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 题:外国肖像画赏析(一)
课 时:1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介绍的古典主义肖像画的欣赏,使同学了解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和油画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蒙娜 丽莎》、《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马拉之死》名画赏析
教学难点:感受古典大师手笔,透过名画名作感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
课 型:欣赏课
教具准备:课本、名画光盘、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人物向来是画家描绘的重点,通过描绘刻画人物的外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气质,从而寄托画家的人格精神。
讲授新棵
人类善于装饰自身,更善于表现自己,一些画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
先请同学们仔细欣赏课本P1~5上的人物肖像画,详细阅读说明文字。
(5分钟)
有那些同学比较了解这些画,可以先讲讲关于这幅画的传说或作者介绍。
(10分钟)
同学讲述完毕,老师补充,着重阐述以下几幅世界名画:
1.《蒙娜 丽莎》 达 芬奇 (意大利)
据说画中描绘的人物:佛罗伦萨一位富商的妻子
目的:为了表现一种富有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的理想形象。
背景:漫长的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如槁木般没有生气。
“神秘的微笑”:传说商人的妻子刚刚丧子,心情悲痛,为了不使她疲倦,画家特意请乐队在帷幕后演奏美妙的音乐,听到最动人之处,她脸上闪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正是这一瞬间被技艺高超的达 芬奇捕捉到并将定格为永恒!
蒙娜 丽莎交叉在胸前的一只手被誉为“美术界最完美的一只手”。
不同的人看《蒙娜 丽莎》都有不同的感觉:
有人觉得她温文尔雅,引人遐想;有人觉得她强作欢颜,内有愁绪。
艺术史家:理想化的典型, 尔一笑是永恒的象征。
历史学家:她的笑包含了希望和生机,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写照。
艺术理论家:达 芬奇玩了把戏,背景透视不一,五官界限不清,使观众的目光游移不定。
医学家:分析她患有内斜视,右下眼睑上有一霰粒肿。
电脑专家:通过电脑分析,这幅画其实是达 芬奇本人的自画像。
2.《雅典学院》 拉斐尔 (意大利)
这是一幅壁画,拉斐尔以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弟子唯物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绘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先贤共50多人。他们或为追求真理而自由辩论,或独自研究科学而思考,画面构图主次分明,人物聚散、疏密得当,利用高大的古罗马半圆形拱门建筑作背景,具有很强的纵深感,更衬托了学者们精神和智慧的伟大,
这幅画赞美了人类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赞美了人类对智慧与力量的崇拜,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希望。
3.《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戈雅 (西班牙)
背景:卡洛斯四世是个平庸无能的昏君,政权实际操纵在王后玛丽亚 路易莎和奸臣德戈多手中,政府腐败不堪,国内经济萧条,天主教会势力强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软弱。
此画作于1800年,描绘了卡洛斯四世全家大小13人,为了避讳,作者把自己也画在左上角的暗处。表面上看,那些豪华的衣饰和勋章、绶带所构成的极其丰富而又鲜艳色彩,体现了最高统治者一家的荣华和威严,但仔细看看主演人物的外貌和精神状态,就会哑然失笑,昏庸无能的国王大腹便便、呆若木鸡,正中间的王后丑陋无比且骄横跋扈,活象个卑鄙低俗的女商人。19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戈蒂叶称这一肖像画为“暴发户和杂货铺老板的一家”。
4.《马拉之死》 大卫 (法国)
背景:马拉原是英国伦敦著名的医生,出版过不少科学和哲学的著作,后来回到法国,积极投身资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