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纸的发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8 22: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为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文,叙述了设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
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文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人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二、学情分析?
纸虽然为学生们所知,但纸的制造过程以及发明历程却对学生们很陌生。本课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学小品文,文笔严谨又富有情感,阅读起来非常有趣,很适合中学段的学生阅读。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但在阅读课文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进一步提成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本篇课文还饱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赞誉,这一点上,孩子们的理解会有些困难,所以要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更深入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
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五、教学难点?
落实本单元的人文素养,体会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六、教学准备?
教学PPT、视频短片《筷子》?课前师生交流:?
出示谜语:?
?红红果子棍上挂,外裹糖衣味道佳!——?冰糖葫芦?
2.?别看是堆草,砂锅里面熬。每天喝两碗,疾病被撵跑。——?中药?
3.?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纸?
设计意图:三个谜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事物,在本课的开始就向学生渗入本单元的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师:同学们,纸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那么同学们,你们对纸了解多少呢?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纸呢??
生:作业纸、卷子纸、卫生纸、餐巾纸…(提示学生阅读本课课后的资料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巧用资料袋。?
师:纸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
生:重要!?
如果没有纸,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呢??生想象回答。?
师:所以说啊,纸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太大了!?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标题与内容做好普遍。??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10课《纸的发明》?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问题往往能带来思考,我希望,今天我们能带着问题走进这篇课文。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篇课文的题目变成一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本课。?学生将课文题目变成问题——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二、带着问题“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首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部分,忽略了纸(记录文字材料)的发展历程。?
继续引导,出示图片:汽车的历史演变过程、火车的历史演变历程、房屋的历史演变过程。?
以此来向学生说明,任何事物产生后都会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师:这些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的。?
师出示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任何新事物的刚刚出现时肯定是不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完善它。另外又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记录文字的材料的完善过程。?
三、重点突破,再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思考:纸是在什么前提下发明的?按照文章怎样表现时间顺序呢?用了哪些关键字词??
后来、后来、再后来。?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呢??通过前面一步步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地造纸术最适合实际需要,所以才能流传下来。?
观看视频短片《筷子》,感受中国筷子的文化与魅力。?
五、作业:?
仿照本课,写一篇科学小品文,题为《XXX的发明或由来》,写作对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例如:汉字、筷子、茶叶、指南针、火药等等。在写作过程中,要模仿本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薄片?
麻纸?纸?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即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如何把一段话写清楚,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我觉得本课我在五个方面做的是比价成功的:
?利用猜谜的形式,让学生猜出三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样事物,冰糖葫芦、中药和纸,最后一个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使学生明白课后资料袋的重要性。
?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将课题变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由问题串起课文内容。
?重点突破把握比较到位,抓住了——后来、后来、再后来,和但是等关键字词,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5.?视频插入,三年级的学生在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有一些难度的,所以我在本课的后部插入了一个关于《筷子》的视频,从各个方面向学生展示了筷子所饱含的文化及意义,学生们观看情绪很高,很多都留下了泪水。以此调动起学生发现生活中传统事物的兴趣,进而实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本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课程中问题的设置方面,有些问题还是超出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卡顿现象。所以在今后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