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江花月夜[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6-01-09 15: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感受多乐器演奏的丰富音响效果及其表现的音乐内容,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听、记、唱、思、议,熟悉乐段主题,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鱼咬尾”,“换头合尾”)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感受理解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2、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与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课件展示配有《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的古色古香的页面,以问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关于这首乐曲的音乐知识:音乐情绪、演奏乐器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展示课件。介绍四种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二胡、琵琶、箫、筝。 仔细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思考问题,各抒己见。能够欣赏课件,了解乐器的结构,能够模仿乐器演奏的知识,说说乐器的音色特点,适合表现那一种情绪的音乐。 创设特定的音乐氛围。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梳理,主题音乐的播放,直接把学生引向本课主题,并为后来熟悉主题音乐提供最初的印象。 视听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乐器。
欣赏《春江花月夜》 一、课件展示主题音乐,教师介绍乐曲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二、引子与江楼钟鼓引子与主题部分教师引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晨钟暮鼓”之说。“江楼钟鼓”描写了暮鼓声声中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动人景象。是整首乐曲的基础。课件展示,思考:这段乐曲中用了那些乐器演奏?分别描绘了哪些音乐形象?请找出主题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播放相应的音乐片段:琵琶模拟鼓声的音乐,箫的轻巧波音。视唱主题音乐:⑴课件展示曲谱,学生跟钢琴视唱。⑵教师弹琴伴奏,注意引导学生情绪的把握。课后要求学生背唱主题音乐。完整的欣赏课件展示与乐曲意境相关的画面。三、“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第一、二、三变奏部分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请比较“江楼钟鼓”和这三段音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课件展示:播放三段音乐及与音乐意境相关的画面,教师对音乐内容作绘声绘色的描述,强调学生注意每段乐曲的前半部分的配器和结尾句。教师总结:这三段乐曲是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前面部分的音乐在演奏乐器、旋律等方面均有变化,但结尾部分大致相同,这就是中国传统乐器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问题:换头合尾的作用?问题:下面几段音乐是否用了同样的创作手法呢?四、渔歌唱晚第四变奏部分课件展示: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部分。⑴你想象中的渔歌唱晚是怎样的情景,用什么乐器演奏最合适?⑵听音乐思考: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什么情绪?课件展示音乐中渔歌部分的曲谱,思考:乐曲那里最能表现出渔翁悠然自得的神态?(每一乐句都是宽—紧—宽,中间的弱起部分,旋律下行,把渔翁丰收后摇橹唱歌的悠闲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3指导学生视唱或哼唱,在弱起处用打击乐器或响指伴奏。4、课外创作:为这首渔歌创作合适的歌词。建议: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五、洄澜拍岸第五变奏部分课件展示、播放音乐,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面几段音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力度较强)表现了怎样的画面?乐队是怎样表现的?2、复听3、指导学生给音乐起个小标题。六、欸乃归舟第六变奏部分假如你是一位音乐家,根据标题和前面几部分音乐的创作手法,你会描写那些音乐形象,怎样来表现这些音乐形象?课件展示、初听:音乐在创作手法上与你设计的乐曲构思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⑴出示曲谱⑵分析旋律线和节奏型及其表现的音乐形象⑶播放音乐。⑷创编活动七、尾声课件展示与音乐相关的画面和文字说明,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的发展作精辟而形象的讲解。八、小结展示课件:曲式结构展示课件:将整首乐曲的意境以诗的形式来总结。播放整首乐曲。 欣赏课件,初步了解《春江花月夜》的基本知识。思考:为什么用多乐器演奏?学生根据教师的引言和课件的画面,感受音乐情绪,畅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琵琶清脆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箫吹出轻巧的波音刻画了涟漪的形象,然后其它乐器加入引出令人赞叹的主题。视唱曲谱,师生共同交流,找出乐曲的结构特点一:鱼咬尾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试着记住旋律,特别是最后一句。学生欣赏课件,在“暮鼓”音乐处做由快而慢的击鼓动作并演唱主题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欣赏音乐,师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得出结论。思考回答。根据标题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渔歌唱晚的情景。聆听后讨论分析,说明理由。在学唱曲谱的过程中,师生交流,找出创作特点。模仿渔翁摇橹唱歌的神态动作,悠闲自得地演唱。自由选择伴奏乐器(响板、木鱼、打响指、卷舌)深入体会音乐情绪。学生自由组合,集体创作。聆听、想象、思考音乐形象(江水拍岸,波涛飞溅)设想并模仿琵琶(有力的轮扫)和古筝(如流水般的划奏)大鼓(滚奏)的演奏方法。自由选择将要模仿的演奏乐器,随音乐的力度、速度模仿演奏。讨论评价分组讨论,展示自己设计的乐曲构思,并说明理由。将自己的乐曲构思与音乐相比较,各抒己见,引出各种乐曲的表现手段(古筝模拟的水波声,由慢—快—慢的速度,由弱—强—弱的力度表现了归舟由远而近、越来越多、热闹归于平静的意境)。视唱曲谱画出旋律线,根据线条特点思考旋律线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如上下起伏的波浪)找出基本的节奏型××× ××( 划船的节奏型) 学生根据划船的节奏随音乐的速度变化做划船的律动。根据人声的特点和个人的爱好,选择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演绎乐曲(人声的增加与减少——力度的增强与减弱,学生自己确定速度的快慢,部分学生律动)体会归舟破水,由远而近,再归于平静的意境。欣赏感受。师生共同梳理《春江花月夜》的知识要点。欣赏乐曲,领略中国民族器乐的魅力。 这是对乐曲的整体感知部分,教师的介绍与课件相结合,主题乐曲的第二次播放,进一步使学生熟悉乐曲,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通过欣赏和教师细致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播放相应的音乐,给学生以坚定的感性支持,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正确感知。通过演唱能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对后面分析乐曲乐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环节是对前面欣赏过程的总结,使学生对这一部分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更为深刻。这一教学环节的侧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换头合尾。 教师在每段音乐的页面上注明“请注意最后一句”,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形象的同时,轻松地得出结论,理解音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加深理解。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本课欣赏重点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后欣赏音乐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使学生有明确的欣赏方向。教师适时的启发诱导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和思考。师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在学唱中分析,在分析后理解,结合身体律动演绎乐曲,给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各要素在刻画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为后面的乐段赏析作铺垫。将音乐与文学创作结合,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音乐的表现手法有许多,通过模仿演奏,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有学生能现场演奏更好。给音乐起标题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测试对本段音乐的理解程度。重点欣赏段落之一。便于学生将自己的构思与音乐作品对照,意图与之恰好相谋的会非常自豪,而与作曲家不同的会主动思考作曲家表现的手法。 将抽象的音乐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俗而易懂。通过创编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合作的机会,提高了探索创作的能力,深动形象的展示了乐曲的意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获得审美享受,使音乐在活动中得以升华。将众多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成为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情绪、结构,深入领会乐曲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培养对民族乐器的热爱之情。
拓展(据时间而定) 介绍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观看动画作品 音诗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通过欣赏配乐诗的短片,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