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第二册第5章第1节 生物与环境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生物第二册第5章第1节 生物与环境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08 16: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节 生物与环境
——沙漠之舟
3.适当放宽恒温性
骆驼
1.可以忍受相当于体重25%-30%的失水量
2.可以闻到数千米以外的水源和食物的气息;一次进食量大;驼峰可以储存胶质脂肪
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
阳光
空气
温度
石龙子
螳螂
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这种色彩叫做保护色
作用:使动物自身能够隐蔽,有利于避敌或捕食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叫做警戒色
毒蛾幼虫
金环蛇
作用:让捕食者容易识别,使自身不易遭到攻击
竹节虫
枯叶蝶
拟态:在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等方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叫做拟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种内关系
蚂蚁种内互助
白鹭的种内斗争
(二)种间关系
共生
寄生
(二)种间关系
捕食
竞争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保持了生物界的相对稳定性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种群
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环境因素
食物
气候
敌害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的数量增加
“J”型曲线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个体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食物充足
空间充裕
环境适宜
没有敌害
出生率>死亡率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能持续下去吗?
在大自然中
食物有限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种间竞争
天敌捕食
自然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长趋缓
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趋于稳定
“S”型曲线
“S”型曲线
K值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S”型曲线
K值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资源无限
出生率>死亡率
环境资源有限
死亡率>=出生率
“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J”型曲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

形成条件
有无K值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种群起始增长较慢,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个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倍数增长,又称“J”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段开始期后,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又称“S”型增长。
J型曲线 S型曲线
特点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有害动物的防治——降低环境容纳量
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大环境容纳量
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略比1/2K多时最好,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潜伏期(1/2K以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