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必修二历史:6.2 罗斯福新政
一、单选题
1.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年份 总计 物质生产部门 服务部门
农业 工业
1950 100 12. 1 36 51.9
1960 100 9.2 34. 2 56.6
1970 100 4.7 31. 7 63. 6
1980 100 3. 6 27.4 69
1984 100 3.4 25.5 71. 1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
A.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
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这里的“试验性的疗法”( )
A.摆脱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困境
B.抛弃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解决了自由放任带来的矛盾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3.1929-1933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美国把苏联作为主要的冷战对象
B.苏联对美国进行商品倾销
C.美国并未认识到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D.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方法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5.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 )
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
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6.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
A.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B.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C.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D.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7.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8.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10.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
A.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11.《管子?乘马数》中,管子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罗斯福新政中也有类似的措施,该措施是指(?? )
A.削减农业产量 B.改革银行体系
C.健全社会保障 D.推行“以工代赈”
12.“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13.1935年7月,罗斯福向美国国会提交议案,提议凡年龄达到65周岁的退休人员,政府可以每月给予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提议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14.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15.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 )
①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国会在讨论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瞻养父母,工人也会辞职。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该项法案是( )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农业调整法》
C.《联邦紧急救济法》 D.《社会保险法》
二、问答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遨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1938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
——《斯大林选集》下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影响。
(3)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二者的农业 政策对我们深化改革有何启示?
三、材料题
18.不同时期的美国政府都将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以后,联邦政府将外贸关税大幅度提高,并长期保持高关税壁垒,排斥欧洲工业品的竞争,扶持民族工业占领国内市场。同时,联邦政府还对工业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倾注了不懈努力,完备而又高效的专利制度保障了美国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是以电力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崛起。到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小型分散的独立企业开始向集约化的联合生产体制转变。
一一整编自杨会军《美国(第二版)》等
材料二 1993年执政的民主党人克林顿,是个继承“新政”传统而又吸收某些共和党主张的新民主党人、新自由主义者,他以新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并以振兴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直到2000年末任期结束,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而且这次增长还被人们称为“新经济”。
一一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美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要评价“集约化的联合生产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中“新经济”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出现“新经济”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美国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就业比例逐渐下降,而服务部门即进行非物质生产就业比例逐渐上升,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第三产业的兴起,可知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故选A;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摇,但没有丧失,排除B;美国的知识经济即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排除C;“根本上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应使用“缓解了”,排除D。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故A错误;材料虽然强调苏联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并不能认定就是倾销,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财长和农业部长的谈话可以看出,其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于苏联,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故C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看出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指责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
5.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同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故C项正确,D项错误;社会主义学者在经济上否定私有制,强调公有制,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界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是符合史文的,故B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私营企业……只要是必要……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即可选出C项;A项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的政策,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私营企业……应当保留”不符;题目中未涉及福利政策,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之所以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是由于罗斯福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为了解决危机,尼克松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与题干所述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增加州政府的权力,而是减少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只是减少干预经济,并非完全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所以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是上述现象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说法不够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但未能得到广泛接受的程度。
10.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比较沉重,落后地区相对较轻,这是由于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不同,故D项正确。受到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北美、西欧、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性强,经济体系相对完整,但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程度较重,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程度,应对措施是否完善对应的是缓解危机的效果,C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年岁凶歉的时候”“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以工代赈”做法类似,都是通过大力兴建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根据题目中“共同支持的改革”“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可以推断该改革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仍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会涉及向无产阶级政权的和平过渡,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A
解析:捉住变化:在1930s初之前美国政府承认苏联,但在1930s美国民众、报纸都希望与苏联建交,结合所学可知是受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有关,民众希望挽救危机,打开苏联市场,因此答案是A;B,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C、D不是主要的原因。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子女就将不再瞻养父母”体现的是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工人也会辞职”表明助长了一定的惰性共产党的著作”表明该法案具有一定的共产主义椅神。综合上述可知,该项法案是《社会保险法》,旨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项正确。
17.答案:(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 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罗斯福:内容:建立常早仓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
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维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其农业立法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农业立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斯大林:内容: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並集体化道路。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损害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工农业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3)相同点: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从而巩固政权。启示: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农业立法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方 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解决农业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
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结合罗斯福新政和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史实可以得出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北京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1938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可以得出罗斯福:农业政策的内容是建立常平仓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依据材料三“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是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可以得出罗斯福农业政策的影响是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维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其农业立法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农业立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影响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工农业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3)第一小问的相同点,依据材料二、三和第二问的回答以及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从而巩固政权, 第二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我们可以得出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本国经济模式。
18.答案:(1)措施:大幅度提高外贸关税并长期保持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工业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倾注不懈努力(或建立完备而高效的专利制度)。评价:“集约化的联合生产体制”是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它的田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动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表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原因: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财政赤字问题;通过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科技等的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