腻、敏锐,而且能把对象表现的富有清新的诗意。《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明亮强烈的色彩、颤动的笔触,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的情绪。《维纳斯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画家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迷茫与不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879年在西班牙发现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当洞窟刚被发现的时候,坠下来的石头不仅使进入洞窟造成困难,而且也相当危险。当时那巨幅窟顶大壁画,某些部位距地面只有一米左右。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坎塔布连山麓,距桑坦德城有30公里的玛尔村附近。洞窟延伸长度超过270米,形状也极为曲折。多数岩画集中在左侧洞内,侧洞长18米,宽9米,拱顶高一两米,洞顶布满了绘画,即是著名的窟顶大壁画.
著名的大窟顶画,是从洞口的左侧另有一个口进去,是主洞的歧出。刚发现时,那洞顶距地面很低,为了便于参观,往下挖深了一些,现在大约是个不超过三米高的方形的洞窟,窟底有一条隆起的岩面,是挖深时特意留下来的,在那块岩石上铺着一张帆布,供参观者仰卧观赏大窟顶画.它的位置正对着窟顶画中那幅精彩的野牛形象。
大窟顶画图象的外轮廓线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浅而细,再用黑线勾勒与红色填彩,黑色勾的线条很粗,红色填的色彩又很浓,部分还略加晕染。作品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伏卧的动物的躯干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凸起处,组成肌肉圆块的形状,再加上卷曲的四条腿,那著名的《受伤的野牛》的生动形象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阿尔塔米拉窟顶大壁画,是由30多种动物的彩绘图形组成.其中某些动物的图像不是完整的,或相互重叠,或是互相覆盖;不过其中主要形象还非常完整。它包括驯鹿、长毛象、野牛等.野牛的长度在1.4-1.8米之间,最大的鹿竞有2.25米长.图形都经过彩色渲染,它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已被追逐得陷入了绝境,还有的不幸负了伤。各种动物的动态生动自然,岩画的风格极其粗犷有力。
洞窟岩画的绘制工作是从起草轮廓开始的,特别善于利用岩石自然的起伏,来适应动物形体结构本身的起伏,在此基础上或画或刻,然后是着色,结束时再强调耳、眼、双角的刻画和大动势的表现,为使重要的部位更加突出,某些部位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擦洗后又重新画了。这些绘画的确已经达到了旧石器时代洞窟艺术的高峰.
在窟顶的彩色绘画的下面,还有别的绘画以及遗存的线条,或仅仅是手印的外轮廓线等等。右侧还可以见到带面具的人像的线雕,和某些用放射性线条组成形象。依照有些学者的看法,有些绘画可能是奥瑞纳文化期的遗物,但是主要的岩画则属于马德林文化期的作品.
野牛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崖壁画
为原始的作品,而覆盖在上面的、后来创作的多彩绘画,才是阿尔塔米拉洞窟艺术风格的真正代表作。当我走进洞窟,首先被打动的,就是那些色彩斑斓,用红色、粉红色、棕色等多种色彩描绘出来的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充分利用岩石的凹凸变化,再用色彩精确地补充那些缺少的部位,从而使塑造的形象富有立体感。从艺术手法上说,可谓妙造自然,而又自然成趣。
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那样,阿尔塔米拉洞窟崖画有些是画在原有的岩画之上的,那底层的绘画有的被完全的覆盖了,有的在重画的过程中又被巧妙的利用上了,这就出现不同时期的绘画并存,或互相重叠的现象;就是同时代的绘画也有互相覆盖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毁圣像”的活动,可以说是经常发生在同时代、同时期的洞窟岩画中。例如:在一头雄性野猪的形象下层就画着另一个动物的形象,它几乎被完全掩盖掉,只留下个蹄印.这上下两层绘画的艺术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再如:一只画得很好的野牛,它的部分形象却被一只狼所覆盖,而在它的下部另一只野牛又被其他一只野牛盖住,从而就无可避免地会破坏原先的绘画形象的完整性,甚至被完全毁坏了。
这些事实,用来阐明旧石器时代艺术的意义,是最为雄辩而有力量的了。它可以再一次排除掉那种认为洞窟岩画仅具有装饰的意图;而恰恰相反,事实却确切地证明阿尔塔米拉洞窟的艺术家们创造这些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有着某种价值和功能的。
在大壁画中的动物形象的旁边有许多的划道,即图形符号。阿尔塔米拉洞窟崖壁画的动物之间有用浓重的红色画出来的符号,有的还相当大.(图)
虽然我已经在各种图片和介绍文章中,对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崖壁画艺术,已经有过或多或少的认识,但是,当1987年5月我亲自来到阿尔塔米拉洞窟参观时,发现还没有哪一种复制品,能够充分传达出原作的神韵,以及亲临其境时所激发出来的那种强大的感染力。
二米开朗基罗 (1475-1564年)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了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影响。
