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 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
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中国地图册》、《历史与社会》教材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 入 1、播放中日合拍电影《敦煌》片段2、引出课题 观看影片,注意观察影片背景。 通过电影片段引入课题,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深入展 开 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通过查找现代地图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回答。 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对进一步了解、认识敦煌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1、彩塑:北朝:第275窟 交脚弥勒第432窟 菩萨像隋朝:第419窟 菩萨 阿难像 第420窟 菩萨像唐朝:45、159、194窟 菩萨像 158窟 涅磐像2、壁画:西魏:第257窟 鹿王本生北周:第290窟 佛传故事隋朝:第244窟 说法图唐朝:第112窟 反弹琵琶伎乐 第194窟 观无量寿佛经变 请学生比较分析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的特点。 让学生感性认识敦煌艺术,激发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热情。
多媒体演示1、《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2、《观音像》(五代)现藏与大英博物馆引出藏经洞的沉痛故事 学生查阅回顾《历史与社会》教材,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思考藏经洞的遭遇的历史根源。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布置书面思考题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思考,答题 小结本课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运用。
课后延展 对敦煌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等地继续了解
《敦煌莫高窟》思考题
1、填表
石窟名称 创建时间 地理位置 洞窟数量 造像数量 壁画面积 艺术特色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2、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