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 课时练(含答案)(自主预习+随堂学练+课堂达标+课后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15最苦与最乐 课时练(含答案)(自主预习+随堂学练+课堂达标+课后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8 17: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最苦与最乐
自 主 预 习
自主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
恩惠( ) 如释( )重负 契( )约 监督( )
包揽( ) 悲天悯( )人 卸( )却 循( )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达观:
(2)契约:
(3)如释重负:
(4)海阔天空:
(5)心安理得:
(6)悲天悯人:
3、梁启超(1873—1929),字 ,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 》。
4、这一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 ,高度赞扬了他的 精神。
课 堂 学 练?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
文本探究
知识点1 理清课文结构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知识点2 明确论点
2、关于“最苦与最乐”,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知识点3 概括论证方法
3、课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概括说明。

课堂达标
1.《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是   ,字卓如,号   ,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恩huì(? ? ) ②chán着( ) ③qì约( ) ④招lǎn( )
⑤悲天mǐn( )人 ⑥xún环( ) ⑦xiè( )却
⑧监dū( ) ⑨死而后yǐ( )
3.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

4.第二段有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述  ? ? ? ? ? ? ? ? ? ? ?    ,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确的。
5.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6.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      ,最后得出结论    ? ? ? ? ? ? ? ? ? ?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7.第四段首句是      句,起      作用。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     ,起      作用。
8.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                 的疑问,明确指出:②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③ 。
课 后 达 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监督(dū)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排解(pá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循环(xú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达观(guān) 心安理得(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圣贤豪杰 砰然心动
B.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宽宏大量 乔装打扮
C.水乳交融 混然一体 众口砾金 秘而不宣
D.恬不知耻 一脉相承 不醒人事 言简意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考结束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暂告一个段落,家长和考生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B.杜甫悲天悯人,有一颗古仁人之心,所以他的诗大多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C.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是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青少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生。
D.这个人海阔天空地谈了半天,主题内容依然令人摸不着边。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C.通过“主题教育”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
D.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国房,皆可置之。
6.读《最苦与最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二、课内精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8.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9.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三、课外赏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感,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オ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オ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的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做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挑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13.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4.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参考答案
自 主 预 习
1.huì shì qì dū lǎn mǐn xiè jiě xún
2.(1)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2)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3)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4)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5)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6)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3.卓如 饮冰室合集
4.崇高品格 革命
课 堂 学 练?
整体感知
(1)人生什么事最苦 (2)什么事最快乐 (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本探究
1.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2.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第4、5、6段)。②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2、3段)。③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课堂达标
1.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派
2.①惠, ②缠, ③契, ④揽, ⑤悯, ⑥循, ⑦卸, ⑧督,⑨已。
3.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领起2、3两段。
4.四 四 责任是不可逃躲的,逃躲了就要受良心责备。
5.四个事例: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这些事例都极简洁,且都从个人角度来举。
6.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 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使论述步步深入。
7.过渡 承上启下 分论点 领起本段和第5段
8.①?既然这苦是从背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②?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的,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③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课 后 达 标
1.A(契约(qiè)改为“qì”)
2.B(A项中的“砰”应为“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砰”形容撞击、爆裂或重物落地的声音。C项中的“混”应为“浑”,“浑然一体”指完整不可分割,“浑”是“全,满”的意思。“混”是“浑浊”的意思。D项中的“醒”应为“省”,“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或指不懂人情世故,“省”是“醒悟、明白”的意思。)
3.C(“任重道远”与“责任”语意重复)
4.A(B 项重复累赘,应删去“约”或“左右”。C 项成分残缺,乱用介词使主语缺失,应删去“通过”或“使”。D 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得”或“必须禁止”。)
5.C(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6.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
7.【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前一句来理解,再到最后一段找出与其内涵相符的句子。 学科¥%网
8.【答案】(1)“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不同。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
9.【答案】责任未了是人生最苦的事,责任完了是人生最乐的事。(或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解答时应很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选文先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应尽责任没有尽”,进而论述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了责任”,最后强调责任只能“解除”不能“卸却”的道理。
10.【答案】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解析】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答案是开放性的,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言之成理即可。
11.⑴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 ⑵具有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议论文的开头,引用名人名言,一方面起到开门见山、引出论题的作用,并且作为道理论据;另一方面,因为具有人物和故事内容,属于事例,还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目是“淡泊之心自高远”,开头前两段是提出论题,并简要介绍“淡泊”的含义,第③至⑤段是论证什么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第⑥至⑧段是告诉我们,人贵有淡泊之心,并总结只有淡泊才会幸福、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3.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震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区别;其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并能分析其作用。第五段划线部分是韩非子的名言,属于引用论证,即道理论证;同时把“贪”比作“火”,把“欲”比作“水”,这是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是论证严谨、具有说服力等,比喻论证的作用是生动性、通俗易懂等。
14.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根据题目来看,补充的事实论据需要证明“淡泊之心自高远”,同时事实论据需要有人物和事件;根据示例来看,在结构上形式“人物+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才有了‘……(诗句)’”的+……,选取恰当的人物、诗句和词语填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