   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三 桑德罗·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是继马萨乔之后佛罗伦萨杰出的画家。波提切利是皮革商人的儿子,因喜爱绘画,拜弗拉·菲利波·利比为师,在他的画室中学画。他早期的作品受老师的影响,充满人生乐趣。15世纪70年代中叶后受美第厅家族的宠遇,作品沾染上一些宫廷贵族文化的气息。他的绘画 题材大多来自神话故事和文学著作,具有宫廷审美趣味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氛围。为美第厅家族创作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代表作。
《春》是一幅令我们感到非常幽美和亲切的作品。
我们从《圣母颂》中看到的是超越宗教意味的一曲生活美的赞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S.博蒂切利的现实主义绘画拓荒之作,成于1485年。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传说女神诞生于海上,生下来就是少女。她美艳无比又非常浪漫,掌管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爱情等6项职务。西方造像艺术惯以她作为女性美形象楷模。由于博蒂切利
生活的时代是文艺复兴早期,传统的中世纪宗教禁欲思潮影响还较大,他本人的艺术思想也错综复杂、多矛盾,这些均能从此画的构思与形象中反映出来。画面上纯洁秀美的全裸女神踩在硕大贝壳上浮水而出,春神和花神向她吹送着夹有鲜花的春风。手执披风的天后赫拉正欲向维纳斯加衣,飘拂着金色长发的维纳斯体态柔美娇嫩,全身沐浴在阳光和春风之中,充分显示了人体美和自然美,作者赋予这位刚出世的维纳斯以淡漠的神情和忧伤的目光似是表露作者对中世纪女性受到禁欲主义神权、夫权的多重压迫而引发的同情和愤懑。
一《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0---前12000年,西班牙)发现于1879年,这些画先勾线后涂色,以赭红与黑色为主,所花的各种动物形象非常写实而传神,以至起初人们以为它是伪造的。这幅画中的野牛,挺起双角,有着厚厚的的胸脯、坚实的背部,细瘦的腿似乎在抖动,非常生动的表现出野牛的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
二 《创造亚当》(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之一,1511---1512) 作者 (意
大利)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生气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它的艺术创作在人文主义事项支配下,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有坚强的毅力和宏伟的气魄。《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所绘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一个画面。
三 《运草》(木刻 1939年作 古元)古元,广东中山人,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陕北农民的生活,是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木刻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四《溪山行旅图》范宽 范宽,北宋画家。本名范中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画山水师法造化,笔法雄健,开创当时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
五 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 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起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摺绘),但不久出现了[赤版],以红为主色,再加印黄 和绿,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
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磨先后出现。他们都能绘画出非常雅致而美丽的日本女性,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个颓废的社会。
东洲斋写乐也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家,他以高度的艺术性描绘出歌舞伎演员的 表情变化乃至内在的性格,但他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时代并不太受欢迎。
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嶽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
四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五 范宽、
六《孟特芳丹的回忆》 法 柯罗
柯罗(1796-1875)是和巴比松画派有密切联系但走自己创作道路的著名风景画家。其作品有很多是表现他最为迷恋的枫丹白露森林,他的作品象抒情诗一样,具有幻境式的轻柔,常把年轻妇女作为模特安排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以展示她们清秀的风度和无瑕的品格。《孟特芳丹的回忆》是其代表作之一。
七 《神奈川冲浪图》 北齋非常注重構圖上突破傳統的創意,這從他的代表作「富嶽卅六景」(圖32─36)中最能看得出來,「神奈川沖浪」(圖35)中白雪覆頂的富士山只遙遠地靜待在地平線上,前方的驚濤駭浪垂直地沖向畫的上方,與細長的小舟成直角地相互交錯,構圖上造成戲劇性的振撼力,於是舟上人物臉上的表情不用描寫我們就可想而知了。富嶽另一景的「凱風快晴」(圖36)中富士山成了主角,構圖上五個三角形的刻意安排,加上色彩的對比及筆觸的變化,使畫面既安穩又脫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