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春天
(七年级14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2、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或合唱《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尝试着对莫扎特生平、音乐作品等的参与感受、让学生们在探讨中感悟春天。
4、通过欣赏孟浩然的《春晓》,并与莫扎特的《渴望春天》作比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一堂《畅想春天》的多媒体音乐课,着重从培养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境界、创造灵感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们在“回忆春天——畅想春天——感悟春天——感悟生命”的层层深入过程中,逐步感受到音乐的美(旋律美、情感美、思想美等)真正飞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三、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竖笛、打击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情境创设 门德尔松《春之歌》风景片欣赏 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抒情、典雅的音乐和画面,创设情景。 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
②导 入 忆童年唱春天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小燕子》师生回忆童年时唱过的歌和事? 听唱歌曲《小燕子》《春天在哪里》,在童年歌曲的回忆中,寻找春天,初步走进春天。 让学生感受春天就像感受美好的童年一样,虽然短暂,但非常丰富。
③展开 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 师:同学们,春天带给了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每年我们都象渴望春游一样,盼望着春天早点到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曾让全世界少年儿童为之欣喜若狂,遐想连篇的歌曲《渴望春天》 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熟悉音乐,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以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简单介绍莫扎特 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如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 阅资料。 让学生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复听《渴望春天》两遍 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A、作品的演唱形式B、作品的情绪C、歌曲的拍号D、作品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遍带着问题听音乐,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第二遍跟着录音小声哼唱,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请全体学生参与思考,避免音乐课成为特长生的课堂的现象。
学习作品的风格 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弹奏《渴望春天》,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 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音乐律动。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应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创编表演 引导学生在原来音乐基础上,用器乐、节奏、情景剧创编等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 学生可以单独表演、分组表演、全班集体表演等。 通过创编表演,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个人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的胆量等得到锻炼。
④深入 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介绍莫扎特晚期的故事 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 听故事后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并对这位坚强乐观的大师肃然起敬,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⑤拓展 介绍诗歌《春晓》并与《渴望春天》作比较。 师: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智力游戏,不过这道智力问答也与春天有关,大家想不想尝试一下?那请听题,(播放)师:聆听后引导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够比较理性的来认识音乐、甚至是音乐以外的知识。 通过抢答的形式,来将《春晓》引入,并让学生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⑥小结 通过自由讨论式结束课堂。 师:请大家来猜测一下,老师今天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完后再加以总结、升华。 学生猜测今天老师上课的意图,在想象、讨论中获得新知。 通过讨论式结束,更能体现出师生互相学习、提高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尾声 播放莫扎特的《f小调瞬间音乐》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