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煮粥(zhōu) 咀嚼(jiáo) 搀扶(chān)
B.溪流(xī) 呜咽(yān) 笨重(bèn)
C.疲劳(pí) 督促(dū) 灌输(huàn)
D.习惯(guàn) 矗立(chù) 悬崖(x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景致 香甜 饥饿 变忧为喜
B.倾斜 历害 奇观 浑身紧张
C.侬密 桑叶 分配 叹息命运
D.茶缸 骨碌 攀谈 苛绢杂税
3.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
就在脚底下。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B.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C.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D.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旧社会,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B.同学们劳动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C.他经常做一些让人不可捉摸的事情。
D.他因父母离异,辍学流浪,以偷窃为生,成了行内当之无愧的“神偷手”。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B.接到他的电话后,我跑步把书送到他的手中。
C.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7.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有改动。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
B.《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 “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歌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C.《老山界》作为回忆长征的散文名篇,在清晰的叙述中有不少生动、细腻、富有抒情气息的描写,表现出昂扬的革命情怀和现实主义色彩。
D.《老山界》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同时又很善于穿插, 使得行文前后照应,也更加生动。
8.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十分希望。( )
(2)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
(3)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
(4)畅快地入睡。( )
9.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 )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三、简答题
10.红军长征 70 多年后,崔永元带着 21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 70 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
材料一 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91 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 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 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 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 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 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
答:
。
四、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老山界》选段,完成 11—13 题。
老山界(节选)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⑧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 牌,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 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 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 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腰和从雷公岩艰难地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
B.选文第①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三种感官来写景。
C.选文第②段的“抢”在这里有“抢先”“争 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面。
D.选文第④段用马的脚骨都跌断了这一细节,进一步突出了雷公岩的陡、险。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作者还能如此享受美景,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
B.选文第①段四个排比式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 的特点,化具体为无形,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增强语势,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
C.选文第④段写出了雷公岩地形的陡、窄、险的特点,让人想象攀登的艰难,从而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D.选文第⑥段写了更远的、更陡的路还在后面,表现出翻越之艰,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13.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的?
答: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A.嚼 jué。B.咽 yè。C.灌 guàn。2.答案:A B.历→厉。C.侬→浓。D.绢→捐。
3.答案:C A.“远”与“近”、“洪大”与“细切”都是反义词。B.“忧” 与“喜”是反义词。D.“上”与“下”是反义词。
4.答案:D A.句中的顿号应为逗号。B.句中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C.句中的破折号应为冒号。
5.答案:D “当之无愧”是“可以毫无羞愧地接受荣誉或称号”的意思, 褒义词,用来形容小偷,感彩不当。
6.答案:B B 项中加点的“把”是介词,其他三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连词。
7.答案:C 应是“浪漫主义色彩”。
二、填空题
8.答案:(1)满望 (2)细切 (3)奇观 (4)酣然入梦
解析:识记词语的含义,丰富自己的语汇。
9.答案:(1)比喻 排比 (2)比喻 (3)拟人 反问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抓住关键字眼,依据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
10.答案:长征的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用鲜血一步一步开辟成的,体现了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确实,崔永元这次的“长征” 难以真正地体会到长征老前辈的辛酸艰难,但是这次模拟长征同样表达出了崔永元等人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敬意,对中华民族魂的敬意!
解析:回答赞成比较好,因为材料的倾向很明显,“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是继承一种精神”,肯定了“选手作出思考、牺牲利益去体会一种精神”。回答反对的话,如果能作全面的分析,兼顾正反两方面,一分为二地说,也可以。
11.答案:B “嗅觉”应改为“触觉”。
12.答案:B 应是“化无形为具体”。
13.答案:“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解析:阅读选文,了解“我们”在登山过程中所做的宣传鼓动工作及其对红军指战员的鼓舞作用。